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規劃探討

時間:2022-05-26 09:26:54

導語: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規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規劃探討

摘要:本文以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與專業建設規劃為切入視角,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進行簡要闡述,結合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定位,以吉林省汽車市場為例,提出在傳統課程教學基礎上進行優化的改革措施。以緊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為核心,通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修訂科學化、師資隊伍“雙師化”、課程體系改革及課程建設,實現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與專業建設規劃規范化。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專業建設與規劃;分析與討論

2016年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主要集中在七個方面:節能型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智能網聯汽車、動力電池、輕量化以及汽車制造技術[1]。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主要技術路線為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在2018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論壇會上,我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戰略委員會主任歐陽高提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以純電動為發展戰略,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動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的發展,這一舉措為我國高職院校汽車專業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以社會主流為方向,對現有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與專業建設規劃進行完善,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1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

新能源汽車主要有混合動力電動車(HEV),純電動電動車(BEV),燃料電池車(FCEV),氫氣發動機車(FCEV),燃氣發動機車,乙醇醚發動機車以及太陽能汽車。由于各國汽車工業、能源、資源不同,且市政道路規劃、交通網絡、居民出行習慣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各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存在了一定的差異化。舉個例子,以日本汽車豐田為例,其技術路線主要是油電混合動力;而美國特斯拉則是純電動技術[2]-[3]。因此,我國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過程中,在融入國際市場主流技術的基礎上,要充分結合我國發展情況及我國綜合國情,并在設計與規劃的過程中,突出我國特色與優勢,一方面關系到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未來市場的定位,另一方面更是關系到了我國交通運輸體系及居民使用便捷。例如,西方發達國家中,城市市政道路規劃及其交通網格存在一定差異,如美國的公共交通與鐵路運輸是其存在的薄弱問題,因此美國市民日常出行多數以汽車為核心;歐洲國家雖然鐵路建設較為完善,但從整體規劃情況及國家實際情況分析,由于占地面積較少,因此鐵路交通運輸無法占據主流,而汽車的便捷性可以滿足多數市民日常出行的若干需求。反觀我國,我國地域遼闊,鐵路運輸建設極為完善,運輸行業是點、線、面結合的高度密集結構,如一線、二線大城市以點狀分布,通過高鐵運輸的支撐,實現了城市出行的高效便捷;而我國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居民日常出行多數以電動車、三輪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際出行需求。直至2012年,我國工信部電動汽車技術的總體優勢,將開發純電動汽車定義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方向,以燃料電池和插入式混合動力車為技術補充,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提供了明晰化的技術指導與意見。

2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定位

現代化社會發展形式下,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標準及教學目標有了全新要求,從傳統技術教學、指導,演化成“1+X”等以應用型、復合型、實用性人才為標準的人才培育體系,因此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發展中具有關鍵性的價值。嚴格意義上來說,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是隨著新車產業發展而產生新興專業,各高校在教育部專業標準前,制定全新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規劃,但較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實質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從技術定位來看,新能源汽車設計專業存在系統性、邏輯性與抽象性的特點,從專業劃分來看,沒有對其設計專業、體系進行明顯劃分,導致我國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與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適應性不高。且在實質規劃過程中缺乏現實的技術導向,導致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不清晰,學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不規范;另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專業升級跟不上產業技術和能力的發展。因此,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社會與企業需求之間出現脫節。很多學校購置的設備還沒有投入使用,教材更新還遠遠滯后,許多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不正確,技術技能不熟練,使專業化建設方案“策劃”不可操作。假設此專業學生能進入新能源汽車制造業,那么學生只會進入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對學生發展及學校發展造成若干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由于專業分類細化,分類學特征不明顯,與相關專業交叉領域較多。因此,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的培養只能定位于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領域。這一現象直至2019年7月我國教育部門出臺了新能源機車技術專業標準,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即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后,為高職院校培養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規劃提供明晰定位[6-7]。

3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建設規劃的實例

以我市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規劃為案例,結合地區汽車市場實際情況,充分結合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發展與其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優化,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力度,積極探索與完善理實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此構建全面課程標準。加強專業維修技術場景,從構建實訓基地為切入點,建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場所,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的專業培訓,創設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革新教學方法,建立學校與企業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持續打造教學理念先進、實踐技能強、“雙師”結構合理的一體化專兼結合專業教師隊伍。

3.1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修訂科學化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訂打破傳統單方面由校方制定與修訂的主導局面,通過企業技術、管理專家、校方領導與教師組成新能源汽車專業委員會,對口人才培養方案的審批、修訂、制定與完善,以滿足地區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為基礎,進一步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根據汽車行業崗位技能要求,結合行業標準,深化“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生產、試驗、維修、銷售人員培訓課程體系,重點建設三門精品課程和課程標準與編制教材。在實踐能力標準、課程體系、專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建立“教、學、做”相結合的“四合一”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3.2師資隊伍“雙師化”成立近10個教研組,其中專業帶頭人1人,骨干教師3人,雙師型教師2人,外教4人。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每一年都有80多個學生選擇這個專業。針對學校現有的專任教師情況,在建設周期內,選擇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培訓。為培養骨干教師,選送中級職稱以上專任教師3名。與長春一汽汽車公司合作,完善雙師制培訓機制,共同實施“雙合格”素質培訓計劃,培養雙師制專業教師2名,整合專任教師隊伍,合理配置專任教師,從具有企業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工匠中選拔3名兼職教師,制定完善“職業教師培訓計劃”,完善雙師制教學體系。專業訓練要制度化,每年都要制訂專門的專業訓練計劃和訓練計劃,使專業訓練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能夠更好地適應汽車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同時要采取多種措施,培養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努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3.3課程體系改革及課程建設

3.3.1教學模式改革深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專業課持續完善與討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深化改革的基礎上,依托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與社會要求,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動態化調整,提高教學針對性、技術教學實用性的基礎上,保障教學內容與技術發展迎合社會市場需求;進一步組織教師專業學習,不斷學習最新職業教學理念與先進的教學方法,根據多元化課程內容特點,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組織課程學習,促使教學改革效果規范化。3.3.2教學研究常態化教學研究常態化泛指以科研組為主導,積極發揮科研組科研價值及其作用,通過對市場情況的完善與認知,制定符合學校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科研方案,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科研工作機制,使之成為科研教師的經常性工作。3.3.3建立培訓基地積極創造條件,以汽車檢測維修中心為依托,探索建立生產實訓基地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建設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積極創造條件,將知名企業生產實訓基地引進校園,實現校內外培訓零距離。3.3.4建設精品課程、教材、題庫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努力實現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突破。在教材方面,根據當前汽車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我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組織我校教師按照“教與做相結合”的原則,編寫教材,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力爭在3年內完成《汽車發動機大修》、《汽車底盤大修》、《新能源汽車電器設備維修》三門課程的校本教材建設。編寫校企合作教材,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力爭3年內完成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主干課程的題庫建設;完成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各實訓環節的題庫建設;完成技能比較法題庫建設;完成實踐考試題庫建設,主要課程和教學環節的車輛使用維修更加客觀、公正和科學。

參考文獻:

[1]高馳.一文讀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2035年新能源市場占比超50%[J].汽車與配件,2020(21):40-41.

[2]商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提出我國汽車發展面向2035年6大目標[J].商用汽車,2020(11):5.

[3]夏金彪.新版技術路線圖將改變新能源汽車發展格局[N].中國經濟時報,2020(002).

[4]勞黃平.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路線的探討[J].內燃機與配件,2019(22):221-222.

[5]沈承鵬.新能源汽車發展待“三大”技術路線并進[N].中國工業報,2019(002).

[6]劉映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標準的制訂策略與實施———以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與技術路線課程為例解析課程標準的制訂[J].遼寧高職學報,2019,21(11):80-82.

[7]曾曉彤.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與專業建設規劃[J].智能城市,2019,5(20):147-148.

作者:吳中華 單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