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播散型水痘患兒護理論文

時間:2022-09-17 10:54:00

導語:小兒播散型水痘患兒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播散型水痘患兒護理論文

【摘要】通過對本院播散型水痘患兒34例的護理,本文指出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配合醫生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精心的皮膚護理等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水痘,播散型/治療;傳染病;護理;兒童

水痘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6個月以下嬰兒較少見,孕婦患水痘時,胎兒可被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出現播散型水痘,重癥水痘可發生水痘肺炎、水痘腦炎、水痘肝炎、間質性心肌炎及腎炎等[1]。本院共收治小兒水痘播散型患兒34例,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612~200812本院共收治小兒水痘播散型患兒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12d至3歲;平均住院14d;患兒周身可見密集分布紅色斑疹、丘疹、水痘疹、膿皰疹。21例伴肺炎,19例合并心肌炎,2例合并肝炎。34例患兒均給予對癥支持,抗病毒、抗感染治療及精心護理,患兒均痊愈出院。

1.2護理措施

1.2.1消毒隔離本組34例患兒均安置在安靜的隔離病房,室溫保持在22~24℃,相對濕度50%~60%。每日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1h,照射時遮蓋暴露部位皮膚。每日通風2次,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2次;嬰兒尿布、衣物高壓消毒后使用;玩具消毒液浸泡后用清水清洗;醫護人員接觸患兒時做好手消毒。34例患兒均無醫源性感染的發生。

1.2.2病情觀察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神志、皮疹的變化。本組10例呼吸急促的患兒給予低流量吸氧,鼻導管及濕化瓶內蒸餾水每日更換,嚴格控制氧流量,觀察缺氧癥狀有無改善。6例心衰患兒注意觀察心率變化,西地蘭緩慢靜推時間≥20min;靜滴丙種球蛋白時,滴數控制在每分鐘15滴。21例高熱患兒測體溫時在旁監護,防止體溫計破損,造成患兒損傷。溫水擦浴時動作輕柔,禁用阿司匹林退熱,患兒經過3~8d體溫恢復正常。

1.2.3皮膚護理注意保持皮膚清潔,5例新生兒每日用溫水輕擦皮膚,禁止用肥皂和酒精。34例患兒給予穿寬松柔軟的衣服,保持被服清潔干燥。19例患兒每日勤換尿布,注意情緒變化,防止大小便浸漬。剪短患兒的指甲,用柔軟紗布做成手套將手包裹起來,避免抓傷皮膚,防止感染后出現瘢痕。皮膚結痂后讓其自行脫落,5例翹起的痂皮用消毒剪刀剪去,25例水皰破潰處涂阿昔洛韋軟膏。本組34例患兒均未出現瘢痕。

1.2.4靜脈留置針護理本組34例患兒均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減少反復穿刺對皮膚造成的損傷。避免在皰疹處穿刺,妥善固定,防止脫出,每天消毒穿刺部位皮膚,無靜脈炎發生。

1.2.5飲食指導10例母乳喂養嬰兒,囑母親禁食魚蝦等發物;6例實施人工喂養嬰兒,選擇營養豐富的全脂奶粉。患兒口腔每餐后用溫生理鹽水棉球擦拭,保持口腔清潔。對于能夠進食的患兒發熱時給予清淡、流質、半流質和富含營養的飲食。病情穩定后給予含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飲食,多吃水果、蔬菜,注意補充維生素[2]。每餐后用溫開水漱口。34例患兒無護理并發癥發生。

2討論

水痘為自限性疾病,10d左右自愈。但免疫缺陷的小兒和新生兒患水痘時癥狀嚴重,易形成播散型水痘。重癥水痘可發生水痘肺炎、間質性心肌炎、肝炎、腎炎等,出血型水痘可至內臟出血,繼發細菌感染所致的壞疽型水痘可因敗血癥死亡。因此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配合醫生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精心的皮膚護理等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

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兒畸形、早產或死胎。產前數日內患水痘,可發生新生兒水痘,病情常較危重[3]。本組5例新生兒水痘,母親產前均有水痘史,因此,對于易感母親及所生的新生兒進行預防非常關鍵。除嚴格與水痘患者隔離外,也可在接觸水痘患者后72h內注射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對于易感的育齡婦女,可注射水痘減毒活疫苗預防自然感染的發生[4]。

加強水痘防病宣傳,教育和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室、宿舍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環境整潔,空氣流通。幼兒園發現水痘患兒應及時報告,隔離傳染源,患病兒童必須在家隔離治療,待結痂干燥后方能復學(自發病起15d左右)。水痘流行季節,易感兒童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患者停留過的房間、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物要消毒。正常易感兒童注射水痘減毒活疫苗,可以有效的預防。

【參考文獻】

[1]石紅,石雪松,江智霞.傳染病護理學[M].2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75.

[2]劉玉英,張艷峰,邵輝.內科常見疾病護理健康指導[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212.

[3]楊紹基,任紅,李蘭娟,等.傳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6.

[4]彭文偉,李蘭娟,喬光彥.傳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