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管理預防新生兒科感染

時間:2022-02-18 11:11:32

導語:護理管理預防新生兒科感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管理預防新生兒科感染

摘要:目的:通過對加強新生兒科護理管理前后感染情況的對比,探討加強護理管理對新生兒科感染預防工作的重要作用。方法:選擇2014年1~7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200例患兒作為對照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200例患兒作為干預組。對照組按照傳統護理管理模式進行新生兒護理工作,干預組采用加強護理管理模式進行干預,對比兩組新生兒的呼吸系統感染發生率、消化系統感染發生率和其他系統感染發生率,并調查患兒家長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結果:干預組和對照組新生兒的呼吸系統感染發生率、消化系統感染發生率和其他系統感染發生率均有顯著性差異,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患兒家長的護理服務滿意度也有顯著性差異,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加強新生兒科的護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兒的感染發生情況顯著好轉,新生兒的治療與康復效果顯著提升,患兒家長的護理服務滿意度也有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護理管理;新生兒科;感染;措施;應用

院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1]。新生兒是一類極其特殊的群體,其各個器官的發育還不是很完善,體內的正常菌群也還沒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較低,所以,新生兒患者是院內感染發生的高危人群[2]。隨著對健康知識了解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再單純地關注醫療行為,對于醫療環境也越來越關注,對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兒作為一類特殊群體,其健康問題獲得了患兒家長的高度關注,甚至是過度關注。在以上因素影響下,近年來,由新生兒感染問題引發的醫患糾紛事件不斷增加,所以新生兒科的感染預防工作應該作為醫院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本研究采用加強新生兒科護理管理模式對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間在余姚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200例患兒護理管理情況進行干預,對新生兒科感染預防工作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選擇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200例患兒作為對照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200例患兒作為干預組。納入標準:①新生兒。②患兒家長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早產兒、足月小樣兒、巨大兒、珍貴兒。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按照傳統護理管理模式進行新生兒護理工作,即新生兒到達科室后,護理人員在傳統護理管理模式方法對新生兒進行護理,護理質量管理小組負責對新生兒的護理質量進行監測,對新生兒的感染發生情況進行記錄,整理出患兒的呼吸系統感染發生率、消化系統感染發生率和其他系統感染發生率的詳細數據,并調查患兒家長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干預組在加強護理管理模式下對新生兒進行護理工作,具體內容包括:制定新生兒科感染預防安全目標;建立新生兒科護理管理規范和護理操作規范;落實新的新生兒科護理管理制度的實施;全程質量監察等。

1.2.1制定新生兒科感染預防安全目標

加強新生兒各系統管理,確保患兒各個系統感染發生率為零。加強患兒護理管理,提高護理效果,提升患兒家長的整體護理服務滿意度。嚴密監測新生兒護理工作,及時處理護理不良反應,消除傳染源與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兒科護理管理規范和護理操作規范

(1)正確識別新生兒身份。正確識別新生兒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誤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護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兒入科后要及時建立新生兒管理腕帶,詳細填寫新生兒的身份信息,每次進行護理操作前后需認真核對新生兒腕帶上的信息,需與治療單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護理操作前與患兒家長再次核對患兒信息,避免護理對象錯誤,造成護理差錯,從而進一步引發護患糾紛。(2)建立新生兒各項護理操作規范。建立新生兒各項護理操作規范,不僅是預防新生兒感染發生的有效方法,同時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統一帶來的糾紛問題。操作規范主要內容包括:異常癥狀護理如新生兒黃疸、假月經乳房腫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護理如換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療性護理如靜脈輸液、肌肉注射、給口服藥等。對上述每一個護理操作的過程進行細化,對操作關鍵點進行詳細的標注,對易發生護理失誤的部分要重點標注,必要時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圖,利用形象記憶加深印象[3]。(3)加強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培訓。新生兒是一類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結構,是感染發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務必仔細謹慎。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新生兒科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還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護理人員,安全防范與感染預防意識不高,容易造成護理差錯,造成患兒感染。針對這一問題,新生兒科需定期組織新生兒科護理知識與感染預防知識培訓工作。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入科5年以內的新護士進行護理知識培訓,對容易造成護理差錯以及患兒感染的細節進行深入講解,對相關護理技能進行手把手的培訓,以促進新護士風險防范意識的提升及護理質量的提高[3]。(4)做好隔離工作。做好已經發生感染的患兒與未發生感染患兒之間的隔離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離;對不同病種的患兒也要進行隔離;同一病房內適當增加床間距,以避免交叉感染發生[4]。(5)加強基礎護理。基礎護理是減少各系統感染發生的基礎,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加強新生兒口腔護理、臍帶護理、臀部護理以及眼部護理等基礎護理措施[4]。(6)強化考核機制。建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士長、資深護士、責任護士組成,小組對新生兒的每班護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包括護理護士、護理效果、護理不良反應的發生及處理效果等。對科室護理人員定期實行護理知識考核,包括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將科室護士的護理記錄、護理考核成績與個人工作績效掛鉤,以提高護理質量,實現新生兒安全護理目標[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共包含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責任心、護理質量等10個模塊,每個模塊10分,滿意度90分以上記為陽性指標。

1.4統計學方

采用SPSS19.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統計頻數、頻率,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質量指標比較本研究對照組200例新生兒患者中,有21名新生兒發生呼吸系統感染,16名新生兒發生消化系統感染,13名新生兒出現其他系統感染;干預組對應的數據分別為5名、2名、2名。將對照組和干預組的呼吸系統感染發生率、消化系統感染發生率和其他系統感染發生率代入進行χ2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這三個指標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2.2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護理滿意度方面,對照組有153例患兒家長總體評分為滿意,干預組有189名患兒家長總體評分為滿意,差異顯著(P<0.01)。見表2。

3討論

發達國家的研究顯示,每例醫院感染產生的額外費用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兒科病房特別是新生兒病房額外費用可超過10000美元[6]。新生兒的家長是剛涉足社會的年輕人,高額的費用無疑會增加患兒家長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另一方面感染會導致患兒的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會影響新生兒的正常發育。因此,近年來新生兒科醫療糾紛屢屢發生,給醫院帶來嚴重損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醫院的聲譽。在醫療衛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無疑會給醫院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加強新生兒科的護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兒的感染發生情況顯著好轉,新生兒的治療與康復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患兒家長的護理服務滿意度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此結果提示加強護理管理對于新生兒科感染預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魏萍 單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馬微豐,岑雷音.新生兒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楊小艷.基層醫院新生兒病房控制醫院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7):1463.

[3]楊巧玲,于淑琴,軒杰.兒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監測與預防措施[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10(7):679.

[4]李有敏.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分析與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11):2657-2659.

[5]陳勇群,孔莉,陳美利,等.490例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3(5):986-988.

[6]艾素梅,陳艷.小兒住院患兒的醫院感染監測及管理對策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7):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