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療效評價
時間:2022-03-06 05:08:19
導語: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療效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在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中采取連續護理模式的療效情況。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收老年慢性病治療的患者共計72例,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36例)與參照組(36例),其中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接受連續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結果實驗組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97.22%明顯好于參照組83.33%,組間對比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在老年慢性護理管理中應用連續護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連續護理模式;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
老年慢性疾病是針對老年群體長期積累以至于進行性損害病癥的統稱。在臨床上老年慢性疾病主要以高血壓、糖尿病、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典型慢性非傳染性病癥。現階段,根據我國臨床相關研究發現,老年慢性病的發病概率呈逐年增長態勢,老年慢性病發生率高達20%~25%左右,已經成為威脅我國老年群體的主要病癥[1]。且老年慢性疾病發病時間過長,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難以治愈,對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等多方面帶來不良影響,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品質。護理作為臨床救治的一部分,對于臨床治療效果可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如若護理方式存在不當等問題,會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變化,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品質。為了進一步探究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中采取連續護理模式的療效情況,將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老年慢性病治療的患者共計72例為研究主體,以期為老年慢性病治療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收老年慢性病治療的患者共計72例,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36例)與參照組(36例)。其中參照組男性與女性呈比結果為16:20,年齡66~86歲,平均年齡(76.41±3.42)歲,疾病類型:14例為高血壓患者,12例為糖尿病患者,8例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例為其他病癥患者;實驗組男性與女性呈比結果為18:18,年齡64~87歲,平均年齡(75.57±3.48)歲,疾病類型:13例為高血壓患者,14例為糖尿病患者,8例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例為其他病癥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均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與家屬都知曉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肝、心、腎等重要器官衰竭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1.2護理方法。參照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向患者講解相關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知識、用藥基本常識,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患者的臨床護理需求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等。實驗組患者接受連續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以下幾點。其一,組建醫護護理團隊,此次研究醫護團隊均由老年慢性病專科醫生、專科醫護工作者、營養師、心理咨詢師、康復理療師等共同組建的專業連續護理干預團隊,對患者進行連續護理干預服務,立足于社會閱歷、文化程度、病情發展、自護能力等多個角度對患者進行客觀評估,展開針對性護理方案計劃。其二,健康教育,此次研究運用個體式、針對式以及問答式健康教育形式,對于患者的基本護理需求,根據所提出的有關問題,給予一一解答,并對其展開科學指導。定期為患者發放本院自制老年刊物,以此向老年患者與家屬傳播健康的醫療知識內容。其三,構建信息檔案,主治醫師為患者構建詳細的信息檔案,對老年患者的病情狀況、各項指標結果、護理評估等內容加以記錄,以此便于專業亂序護理干預團隊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各個班次要對患者展開可觀的護理動態評估,并做好相應記錄工作,將此為參考依據,為患者制定可行性的健康指導計劃,在患者出院前3日,為其制定針對性出院護理干預措施,醫護工作者結合干預護理錯誤,對患者與家屬展開出院前的健康教育,詳細說明用藥方法、疾病控制、注意事項、隨診時間等內容,增強患者的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其四,定期回訪,醫護工作者在出院后2個月對患者的院外護理情況進行回訪調查,患者出院7日內,醫護工作者通過電話回訪方式,對患者的恢復情況加以掌握,從而回答患者自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內容,優化患者的護理效果;在出院一個月后,對患者展開追蹤隨訪,由醫護工作者與專科醫師組建健康指導小組,以此為患者提供長期護理干預;不斷優化網絡隨訪機制,加強老年慢性病健康知識宣傳,提高患者的治療警惕,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1.3評價標準。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展開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向患者發放本院自制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其中選項標準以十分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構成,對醫護工作者的護理程度、服務態度、健康教育等多項內容展開可觀評價。1.4統計學方法此次研究7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線數據以及現象對比數據全都應用SPSS專業統計學軟件(21.0型號)展開分析整理。患者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均為定性資料,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97.22%明顯好于參照組83.33%,組間對比存在差異性(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慢性病的患病數量。由于老年群體年齡日益提升,常規的生理功能日益退化,健康水平不斷下降,促使老年患者在剛出院期間,身心都處于嚴重脆弱的狀態,更加需要來自家人與社會的關照[2]。而連續護理模式作為連接院外與外內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確保護理具有連續性特征,有效地提高患者臨床護理服務效果。此次研究結果證明,實驗組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97.22%明顯好于參照組83.33%,組間對比存在差異性(P<0.05)。由此可見,連續護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臨床護理管理中運用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控制病情發展。此次研究結果與吳秋萍、劉鳳梅、劉菊蘭等人研究結果相一致[3],說明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病護理中引用連續護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提高臨床護理服務效果,使患者盡早康復,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為此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姚遠芳,王金燕.連續護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護理中應用的質性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7):187-188.
[2]馬惠榮.連續護理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3):153-154.
[3]吳秋萍,劉鳳梅,劉菊蘭,等.老年慢性病病人護理中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8,8(1):82-83.
作者:王健 單位:四川省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
- 上一篇:水利水能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精神科封閉病房護理風險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