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消毒工作能力提高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2 10:04:00

導語:醫院消毒工作能力提高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院消毒工作能力提高探討論文

《傳染病防治法》已頒布9a,為了解《消毒管理辦法》貫徹情況,我省于1997年9月和11月分別對38所省級、市級、廠礦、部隊醫院進行了現場考查,現報告如下。

1考查結果分析

1.1所查的38所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機構及組織形式均基本健全,多數醫院運作良好,對控制院內感染起到了很好的監督和指導作用,但真正發揮業務職責的僅占68%(26/38)。其中5所城鎮衛生院和2所市級醫院,在感染管理委員會的檔案中僅有1份感染管理委員會或小組的名單,既沒有各項控制全院感染的規章制度、實施細則,也沒有對負責感染管理有關人員的培訓計劃,這對控制醫院感染難以起到監督和保證作用。

1.2醫院是各種病人群集治療的場所,也是病原體棲息繁殖和感染者集中的地方,因此,存在著發生醫院內感染的危險,控制醫院內感染最重要的一點是保證消毒滅菌效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1.2.1消毒供應室是向全院供應各種無菌器材、敷料、用品的重要科室,其消毒質量的控制直接與院內感染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我省各大中型醫院均使用預真空式或下排氣式高壓蒸氣滅菌器,小型醫院多使用手提式高壓鍋。檢查中發現,除一些大型醫院消毒人員能做到每鍋進行監測、記錄外,中小型醫院很難做到每鍋監測,有的1周監測1次,有的甚至1月監測1次,監測方法也不符合《消毒技術規范》要求,留點溫度計的使用率很低,很難保證其滅菌效果。另外,消毒人員的業務素質低下,消毒意識淡薄也相當普遍。甚至有個別醫院對消毒鍋根本不檢測,消毒后物品也無自檢記錄。

1.2.2研究表明空氣中細菌總數達700cfu/m3~1800cfu/m3,即存在空氣傳播感染的危險性,所以對于易造成感染發生的重點科室,如手術室、產房、母嬰同室、燒傷病房等均應進行空氣隨時消毒及終末消毒。此次所查的38所醫院中有91%的醫院對這些科室能堅持進行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或用化學消毒劑進行熏蒸消毒,并有每月1次的空氣微生物學檢驗報告記錄,且報告的合格率為100%,而本次防疫站的檢測結果卻令人不滿意,合格率僅有38%,空氣中細菌總數超標狀況令人擔憂。

1.2.3與病人直接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工作臺面、嬰兒床、手術臺面等)及醫護人員手等也是造成醫原性感染的主要途徑。本次重點抽查了各醫院的手術室、產房、母嬰同室的物體表面及醫護人員手的細菌污染監測報告單,并進行了現場考察,結果各醫院所備的自檢記錄單很齊全,合格率也相當高,然而70%的醫院對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細菌污染監測方法沒有統一標準,也未按《消毒技術規范》要求執行,而且采樣均是在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消毒后進行,這樣所反映的結果僅是消毒效果的監測而并不是隨時污染狀況的反映。

1.2.4對一次性醫療用品及醫院污水、污物的消毒處理:目前我省對一次性醫療用品,如輸液器、注射器處理的方法多采用焚燒法,這樣既達到了毀形目的,又達到了消毒效果,也有一些地方是先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用毀形機進行毀形處理,目前看來這兩種方法均是可行的。

2建議

通過本次檢查,發現醫生對醫院消毒隔離的意識淡薄,院內有關培訓計劃、考核獎懲制度所針對的對象均是護理人員。為使全院的消毒工作搞好,使醫院內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還需醫護人員達成共識,互相監督,共同協作。

2.1強化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職責。首先,在院領導、護理部及各相關科室中強化預防醫院內感染的觀念,提高對消毒隔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2不斷完善制度,逐步實現消毒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2.3提高供應室工作人員素質,加強消毒供應室的科學管理。

2.4定期進行紫外線燈強度監測,對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消毒液進行監測,加強重點科室的空氣消毒,定期進行重點環節消毒滅菌質量檢測。

2.5嚴格一次性醫療用品的使用、回收及處理,防止醫原性交叉感染。

2.6對于醫原性污水處理應有專門的檢驗人員進行日常監測,以判斷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轉好壞。

2.7醫護人員應樹立互相監督、共同協作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