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05:23:00
導語: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護理;老年
[摘要]目的:總結近年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經驗。方法: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術前、術后護理對策,觀察護理結果。結果:本組53例患者非手術治療2例,手術治療51例,除了2例合并有腦栓塞后遺患肢癱瘓術后未能下床扶拐行走出院外,其余患者均能扶拐行走出院,無一例出現假體脫位、瘡褥、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結論:密切的術前、術后觀察,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術后早期的正確功能鍛煉是確保手術成功及預防并發癥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護理;老年
NursingMeasuresforElderlyPatientswithFemoralNeckFra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nursingexperiencesforelderlypatientswithfemoralneckfractureinrecentyears.MethodsThepracticalo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nursingmeasureweremadeaccordingtothespecialphysiologyandpsychologyofelderlypatientsandtheresultswereobserved.Results53casesintotalwereobservedinourstudy,with2casesfornonoperafivetreatmentand51casesforoperativetreatment.Exceptfortwopatientscan''''twalkondischargewhosufferedfromparalysisaccordingtocerebralembolism,allpatientswereabletowalkwiththehelpofcrutch.Nocomplicationsincludingthedislocationofprosthesis,bedsore,pneumoniaandurinaryinfectionwasfound.ConclusionClosep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observation,sufficientpreoperative.
Keywords:Femoralmeck;Fracture;Nursing;Elderly
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與骨質疏松導致的骨質量下降有關,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摔傷所致,老年股骨頸骨折可導致行動障礙,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我科2000年至2004年共收治53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過有針對性的護理及術后功能鍛煉,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53例中男33例,女20例。年齡61歲~86歲。其中摔傷42例,車禍11例。其中合并有心臟病、高血壓16例,糠尿病高血壓7例,慢支肺氣腫4例,高血壓、腦栓塞病史5例。非手術治療2例,予皮牽引或骨牽引、消腫、抗炎等對癥治療;手術治療51例,32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9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2護理對策
2.1牽引護理
外展型骨折或無明移位以及老年體弱身體狀況不能耐受手術者,一般予持續患肢牽引6周~8周,需手術治療者為減輕疼痛,避免骨折錯位損傷周圍組織便于手術復位、減輕術中出血,術前先行牽引治療5d~7d。牽引方法有踝套皮牽引和骨牽引。牽引時,保持牽引繩與肢體軸線一致,維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抬高下肢20°~30°,促進靜脈血和淋巴回流。為保持有效牽引,向患者及家屬交待相關注意事項,如:牽引繩上避免掛物品,勿擅自放松牽引、牽引錘不著地,并做好交接班,加強巡視等,踝套皮牽引者在骨突部位墊棉墊保護,每2h按摩受壓部位。骨牽引者,保持針眼清潔干燥,用75%酒精滴入針眼1滴~2滴,2次/d,觀察肢端的血運和感覺、運動情況。指導患者行踝關節、股四頭肌收縮等功能鍛煉。
2.2術前準備
2.2.1心理護理
老年人體質差,尤其是有合并癥患者,心理負擔重,而且對術后行動的諸多限制感到不便,擔心脫位等。對此,要耐心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目的及效果,讓病人了解手術可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緩解疼痛,同時介紹成功病例,細心體貼做好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以消除疑慮,增強配合手術治療的信心。
2.2.2術前健康狀況的綜合評定
術前完善各項檢查,根據許學猛等制定的術前手術耐力評定標準[1]和劉潔珍制定的9項指標、3個等級的術前健康評定標準[2]綜合地評估分析病人的全身健康狀況及對手術的耐受力,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尤其是對合并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及時按醫囑予對癥治療,密切觀察、記錄生命體征分析各項檢查指標,制定周密護理計劃,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控制血壓、血糖及肺部癥狀等,使病人接近生理狀態,以便更好地耐受手術。
2.2.3術前訓練
術前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吸煙者要戒煙,練習床上大小便,手術中體位的配合,術后的體位及肢體鍛煉等。對于術后預防肺部感染,保持正確的功能位,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2.3術后護理
2.3.1觀察
術后予心電監護,低流量吸氧,嚴密觀察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等,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皮膚末梢血運,如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腫脹等情況。
2.3.2體位護理
術后置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墊高20°~30°,兩腿之間置一軟枕相隔,以避免患肢內收、外旋造成髖關節脫位,合作欠佳患者常規予患肢踝套皮牽引,或患肢穿防外旋鞋,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2.3.3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定時擠壓,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并記錄;為了保持正確體位,防止脫位,一般于術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規護理,給予0.05%碘伏抹洗會陰2次/d,引流袋隔日更換1次,夾尿管1次/4h開放。鼓勵患者多飲水,1500ml/d~2000ml/d,達到自然沖洗膀胱作用,一般3d~5d拔除尿管。
2.3.2皮膚護理
老年人外周血供差,牽引、術后長時間臥床等容易出現褥瘡。因此,應加強皮膚護理,予臥海綿床墊,骶尾部置水墊,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每2h抬臀,更換水墊,主動抬臀方法:健肢膝關節屈曲,足底用力,雙手借助牽引床支架或二肘關節抵床作力點將臀部抬起。翻身時向健側翻,兩腿之間置一枕頭,保持患肢外展位。教會患者自主翻身法,即患者以頭枕部、雙肘部和健側足跟為支點,屈膝45°,抬起胸腰部及臀部、離開床面[3]。按摩受壓部位,溫水擦浴每日1次~2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供。
2.3.3預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機體免疫力低下,加上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加強呼吸道護理極為重要。指導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床上做擴胸運動,每2h協助翻身拍背1次,如痰多黏稠難以咳出者,予以糜蛋白酶、慶大霉素、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每日2次。
2.3.4合并高血壓、血栓塞、心臟病患者的護理
密切監測血壓、脈搏、心率、心律、神志等變化,如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觀察、記錄癱瘓肢體肌力恢復情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指導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及充足睡眠,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多進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大便。
2.3.5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
患者術后回室后即測末梢血糖一次,麻醉過后進食前測末梢血糖,血糖過高,按照醫囑30min皮下注射胰島素。堅持三餐前測末梢血糖,記錄,按醫囑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島素,指導患者低糖、高蛋白、高鈣,豐富維生素飲食,做到定時、定餐、定量,教會患者識別低血糖反應。根據血糖值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使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2.4功能鍛煉
術后當天麻醉未消失,即可開始適當進行腳趾、踝關節前屈背伸被動活動、麻醉消失后進行股四頭肌主動等長舒縮活動功能鍛煉,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術后第3天予CPM關節活動器協助患者行患肢關節功能鍛煉,先從0°到30°角緩慢鍛煉,逐漸加大角度,1周左右可達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次,每次60min。1周后指導并協助患者坐在床邊,雙腿下垂主動練習膝關節伸屈活動。2周拆線后指導并協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負重行走鍛煉,骨水泥型患者1個月后可棄拐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個月后可棄拐負重行走。
3結果
本組53例患者非手術治療2例,手術治療51例,除了2例合并有腦栓塞后遺患肢癱瘓術后未能下床扶拐行走出院外,其余患者均能扶拐行走出院,無一例出現假體脫位、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
4討論
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大多數有慢性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而外傷及手術刺激可誘發或加重基礎疾病。因此,術前針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全面的評估,密切監測,記錄生命體征的變化,結合各項檢查指標,綜合分析、判斷、估計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有的放矢的充分的術前準備。對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把握手術時機,降低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的意義。術后除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外,及早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是防止并發癥、保證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年人血液粘稠性高,呼吸肌肌力減弱,肺活量減少,臥床血流減慢,呼吸道分泌物墜積,極易造成血管栓塞、肺部感染、褥瘡等并發癥,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因此,指導患者盡早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更換體位、肺部體療,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體力恢復,增強假體周圍組織肌力.在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做到個體化,既要循序漸進,又要持之以恒。而且,功能鍛煉方法要正確有效,以免造成髖關節脫位。術后脫位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最易出現的并發癥。脫位原因與假體植入位置不正確、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不當或不正確的體位活動有關[4]。康復護理中采用正確的方法,預防脫位是護理的關鍵。髖關節置換術后骨組織長入假體和達到穩定的界面環境需一定時間。術后早期不宜多翻身。翻身、抬臀時注意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內收外旋,早期忌直腰抬高運動,以減少對髖關節的承受力。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終身維持正確的肢體功能位的重要性,做到“六不”,患肢不內收、髖關節不過度屈伸,不下蹲、不坐低凳、不交叉腿、不盤坐。側臥位時,健側臥位,兩大腿之間置一外展枕頭。使之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加強防范,以減少脫位風險。總之,術前、術后系統地、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護理及早期有效地指導患者功能鍛煉是預防并發癥,促進全面康復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許學猛.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圍手術期應注意的問題的探討[J].實用醫學雜志,1997,3(13):145.
[2]劉潔珍.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護理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6):1516.
[3]易祖玲,孫燕.11例伽瑪釘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3):13.
[4]許杰,馬若凡,丁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止措施[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3,3(2):122124.
- 上一篇:多元文化護理研究論文
- 下一篇:無痛人工流產術護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