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癱患者監護綜述

時間:2022-06-11 09:52:00

導語:胃癱患者監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胃癱患者監護綜述

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是在腹部手術后因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胃排空延緩,胃流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表現的癥候群,是腹部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多見于胃和胰腺手術。熟悉胃癱綜合征發生的相關因素、時間、早期征象,術前對多發人群有針對性地宣教及心理護理,對術后發生胃癱的患者早發現、早處理,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我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發生術后胃癱綜合征7例,經過治療與護理,恢復順利,無其他并發癥發生。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7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齡56~81歲,平均年齡(67.3±9.7)歲。其中胰十二指腸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1例,降結腸切除1例,膽囊癌根治術1例。胃癱發生時間均于手術后6~9d。

1.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腸蠕動恢復、停止胃腸減壓并經口進流質飲食或半流質飲食后出現上腹飽脹、呃逆及惡心嘔吐,嘔出大量胃內容物,含有或不含有膽汁,吐后癥狀可暫時緩解。經重新行胃腸減壓持續引流,每天引流量800~2500mL。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上消化道稀鋇造影檢查,上腹部平片確診。診斷標準[1-2]:1)胃管拔除后出現頻繁的惡心嘔吐,經1項或多項檢查提示無胃流出道機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體食物;2)胃引流量>800mL•d-1,并且持續時間>10d;3)無明顯水、電解質、酸堿失衡;4)無引起胃癱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5)無應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史,如嗎啡等。

2護理

2.1術前心理護理術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等,并有針對性指導患者合理休息、規律飲食、控制情緒等,避免勞累和情緒緊張。許多患者由于對疾病的恐懼和對手術治療及預后的擔憂,使得精神處于極度緊張狀態,而精神極度緊張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通過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兒茶酚胺直接與胃平滑肌細胞膜上的α、β受體結合,抑制平滑肌細胞收縮,導致胃腸排空延遲[3-4]。本組有4例患者因擔心手術風險大、預后差,1例考慮當前及后期治療費用而持續處于情緒緊張狀態,甚至輔助鎮靜藥物都不能有效緩解。因此,術前要積極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正確對待疾病及預后。同時要講解有關方面的知識,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取得患者術后對治療和護理的積極配合,以盡可能減少引起胃癱綜合征的相關因素,減少胃癱綜合征的發生。

2.2飲食護理

因為酸、脂肪、滲透壓過高或過低可通過“胃腸反射”引起胃排空減慢。而胃大部切除后胃泌素分泌量減少,進食后胰高血糖素以及促胰液素相對增加,也使得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功能下降,殘胃處于無張力狀態;此外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失去了對食物的研磨功能,致使胃排空失調及小腸功能紊亂也是導致術后胃排空遲緩的原因之一。在本組中有3例患者因飲食不當導致胃排空減慢。患者拔除胃管后應先少量飲水,無不適后逐步過渡到流質、半流質,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進食過早或進高脂、高糖、高蛋白飲食以及刺激性食物,同時還要避免一次進食過多、過快。

2.3鼓勵早期活動

術后早期活動不但可增加肺呼吸交換量,減少肺部的并發癥,減少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還能較早恢復胃腸蠕動,防止和減少腸粘連的機會,使大便通暢,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功能盡早恢復,還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而使切口愈合得更好。許多患者在施行腹部大手術以后,由于擔心切口的疼痛、裂開或引流管多等原因,往往不敢或不愿意活動,也有部分患者病程長、體質差,術后不能早期活動。本組中7例患者術后皆有臥床時間長、活動少的情況,其中1例患者因81歲高齡、身體虛弱,術后不能活動,另6例皆因多種原因不敢下床活動或活動過少。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要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后活動的好處、必要性以及臥床后帶來的危害,在術后要鼓勵、督促患者早期活動。對依從性差的患者,更要和患者家屬一起指導、督促,并根據病情協助患者每天進行有效鍛煉。

2.4胃癱綜合征的護理

胃癱確診后,護理人員應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胃癱是手術后正常且難以預料的并發癥,但該并發癥屬于功能性疾病,通過非手術治療完全可以治愈,讓患者及其家屬不必擔心。并根據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狀態提供心理指導。同時采取以下措施:禁食、持續胃腸減壓,保持胃管的通暢,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對于不同途徑的營養支持方法(完全胃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要嚴密觀察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胃癱的治療往往采取多種不同的手段,如中醫中藥治療、胃動力藥物的使用、高滲溫鹽水洗胃等,要根據不同的治療手段,給予相應的護理。

3結果

經持續胃腸減壓、胃腸外及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使用促胃動力藥,腹部理療等綜合治療及針對性護理,7例患者均順利康復,最短7d,最長33d。

4討論

胃癱綜合征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5]:1)胃部手術后致迷走神經損傷;2)重建消化道的術式;3)手術創傷影響胃正常調控功能;4)術中、術后使用阿片類藥物延緩胃排空;5)手術前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高齡、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均為胃功能性排空延遲的高危因素;6)飲食因素,酸、脂肪、滲透壓過高或過低可通過“胃腸反射”引起胃排空減慢;7)精神極度緊張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影響胃排空;8)胃腸類激素分泌及功能的改變,術后胃腸肽類激素如胃泌素、胃動素分泌水平降低,殘胃動力受到抑制,抑制性胃腸類激素如膽囊收縮素、胰泌素等具有抑制殘胃排空的作用。通過對腹部大手術患者的術前宣教和心理護理,術后及時指導患者飲食和活動,可有效減少引起胃癱綜合征的相關誘發因素,盡量減少其發生;對發生胃癱綜合征的患者,通過積極地治療和針對性護理,可避免治療中的反復,促進患者盡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