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患者體位護理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26 08:53:00

導語:腦卒中患者體位護理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腦卒中患者體位護理措施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正確的體位護理,促進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保護肩關節防止半脫位、防止骨盆后傾和髖關節外展、外旋、預防、緩解痙攣、早期誘發分離運動及繼發性關節攣縮、畸形及肌萎縮、向大腦傳入正常沖動、增強患者對患側的感知能力,預防痙攣模式的出現及繼發性關節攣縮、畸形及肌萎縮,促進患者的康復。方法將6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根據病情、病程,對治療組患者采取不同的體位護理,同時配合肢體功能鍛煉,針灸等治療。結果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經體位護理組的運動功能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正確的體位護理,配合肢體功能鍛煉,針灸等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是安全有效的。

關鍵詞:腦卒中體位護理重要性體會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對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極大,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和高血壓患者的增多,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的趨勢。因此,治療及護理極為重要。而體位護理(良姿位擺放及被動體位變換),是腦卒中患者急性期護理的重要內容,對患者預后有著重大影響。

一、體位護理重要性

1.1預防壓瘡

皮膚毛細血管的壓力為20mmHg左右,當超過此壓力則易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如這種狀態持續2小時以上便有產生壓瘡的危險。壓瘡的好發部位為骶尾部、臀部外側、內外膝部、內外踝部、肘后外側部、肩甲嵴部、足后跟部,一般要求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每2-3小時翻身一次.宜保持床面清潔、平整、柔軟,昏迷病人應使用翻身床或交替充氣床墊。

1.2預防痙攣模式

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過后常出現異常痙攣模式,即中樞神經損害后出現的一種痙攣性癱瘓,是一種較原始運動形式,即上肢屈肌痙攣,下肌伸肌痙攣。

1.2.1痙攣模式的表現:

上肢肩甲下沉、內收,肩內旋、內收,肘屈曲,前臂呈旋前位,手指屈曲,拇指內收、屈曲。

下肢大腿外旋使骨盆旋轉,髖關節伸直、外展,膝伸直,足屈曲、內翻。

軀干向患側屈曲。

1.2.2抗痙攣體位

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出現和加重,是偏癱康復早期治療的重點,早期常采用抗痙攣體位:肩外旋、外展;肘伸直;前臂旋后或中立;手指伸直,拇指外展。髖關節內旋、前伸、略屈;膝關節微屈,足背屈或中立位。患側軀干伸直。

二、臨床資料

對我科2008年6月-2009年6月6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護理,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腦出血1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腦梗塞48例;其中女22例,男38例,年齡48~70歲,平均為59歲;發病4~6h或半周內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住院平均天數48d。

三、體位護理

3.1良姿位擺放方法及注意點

各種體位宜經常變換,早期應2-3小時變換一次體位;鼓勵患側臥位,減少仰臥位,避免半臥位;并提倡早期由臥位—坐位過渡。

3.2仰臥位

仰臥位時由于受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較強,可加重異常痙攣模式,所以要盡量縮短仰臥位的時間。

頭偏向患側為宜將肩甲置于外展、上旋位,下墊一小枕;肩關節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頭防上肢內收,肘后上方可墊一卷墊以保持肱三頭肌腱受到一定壓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狀物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痙攣期要避免抓握硬質物體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髖側后外側部放一適當枕頭,以避免骨盆向后傾斜,并防止大腿處于外展、外旋位,使髖關節微屈、內旋;腘窩后上方可放一小枕,使膝關節略屈,并避免小腿受壓防止足屈加重;軟癱期則可用丁字板將足固定于背屈、外翻位,以防止下垂、內翻,痙攣期則宜避免足底受到刺激而引起陽性支持反應加重痙攣模式。亦可將下肢置于屈膝、屈髖位,足底著床,大腿微內收位。

3.3患側臥位

患側臥位是較提倡的一種體位,在CVA后早期就可采用,該體位可以伸張患側軀體,減輕痙攣,使癱側關節韌帶受到一定壓力,促進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利于功能康復,同時利于自由活動健肢。此體位宜盡量使肩甲處于上旋、前伸位,肩前屈、前伸,肘伸直,手掌面朝上,拇指分開。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髖屈膝,下面放一大枕頭,這種體位可以使患髖伸直,而其它體位時患髖總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髖后伸受限。另外患側臥位可使癱側關節早期受到一定壓力,增加本體感覺輸入,有利于緩解痙攣、抑制痙攣模式。

3.4健側臥位

將一大枕頭平放于胸前,使患側肩甲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內旋,肘關節盡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掌面朝床頭,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腿下亦放一枕頭,使髖部處于內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盡量背屈,頭下可不放枕頭或低枕為宜,目的是使軀干向健側伸展,抑制緊張性頸反射。

3.5半俯臥位

采用俯臥位可以預防髖、膝屈曲,避免攣縮。患者側身體伏臥于一長枕上,頭偏患側,患側上肢呈上舉位,肩關節呈前屈、外展位,肘關節輕屈,腕關節微背屈,各指微屈,患側髖、膝關節輕屈,踝關節保持中立位。此外視病情尚可以將上述體位稍加變更,變為健側半仰臥位,患側半仰臥位,俯臥位,上下肢各關節放置原則不變。

3.6坐位

從康復的角度出發,如果患者發病時沒有意識障礙、或者意識障礙極輕、生命體征穩定,從發病的2~3d起就可以開始進行坐位訓練。開始時,可以利用折疊病床,取半坐位45度,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為慎重起見,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度,每次坐5min。訓練應循序漸進,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時間。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度為宜,坐起時間以每次增加5~10min為宜。除少數患者因體位性低血壓需采取半臥位短時過度外,多數患者可直接從臥位進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輪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髖關節保持近于直角。雙足分離,膝部垂直,雙足平放于地板上。輪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過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軀干直立、髖關節屈曲。公務員之家

3.7站立

協助患者雙足放平置于地面,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相應交叉盡量向前伸直,低頭、彎腰、收腹、重心漸移向雙下肢,護士可一手放在其患側肩胛骨處,引導肩盡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當膝前移時沿著脛骨下壓膝部,使足充分著地。患者將雙手置于陪護者腰部,以利于輕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時應注意站勢,教患者收腹、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不要聳肩,腹部伸直,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

3.8步行

指導患者先用健腿邁步,陪護者站在患者身后,穩定其雙上臂。開始用患腿邁步可能有困難,可給予一定口令,讓患者有節奏地行走,同時要觀察分析患者的對線,找出問題,改善其行走的姿勢,注意安全。

四、討論

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組能力和可塑性,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以再生。在進行康復期功能鍛煉時,要采取近期與遠期目標相結合的原則,先緩后快,循序漸進。運動功能康復包括被動按摩,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坐、站、走和生活活動訓練。其中主動運動可提高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各系統生理功能而很受重視。在康復護理中,正確的體位護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①利用姿勢反射降低肌張力;②利用慢牽張反射降低痙攣,肌群的張力;③運用腱器官受強壓時引起肌肉保護性松弛的生理特性;④有節奏的擺動軀干緩解肌張力增高;⑤早期負重利于正常肌力產生。50例患者在住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大小便失禁,在發病早期進行正確的體位護理,經平均48d的治療,取得明顯療效:無1例發生褥瘡,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提高,步行恢復率為85%(行走自如39例、需拐杖協助14例)。在臨床中,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結合功能障礙的不同時期,采取適當的體位護理,被動運動,主動運動,配合按摩、針刺等療法,提高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戴寶珍.實用癥狀護理學[M].護士進修雜志,2003,12:1060.

[2]王洪忠,許健鵬.實用中西醫結合偏癱康復學,1997,5:211.

[3]霍焱,張莉琴,張永文.腦卒中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3,12:944.

[4]刁利華.腦病變患者康復的研究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