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幼兒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5:22:00

導語:血管瘤幼兒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血管瘤幼兒護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嬰幼兒腮腺血管瘤的手術治療的護理。方法32例嬰幼兒腮腺血管瘤,年齡2個月~3歲,均施行保留面神經的腮腺及血管瘤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隨訪1~2年。結果創口全部Ⅰ期愈合,無感染、涎瘺、永久性面癱等并發癥。結論嬰幼兒血管瘤早期手術治療可獲得滿意治療效果,圍手術期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血管瘤嬰幼兒護理

血管瘤是最常見的兒童期先天性良性腫瘤,發病率為1%~2%,其中發生在顏面部和頭頸部占全身血管瘤的60%,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影響美觀,產生畸形和功能障礙,我科近幾年收治嬰幼兒腮腺血管瘤32例,均采用保留面神經的腮腺及血管瘤切除術,效果滿意,本組就嬰幼兒血管瘤手術治療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2006年以來我科收治32例腮腺血管瘤患兒,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3歲,平均7個月。1歲以下25例(占7811%)。腫物最小310cm×215cm×215cm,最大710cm×610cm×910cm。8例在出生時家人發現其腮腺區紅斑點或斑塊。3例波及耳廓耳垂。22例出生1個月后才發現,1年內迅速增長。術前接受類固醇激素治療者7例,瘤體內注射平陽霉素者1例,同位素敷貼者1例。術后病理資料為18例海綿狀血管瘤,6例毛細血管型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

1.2手術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保留面神經的血管瘤及腮腺全切除術,有4例輔助皮膚血管瘤冷凍術。采用常規耳前“S”型切口,并切除病變皮膚。本組有21例主要采用面神經總干至各分支順行法解剖輔之逆行法,4例采用主干至分支順行法解剖,7例采用面神經分支至總干逆行法(為面神經被瘤體推開者)。鈍性分離中,沿著神經走向邊分離邊剖開被膜及瘤體,完成面神經解剖,保護好各分支,并逐步切除腮腺腺體及瘤組織。術中關閉死腔,術后放置膠管引流,腮腺區局部加壓包扎。

1.3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傷口均Ⅰ期愈合,無1例發生意外,面部無明顯畸形,其中6例患兒術后有輕微的口角歪斜、閉眼不全,均于3個月內恢復。32例患兒隨訪時間1~2年,平均隨訪時間14個月,未見術后復發。無涎瘺、皮下積液等發生。

二、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護士應提供母愛替代法如撫摸擁抱等,需與患兒建立朋友式關系,多用親切、鼓勵性語言及非語言性動作如:肢體體貼的撫觸等,得到患兒的接納和信任,從而減輕患兒入院的恐慌心理;并加床欄,保持病床單位整潔,滿足他們的興趣和習慣。另外,父母的心理狀態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患兒父母對患兒的疾病有愧疚感和焦慮明顯,應提供人性化服務,有家長床旁陪護。在工作中多巡視,主動與患兒及家屬交流,列舉成功的病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積極配合治療。在病情發生變化時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避免出現拒絕治療的情況。

2.1.2按頜面外科術前常規護理并加強提供安全護理及預防院內感染,指導正確喂養以保證手術如期進行。

三、術后護理

3.1監測與體位

術后回室患兒多數仍處于嗜睡狀態,予去枕平臥6小時,輕輕地將患兒的頭轉向一側,用血氧探頭監測患兒心率和血氧飽和度,及時清除口內分泌物或滲血,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常規低流量吸氧2小時,床邊常規備用急救物品,特別吸痰裝置,患兒幼小,手術創傷大,全麻后易出現舌后墜,要特別注意患兒呼吸及面色、表情、哭聲等,半小時或一小時后患兒逐漸清醒,會出現哭鬧不安,指導家屬可將嬰兒平抱側臥于胸前,用疼愛的言語在他耳邊昵喃或用手輕撫患兒額頭。注意補液量及速度。對于年齡較小患者可適當采用安全約束帶約束上肢,以免造成靜脈留置管、負壓引流管脫出,而導致手術失敗和護理的不便。

3.2觀察切口滲血滲液情況,嬰幼兒對出血較敏感,耐受力較差,因此必須密切觀察切口滲血滲液情況,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為防止涎瘺的發生,術后所有患兒均給予腮腺區加壓包扎,特別注意加壓包扎的松緊度。

3.3負壓引流管護理

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固定,防止扭曲和脫落,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防止碰撞、受壓和摩擦。

3.4飲食護理

術后清醒6小時后予少量多餐溫涼流質飲食,術后禁酸飲,以免引起腺體分泌導致影響切口愈合,因較多患者為嬰幼兒,術后易發生一過性免疫力下降,故應加強營養供給及合理的膳食搭配,注意飲食衛生、保暖防寒,既可促進傷口愈合,同時起預防上感等發生。

3.5不適感護理

較多患兒出現煩躁、哭鬧等表現,因手術的創傷刺激和加壓包扎的不適導致,另外引流管對切口的刺激,特別是換藥和移動患兒時,因此在換藥、治療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移動患兒時注意避免牽拉負壓引流管加劇疼痛;同時做好解釋安慰工作。給患兒講故事,玩心愛的玩具等轉移注意力,使其放松緊張害怕心理,可減輕不適癥狀及取得患兒的配合。

3.6預防并發癥

術后并發癥主要為面癱。本組6例有暫時性面癱發生,其原因多為:①術中機械性牽拉、誤傷等;②神經暴露在空氣中干燥脫水;③術區腫脹壓迫導致面神經充血水腫。面癱最短于1周后消失,最長于術后3個月時完全恢復正常,未影響患兒的功能。予以神經營養藥物和地塞米松,因為切除了全腮腺,嚴密止血,適當加壓,避免了涎瘺、皮下積液等并發癥的發生。公務員之家

四、討論

行腮腺區血管瘤及腮腺全切除術的手術治療,對年齡僅2個月~3歲嬰幼兒來說是非常大的手術,手術風險大,術后護理尤為重要,通過圍手術期護理重點在呼吸道管理、飲食、預防并發癥護理措施,本組病例創口全部Ⅰ期愈合,無感染、涎瘺、永久性面癱等并發癥。因此嬰幼兒血管瘤早期手術治療可獲得滿意治療效果,圍手術期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偉良,李勁松,王建廣,等。兒童期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綜合治療[J].中山大學學報,2003,23(6):611-614.

[2]鐘明紅,黃禾。冷凍治療嬰幼兒面部血管瘤137例報告[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2):317-317.

[3]江燕舞。手術治療嬰幼兒體表巨大血管瘤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3,9(10):759-760.

[4]李孟和,陳仕星,歐世華,等。嬰幼兒巨大血管瘤的手術治療[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