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感染防護措施論文
時間:2022-11-11 10:56:00
導語: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感染防護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感染管理的一個重要部門,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整個醫院的醫療效果。供應室空氣中微生物污染程度與醫院感染也存在必然聯系,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已成為當前醫院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此,我院重點加強了對消毒供應室的醫院感染管理,認真貫徹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等六項衛生行業標準,此六項標準在消毒滅菌、監督監測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現報告如下。
一、加強制度化管理
我們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按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和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制定了消毒供應中心消毒隔離制度、質量管理制度、監測制度、設備管理制度、器械(包括外來器械)管理制度、職業安全防護制度、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及質量控制與可追溯制度。科室經常組織理論學習和法律法規學習,定期進行理論與技術操作考核,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服務技巧,積極培養和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團隊精神,加強和臨床科室的溝通。定期下科室了解臨床醫療護理工作的需要,進一步改進工作,同時根據切實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日常工作流程,做到日有檢查,月有計劃,年有目標。每年年初制定質量標準,每月月初制定月工作計劃和周工作重點,月末總結計劃完成情況以及有待改進的地方,并做日常監測及定期抽查。如:復用診療器械清洗消毒處理完成后,要求在檢查包裝時進行目測或借助帶光源放大鏡檢查,器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應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質和銹斑,檢查各關節的靈活度、銳利器械的鋒利度及對銳利器械尖銳部位的保護措施。在打包時,必須要求兩人查對,高度危險性物品滅菌包內還應放置包內化學指示物。包外應設有滅菌化學指示物。滅菌包外應有標識,內容包括物品名稱、檢查打包者姓名或編號、批次號、滅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按照器具的不同功能,分類按順序擺放(待消毒包按要求在4h內進行消毒)。
二、合理布局供應室的功能區域并完善各項工作流程
從布局著手管理,供應室的管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順利供應的前提條件。消毒供應室布局科學合理,嚴格劃分為去污區(污染區)、檢查包裝及滅菌區(清潔區)、無菌物品存放區(清潔區)。采取規范性的路線,物品由污到潔,不交叉、不逆流。空氣流向由潔到污;去污區保持相對負壓,檢查包裝及滅菌區保持相對正壓,不準逆行。各區有明顯的標志和界限,有利于防止污染,方便工作。整個工作流程強調按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燥、檢查保養、包裝、滅菌、儲存、無菌發放等順序運行,不準逆行,各區域分別由專人負責落實,做到工作區與輔助區分開。檢查包裝及滅菌區之間設實際屏障;并分別設潔、污物品傳遞通道和人員出入緩沖間(帶);緩沖間設洗手設施,采用非手觸式水龍頭開關。無菌物品存放區內不設洗手池。檢查包裝及滅菌區的專用潔具間采用封閉式設計;工作區域的天花板、墻壁無裂隙,不落塵,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與墻面踢腳及所有陰角均為弧形設計;電源線插座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蝕;地漏采用防返溢式;污水集中至醫院污水處理系統[3]。合理的布局流程再造是對原有工作流程的薄弱環節和隱患實施流程改造,對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實施重建,使流程趨于更加合理。我科選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完成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燥、檢查保養、包裝、滅菌、儲存、無菌發放等工作流程,從而形成比較規范的消毒供應中心程序,也便于管理并保證質量控制。同時借鑒現代管理模式的優點,及時調整和改進工作流程,使之更加人性化,節約人力,減少能源消耗,使工作人員在各項操作中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三、加強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質量管理
3.1嚴格物品回收回收的醫院器械其性能是否達標,是保證醫療器械質量的關鍵。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與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分開放置,重復使用的要直接置于封閉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處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應清洗、消毒,干燥備用。
3.2重視清洗質量關器械清洗是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重要環節。我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方法包括機械清洗、手工清洗;機械清洗大部分的常規器械,手工清洗用于精密、復雜器械的清洗和有機物污染器械的初步處理。并配有清洗消毒機、半自動化內鏡清洗操作臺、手工清洗操作臺、超聲清洗機及干燥箱等清洗設施。嚴格執行清洗步驟:預處理→初洗→無機物處理→精洗→烘干→檢查洗滌質量,達到程序化、科學化。
3.3嚴把包裝質量關包裝是保持滅菌物品在無菌狀態下進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確保包裝的物品經滅菌后、打開使用前保持無菌狀態。要求做到:包裝前應仔細檢查清洗的質量,器械的功能,做到物品表面潔凈,包內物品齊全。
各種敷料器械包裝正確,標志清楚,滅菌日期及失效期、責任者和查對者等清晰可見。每一個步驟必須達到標準,對各種器械包、穿刺包必須由兩人檢查核對無誤后方可包裝,不合格不能進入滅菌室,包裝松緊適度,規格齊全,數量準確,尺寸規范。
3.4應用正確的滅菌方法滅菌是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重點。我們遵循《WS310.3-2009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滅菌器按《消毒技術規范》進行操作,滅菌過程中堅守工作崗位,正確掌握滅菌器操作規程及檢測手段,注重滅菌的三大要素:滅菌溫度、時間、飽和蒸汽。消毒無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須通過消毒效果的監測方可放行,高壓蒸汽滅菌監測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頒布的《消毒技術規范》執行。消毒效果監測是評價其消毒運轉是否正常?消毒藥劑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達標的唯一手段,因此要求消毒供應中心質控員掌握滅菌質量監測技術。對滅菌質量采用物理監測法、化學監測法和生物監測法進行,監測結果應符合《WS310.3-2009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壓力蒸汽滅菌的監測每次進行物理監測法,每次滅菌應連續監測并記錄滅菌時的溫度、壓力和時間等滅菌參數。溫度波動范圍在+3℃以內,時間滿足最低滅菌時間的要求,同時應記錄所有臨界點的時間、溫度與壓力值,結果應符合滅菌的要求。
進行包外、包內化學指示物監測。具體要求為滅菌包包外應有化學指示物,高度危險性物品包內應放置包內化學指示物,置于最難滅菌的部位。如果透過包裝材料可直接觀察包內化學指示物的顏色變化,則不必放置包外化學指示物。通過觀察化學指示物顏色的變化,判定是否達到滅菌合格要求;每周進行生物監測1次;采用新的包裝材料和方法進行滅菌時進行生物監測。制作生物測試包或生物PCD,置于滅菌器最難滅菌的部位。生物監測不合格時,立即召回上次生物監測合格以來所有尚未使用的滅菌物品,重新處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進,連續3次生物監測合格后再使用。每日開始滅菌運行前進行B-D測試。BD測試合格后,滅菌器方可使用。BD測試失敗,及時查找原因進行改進,監測合格后,滅菌器方可使用。
3.5質量控制過程的記錄與可追溯要求我院消毒供應中心建立清洗、消毒、滅菌操作的過程記錄,內容包括:①留存清洗消毒器和滅菌器運行參數打印資料或記錄。②記錄滅菌器每次運行情況,包括滅菌日期、滅菌器編號、批次號、裝載的主要物品、滅菌程序號、主要運行參數、操作員簽名或代號,滅菌質量的監測結果等,并存檔。③對清洗、消毒、滅菌質量的日常監測和定期監測記錄本進行記錄。并有可追溯性。④清洗、消毒監測資料和記錄的保存期≥6個月,滅菌質量監測資料和記錄的保留期≥3年。
四、提高人員素質
4.1更新觀念充分認識消毒供應中心工作重要性,消毒供應中心日常工作雖然簡單、繁瑣,但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醫院內的消毒、滅菌是避免和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消毒供應中心服務宗旨兩大轉變,即從原來的輔助科室轉為功能科室、由消毒間變成用高新技術裝備的無菌產品生產及發放“車間”。
4.2搞好人員配備加強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控制醫院感染的角度出發,搞好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的配備,把好入口關。本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人員50%以上具有護理專業學歷和技術職稱,以中青年為主,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供應室人員“學歷低、素質差”的狀況。針對現狀,我院加強了針對供應室工作人員的學習培訓,要求工作人員熟悉消毒消毒供應中心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規程,各種包內物品目錄及質量標準,各種軟件的規范記錄;選派工作人員參加上級主管部門舉辦的消毒供應中心管理學習班,以取得上崗證,并從手術室選調一名經驗豐富的護士長到消毒供應中心從事管理工作。這對提高人員素質、保證工作質量、控制醫院感染有著重要作用。
五、一次性無菌醫療器材的管理
5.1儲存一次性無菌器材做到專人專管,專人專放,庫房保持潔凈、干燥,空氣含菌量≤500cfu/m3,溫度保持在(20±2)℃,濕度保持在60%±10%,無腐蝕性氣體,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物品放置于離地面20cm的鐵架子上,離墻壁5cm,離屋頂50cm,專管人員要登記物品到貨日期、數量、型號、失效期,合理安排供應,避免物品積壓,造成過期浪費。
5.2下送管理一次性物品下送管理,我們采取全面下送臨床,每天由專人下送,下送人員每日對下送車進行整理,下送回來的車要進行消毒、沖洗,放于存車間。無菌物品已經發出,即使未用也視為污染物品,按照污染物品處理規程處理。
六、防護措施
6.1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消毒供應中心制定各項操作流程并落實到細節,各類流程圖上墻,嚴格按消毒供應技術操作程序回收污染的器械和物品,根據器械的不同材質、形狀、精密程度與有機物污染狀況進行分類,根據器械類型和性質采用手工清洗或機械清洗。特別注意銳利器械如:刀片、縫針、針頭用血管鉗夾取。
6.2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自我保護意識和感染控制意識,積極開展預防自身職業暴露感染知識的培訓,明確各類物品、器械的處理要求,操作流程并進行評價監測。根據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特點,組織學習醫院感染基本預防知識。
6.3防止職業暴露感染認識自身防護的重要性和規范性,把所有的重復使用醫療器械都要看作是傳染源,做好隔離和預防措施,防止接觸傳染和周圍環境污染。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接觸使用后的重復使用醫療器械時必須做好標準預防,正確的使用標準預防不僅保護了周圍環境更保護了工作人員自己。公務員之家
6.4加強操作時的監督指導由于保潔公司對細節的管理乏力,護士長應做好工作人員的培訓、指導、監督工作,充分發揮全體護理人員的集體智慧,進行操作時的細節督導,使工作人員既能完成工作量,又能保護好自己,避免職業暴露感染的發生。同時理解和尊重工作人員,管理以人為本,盡量采用標準化、可依靠的機器清洗,降低人員傷害、污染的風險。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人員維持相對的穩定,促進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工作的規范化。
七、討論
醫院感染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部門的忽視或個別人員的失職,將會造成醫院感染所帶來的危害。同樣無菌物品的質量是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我們的做法是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人人參與管理,從我做起,強化責任心,互相把關,注重無菌物品的全程質量管理工作。因此,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對預防院內交叉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中各種病菌污染物集中的場所,同時又是各種無菌物品的供應基地,做好消毒供應中心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群體的整體素質,可以有效地防止醫院內感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4):1-3.
[2]黃淑萍.加強供應室管理控制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8):1005.
[3]李洪運,勾年慧.加強供應室工作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951.
[4]孫雪瑩,王華生,宋婉麗,等.消毒供應室對再生醫療器械的全程質控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6):205.
[5]謝緒蘭,姜趙花,黃志明,等.加強供應室消毒滅菌監測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160.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19(15):1-3.
[7]劉禮霞,夏桂蘭,王惠芬.醫院消毒供應室質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6):831.
[8]曲范清,朱紅艷,袁亞萍,等.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有效控制醫院感染[J].甘肅科技,2009,25(12):160-161.
- 上一篇:小學校長當選黨支部書記上任演說
- 下一篇:公司聘請新經理就職上任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