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的護理實踐思考

時間:2022-03-17 02:50:00

導語:臨床心理的護理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床心理的護理實踐思考

護理心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心理護理作為現代醫學整體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徹臨床護理全過程,深入到護理實踐的每一個角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醫學衛生知識的不斷普及,患者自我保護意識日漸增強,患者看病、住院、手術都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如何認識并及時處理解決,在護理實踐中有重要意義。

1臨床常見心理問題

1.1抑郁

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情。它主要是由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引起的。因為疾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隨著喪失,所以多數病人都會產生輕重不同的抑郁情緒。不過,病人抑郁情緒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有的故作姿態、極力掩飾;有的少言寡語,對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有的飲泣不語或哭叫連天;還有的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1.2焦慮

任何人在一生當中都難免因故焦慮。病人患病,當然更避免不了焦慮情緒。焦慮乃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郁。這種威脅主要分兩大類:一是軀體的完整性受到威脅,一是個性受到威脅。對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脅往往是統一的,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與心理再度達到安全穩定為止。

1.3懷疑

病人的懷疑大都是一種自我消極暗示,由于缺乏根據,常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患病后常變得異常敏感,聽到別人低聲細語,就以為是在說自己的病情嚴重或無法救治。對別人的好言相勸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慮重重,擔心誤診。怕吃錯了藥、打錯了針。有的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推斷預后。害怕藥物的副作用。擔心偶爾的醫療差錯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身體某部位稍有異常感覺,便亂作猜測。如果嚴重偏執。甚至出現病理性的妄想。

1.4孤獨感

病人住院后。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醫生只在每天查房時和病人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交談機會也較少。這樣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在他們住進病室的第一天時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們希望盡快熟悉環境。希望盡快結識病友,還希望親友的陪伴。長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無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間多交談.希望有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活躍病房生活。

2心理護理

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要心中有數,對癥下藥。掌握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工作、愛好、性格、家庭經濟情況、婚姻情況、病況及病史;采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辦法。用高質量的護理工作,來做病人的心理護理。要時刻注意病人的心理變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把病人當親人。對年長的病人象女兒一樣孝順;對同輩的病人象姐妹一樣熱心;對小病人象母親一樣精心。使病人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安全感和親切感。

2.1給患者以安慰,體諒病人的心情,對其急躁的情緒給予安慰.配合醫生的治療。例如,患者,男,57歲,因腦梗塞入院,當時語言不清,以運動性失語為主。病人怕成為永久性失語而心情焦急。當護士和他談話時。越是著急越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急得痛哭流涕。針對這一心理,我們鼓勵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計劃的每天一邊藥物治療一邊做心理護理,陪他慢慢講話。并與前幾天對比,夸他講話能力有進步。這樣幾天下來病人的語言能力就有了明顯的好轉,第2周他的語言能力就基本恢復了。

2.2做好家屬工作既做病人的思想工作。又做家屬的思想工作。例如,患者,男,60歲。喪偶。以腦梗塞、左側肢體癱瘓而入院。入院時病人處于昏迷狀態。經治療神志清醒后表現為心情急躁,大聲頂撞護士,甚至拒絕醫療護理,不吃不喝,我們分析病人的心理是為自己的肢體癱瘓而焦急,怕將來得不到兒女的體貼照顧而擔心。針對這一心理活動我們向患者介紹了本病的發病機理和轉歸,講明有一部分人經治療后能夠達到生活自理。但需要病人的積極配合。同時我們在每次給病人做護理時都示教他兒子,他兒子在我們的幫助下給病人翻身、按摩患肢等做的都十分到位,病人感到親切溫暖,打消了兒子不能做好護理的擔心,積極配合治療,住院5周就基本康復出院。

2.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深入心理溝通良好的護患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意義。多與病人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以優良的態度、嫻熱的技術,贏得病人的信賴,使他們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對患者要高度負責,處處為其著想,各種操作果斷、利索,如遇緊急情況要沉著、冷靜,言行上表示信心,絲毫不能流露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語和表情。同時應言語親切、態度和藹。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動是在護士的臨護下進行的,絕對安全。

2.4社會信息剝奪和對親人依戀的需要不能滿足是病人產生孤獨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設備和管理水平允許的條件下,應當允許親友經常探視或晝夜陪護。

近幾年來,心理護理越來越受大家的關注。作為護理人員,將心理護理程序運用于患者住院的過程中,使病人在面對疾病的生理過程中,不感孤獨和無助,反而使其充滿了信心,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感受到了舒適及親人般的溫暖,在其心理上獲得了滿足感和安全感,從而把“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真真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