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腦梗死護理實施優質護理的療效

時間:2022-07-21 11:25:59

導語:老年性腦梗死護理實施優質護理的療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年性腦梗死護理實施優質護理的療效

【摘要】目的探究優質護理對于老年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從我院抽取80例老年性腦梗死患者,時間截取點為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將其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NIHSS評分、住院時間、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試驗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生命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間進行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老年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診療過程中進行優質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病情,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老年性腦梗死;優質護理;臨床療效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性腦血管疾病,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該疾病往往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主要源于患者腦病血管出現堵塞。該病發病急,病程進展速度快,且預后效果較差,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心健康。臨床癥狀一般表現為語言、智力、肢體方面的障礙及突然性的暈倒等[1]。腦梗死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發病后患者因為生活無法自理及癱瘓等情況,也影響著家屬的工作和生活,降低了整個家庭的生活幸福感[2]。因此,在對該類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為其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生理狀態來接受相應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優質護理是指在生理護理、心理指導等方面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體現著護理工作的人文主義情懷,而且能增加護理服務的全面性,是最高水平的優質護理體驗。本研究將我院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收治80例老年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組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治療的80例老年性腦梗死患者(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①納入對象均符合老年腦梗死診斷。②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其中。③無影響研究開展其他疾病,如胃潰瘍、出血等。④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中途轉院或死亡者。②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者。其中試驗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在63~86歲,平均年齡為(68.36±2.32)歲,按照病情輕重程度,輕度15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在65~88歲,平均年齡為(68.55±2.52)歲,輕度14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實時生命體征指標監測、健康及生活護理等[3]。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優質護理服務干預措施,具體如下:①環境護理。由于此病患者多需要長期臥床或者住院治療,因此,需保證病房有著適宜的溫度及濕度,同時對病房進行有效的裝飾,并減少噪音,增加患者對病房區的溫馨感及舒適感。②此病患者多由于生病后生活能力下降,且面臨家庭、社會、工作方面的困擾而郁郁寡歡。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定時的系統評估,并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一方面可以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向其講解腦梗死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針對患者出現的負面情緒,通過播放輕緩的音樂、聊天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進而提高患者對診療及護理工作的依從性。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飲食情況進行干預,糾正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引導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飲水,如多吃富含低脂肪及粗纖維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鉀、鈣等。④康復護理。腦梗死患者伴有肢體活動障礙,醫院需在其康復訓練場所設置防護欄,并保持地面的干燥,以防止患者摔倒。同時根據患者病情,制訂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包括運動及語音方面的訓練等,并督促患者定時、保質保量的完成訓練內容[4]。⑤吞咽功能護理:術后加強對患者吞咽功能訓練鍛煉,早期可指導患者進行頸部活動,此時頸部活動受限可逐步進行指導,進而對頸部活動度改善,從而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患者進行以下練習:閉唇、唇攏、吸指等,加強對口輪匝肌鍛煉,并指導患者活動各個舌部,一旦舌頭僵硬,表明患者咬肌呈現緊張程度,明確評估咬肌程度,對力量較弱薄弱者采取冷刺激、咬肌訓練,對咬肌功能改善,保障患者進食環境安靜及舒適,對食物從半流質過渡至軟食、固體食物,協助患者完成吞咽工作,有效降低誤吸、誤咽風險。⑥健康教育:通過對患者積極開展合理健康宣教,如宣傳圖冊、視頻、現場說教等措施,進而提升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并加強對患者日常常規護理,做好肢體功能鍛煉、注意事項,為患者普及常見癥狀及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進而提升治療依從性。⑦用藥指導:遵醫囑指導患者正確、及時用藥,遵循“三查七對”原則,明確各類藥物使用準確性、規范性,同時在病床床頭位置上,懸掛警示標語,如預防滲漏、高危藥品等,當患者用藥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反映上級醫師,協助進行處理,詳細對患者用藥劑量、名稱及給藥途徑記錄。

1.3觀察指標

①Barthel指數評分[5]:依據Barthel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強。②NIHSS評分[6]:依據NIHSS量表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情況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高。③生活質量評分[7]: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對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狀態、物質生活、社會功能4方面進行評定。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④護理滿意度:選取我院自制調查量表評估,分為以下3類:非常滿意:85~100分,滿意:75~84;不滿意:74分及以下。⑤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如Barthel指數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等)用(x-±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進行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對比情況

試驗組患者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Barthel指數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間進行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情況

試驗組患者在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狀態、軀體功能四個方面的生活質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對比情況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7.50%,對照組為87.50%,對比兩組調查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神經內科中腦血管疾病為常見疾病,腦梗死是指局部血液供應障礙,以局部性腦部缺血缺氧,明顯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甚至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及后續生活質量。目前對疾病治療首要原則為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缺血區域血液循環[8]。老年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多發性急癥,患者的致殘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家庭幸福感;此外,由于發病人群多為老年患者,其身體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衰退,導致對其護理工作效果并不顯著[9]。因此,臨床上對此類患者的護理服務成了關注的重點。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健康需求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患者不僅僅滿足于疾病的治療效果,還追求在診療過程中的舒適感受。護理工作作為患者就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各大醫療機構也在不斷努力進行護理管理工作改革,不斷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及效率。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一類高質量護理模式,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各個科室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優質護理干預以整體護理理念為導向,強化臨床護理服務為主線,針對性強,為系統性、全面性的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開展下,其主要任務為緩解腦梗死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以強化基礎護理為前提,為患者實施各項臨床護理管理,如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用藥指導、飲食干預等,增加與患者之間溝通交流,綜合對心理狀態及其病情狀況評估,為老年性腦梗死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即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個性化特點,為其提供針對性的生理、心理以及診療需求的護理服務。用藥指導和飲食干預等護理內容,強化患者對臨床用藥知識知曉率,保障用藥安全性和遵醫囑用藥性。并輔助配合日常飲食干預,科學理論下指導患者正確進食,避免臨床不良事件發生,保障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康復鍛煉成為臨床護理開展期間重要步驟,早期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康復訓練,利于疾病治愈[10]。早期被動、主動康復可協助患者肢體功能、神經功能恢復,同時減輕疾病所引起身心傷害。在心理疏導、科學飲食、康復訓練以及相關并發癥防護等方面為患者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從而提高患者對診療工作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進而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同時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降低各種并發癥及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對緩解患者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疾病負擔及經濟負擔、提高患者家庭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11]。同時由于這種護理模式需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優質護理體驗,因而對護理人員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不僅需要掌握更為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而且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保持良好的專業護理素養,從而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對患者進行溝通指導,另一方面能針對一些突發、異常問題做出適宜的應對[12]。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在進行優質護理服務后,其Barthel指數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而NIHSS評分、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兩組間各項數據比較,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得出,臨床對老年性腦梗死患者診療期間實施優質護理,患者病情得到顯著改善。綜上所述,對老年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服務干預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診療效果,在身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狀態、物質生活等方面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充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并增加患者會醫務人員的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有助于改善醫患之間關系,因此,這種“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結合患者病情為其提供心理、生理全方位的護理服務的操作模式值得全體醫護人員學習,在臨床上有很大的推廣價值及應用前景。

作者:由正 單位:遼寧省錦州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