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適合教育的思考

時間:2022-05-26 10:48:06

導語:高中化學適合教育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化學適合教育的思考

摘要:在新興起的“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沖擊影響下,怎樣更好地汲取“翻轉課堂”的精華,讓其本土化,更好地為學生提供適合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適合教育;化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適合教育,就是學生所接受教育的管理體系、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和手段正好適合于他的思維方式與接受能力,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一、關于適合教育的本質問題

適合學生的教育,就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教育專家馮恩洪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中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和自身邏輯,適合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規律、發展規律。從素質教育的視角看,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兼顧學生的共性和個性,注重人的個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明顯特征。

二、關于翻轉課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抬出,學樣教育要改變教學內容過于領先書本及知識“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動機、經驗及情感,加強課程教學內容與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培養學生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我國課堂教學發展經歷了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數字化教學三個階段的變革,但對教學過程涵義的理解是一致的,定義為教學過程是教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翻轉課程與近幾年興起的“慕課”、“微課”、教學模式一樣都是基于當前網絡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數字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也被稱為反轉課堂或是顛倒課堂,主要是將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過程顛倒,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老師和同學的協助下完成,也即是說,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課堂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課后通過復習及練習將知識內化,翻轉課堂的模式中,知識的傳授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學習得到新的知識,并帶著學習的新知識及過程產生的疑問通過課堂上與教師及同學間的探究完成知識的內化。翻轉課堂在國外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可汗學院的可汗學院頻道,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喬納林.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在化學教學中成功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美國高地村小學的“星巴克式教室”等。與國外翻轉課堂相比,國內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比較少,有深圳南山實驗學校將翻轉課堂本土化,成為國內實踐翻轉課堂的教學基地。而相關翻轉課堂的理論研究較多,如清華大學信息化技術中心的鐘曉流,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曾貞等。

三、幾點思考

傳統課堂教學,幾十個學生,一個老師,一節40或是45分鐘的課,既要注重知識的傳遞,又要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明顯難以實現,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翻轉課堂”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中占據主動地位,更加能依據其個性進行安排,再者課堂的時間更加注重探究及交流,教師更加能注重學生的探究情況,并依據探究情況進行及時提問及總結,更加適合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手段。翻轉課堂模式使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同時,其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翻轉課堂模式下,新知識的傳授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一般情況下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作為媒介,那么,怎么樣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前能認真學習,將注意力一直保持在教學終端上,直到學習結束,否則,再好的教學內容,都無從談起,后續的課堂內化也無法進行。要做好翻轉課堂,對于初接觸的老師來說,無疑其工作量較大的一項工作,從教學資源的選擇,到視頻的錄制,資源的信息化,單靠個人的工作顯然比較難以實施,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團隊的合作便顯得猶為重要。盡管有不少的教育工作對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懷疑甚至反對,筆者也相信翻轉課堂不可能直接取代現行的課堂,但筆者更加相信,這些新興的在線教育如“慕課”、“微課”等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將長期的影響我們的教育。怎么樣將“翻轉課堂”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本土化或者汲取其中的精華,轉變成能適合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更好的為我們所用,讓教師學生更加享受這種適合教育呢。在化學教育中,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及思考:

1、精心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

自主學習任務是翻轉課堂中一個重要的組成產,由于缺少了教師面對面的這種驅動力,那么精心設計自主學習任務便成為自主學習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好的學習任務設計,不僅能起到驅動學生向前學習的動力,同時也會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及榮譽感。自主學習任務的設計,一是要注重其可操作性。問題是自主學習的向導,所有的學生面對問題,都不會覺得自主學習無從下手。二是培養基于理解的舉一反三能力。問題往往反映概念、原理、方法,從解決問題入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方法,具有舉一反三的意義。這種自主學習任務的模式,與傳統課堂中所用的“預習”有點類似,只不過,傳統課堂的“預習”基本其內容局限于課本,且其操作性及目的性不強。

2、碎片化和結構化課程

傳統課堂教學會以10分鐘、15分鐘等量級時間來度量完成一個環節或是一個知識點,這種情況在面對面的情況下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將之搬到教學終端上,則往往會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人的注意力在非接觸條件下,往往更容易被分散,當較長時間對著同一畫面往往會產生注意力分散。但我們也知道在看電影時,1個小時,甚至2個小時的電影,我們往往能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去關注在屏幕上,那是因為,電影不斷的通過鏡頭的切換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1至2秒鐘之中已經切換了好多個鏡頭。課堂的學習當然無法像電影一樣不斷的切換鏡頭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作為教師來說,也不可能像制作電影那樣去制作自己的課堂,電影的這種鏡頭語言的表達方式,卻是我們學習的模式。我們可以將課堂的知識更加碎片化,用非常短的時間來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并在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持,利用圖片、動畫、色彩等多種方式來吸引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習能保持注意力在學習終端上至任務完成。只有將這些知識點碎片化之后,才能更好的將之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

3、校本資源的開發及跨學科合作

化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的理念中,強調要由生活走向化學,由化學走向社會,由生活走向化學,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且化學的學科特點,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加重要。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特點,但也有其共通之處,學科課程理念與校本課程開發理念有著共通之處,如:努力開發課程資源,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學科課程體系,充分體現課程的人文內涵等。因此,在校本資源的開發上,跨學科的合作也成為可能。跨學科的校本資源開發,對教師來說可以減少工作量,開成一個團隊的力量;對學生來說,使得同一問題同一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綜合,是其綜合能力培養的一個體現。

4、更加注重二次備課“二次備課”

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理解,基本上來說,一般包含了以下的四種形式:在集體備課后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的二次備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的二次備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二次備課;課堂教學后的教學反思,基本上,二次備課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其中,二次備課有著質變的,是課堂教學過程的二次備課。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的教學環節及任務,使得教師基本上沒有進行“二次備課”的時間和空間。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習的主體完全成了學生,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轉而變成了內化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中,將會產生更多的生成性資源,也為教師進行“二次備課”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且在每一次課的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也是變化的,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變化情況對課堂教學作適時的調整,這對教師在知識的廣度及深度有了更一步的要求。在這種課堂教學過程“二次備課”過程:第一、要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在翻轉課堂的模式下,課堂中的每個學生不是一個只用來裝知識的“倉庫”,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活生生的客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課堂由于存在這些不斷變化、不斷思考的學生,課堂是變化的、生成的、動態的,那么就要教師能及時解決預設的和生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及時調整,及時的進行組織及探究\研討,行動及語言都應該到位,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第二、目標明確。每堂課都有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對某節課的教學任務及學習目標都應該心中有數,課堂中的二次備課,也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那么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二次備課過程要不斷修正,不斷引導學生向目標一步步邁進。沒有目標或是目標方向錯誤的“二次備課”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會起到反作用。

四、結語

任何一種教學的方法或是模式都要適合學情,要因課、因人而異,沒有一成不變的,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因地而異。盲目固守“傳統”,必然會被淘汰,但直接的復制作為“創新”也會生產“水土不服”,傳統重要,創新同樣重要,只有不斷的通過調整不斷的學習,緊跟上時代的步伐,汲取新時代的精華,內化成所本身所需要的營養,才能真正做到適合教育。

作者:賴鶴鋆 林翠霞 單位:1.韓山師范學院 2.揭陽華僑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英)斯蒂芬.哈格德,慕課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2]王懷選.論適合教育[J].科學教育,2011(4):33-34.

[3]郭霞,牟長洲.基于適合教育理念優化配置課程資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186-187.

[4]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5]黃陽,劉見陽,印培培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