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2:11:00

導語:教育特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特色管理論文

本報“中美基礎教育孰強孰弱”的討論開展后,引起了很多基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專家的關注。近日,北京幾位中學校長、教研員和教育專家向本報記者表達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他們認為,由于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中美基礎教育肯定存在著差異。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推進教育改革,都想把別國的教育制度、觀念、方法上的長處拿來為己所用,逐步擯棄目前存在的、不適合國家長遠發展的一些教育理念、方法和體制。<--NEWSZW_HZH_BEGIN-->

<--ctw測試,勿撤--><--AdforwardBegin:--><--AdforwardEnd-->

<--NEWSZW_HZH_END-->

不要把中國的基礎教育一棍子打死

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說,中美兩國在政治體制、經濟實力、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價值觀念、人口負擔、就業競爭等許多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在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中存在差異也不足為怪。對于這些差異,應以融合的心態去看待,不要把中國的基礎教育一棍子打死。

中國的教育幾千年來講究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是以老師為主的“教”。老師肚子里要是有10道題,如果他只給學生講了9道,他就會認為自己失職,對不起學生。至于他盡其所有講的這些題目,學生將來能不能都用上,他也許考慮的不多。

鈕小樺打了個比喻,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中,老師就負責下菜單,配菜、炒菜都是學生的事情;而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老師不僅要負責下菜單,還要給學生配好菜,有的還要幫學生炒好,在一些小學甚至炒好菜還要老師一口口“喂”給學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編輯室編審顧振彪研究員說,中國的這種傳授性教育也許突出了求同的一面、灌輸的一面,有些地方、有的考試還統得太死。但是,中美兩國畢竟國情不同,對于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巨大差距的中國來說,這種教育所需要的資源不多,它可以保證條件最薄弱的地方的多數學生也能達到基本的受教育水平。他說,他對美國教育了解不全面,聽說那里的小學教育沒有課本,不考試,以兒童為中心,孩子們想學什么就講什么。如果中國的基礎教育也像美國一樣,那一個老師面對全班六七十、甚至七八十個學生,就沒有辦法教了。

北京五中校長李源說,教育首先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不是把以前的一切都否定了才能生長出新東西。中國的教育如果一無是處,中國的經濟是依靠什么發展的呢?很多科研成果又是怎么搞出來的呢?中國的教育強調標準件式的培養,而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教育突出個性。中美教育都互有優勢,聽說美國教育界這些年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問題,為了保證中學教育能普遍達到一個基本水平,有些州已經立法要開始進行中學畢業會考。

教改不能等一切條件成熟后再進行

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蔣宏涵研究員說,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東西方對于升學的態度從來大不相同。即使像日本這樣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的學生升學壓力同樣很大。巨大的人口壓力、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決定了我們短時間內不會取消中考、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但是,這并不是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就不需要改革,就不能改革。這些年的確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個教育的參與者、領導者都應該看清現實社會經濟背景與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不能等到一切條件成熟了再由別人推著你去改革教育,而應該盡早地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從一人、一校、一地區的教改做起。這是關系到國家未來利益的大事情。

蔣宏涵說,現在東部一些省份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教育改革。一些學校進行分層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課,叫作“走班上課”。而一些鄉村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特點開展職業教育,培養各種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專門人才。這應該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鈕小樺說,社會制度不同,國情不同,中國的教育恐怕將來也很難改的和美國一樣,但可以取其長補己短。“比如我們從來就不提倡個人至上,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現為長期以來不重視教育的個性化培養,求同排異。現在我們意識到這種教育方式抹殺個性,遏制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釋放,所以就搞探究式教學、主體化教育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另外,在課程設置上,到底應該給中學畢業的學生打下一個什么樣的知識基礎,什么程度的基礎適合他們未來的發展?這都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改革之處。”

應該提倡多元化教育

李源校長說,雖然教育都是為了發展,但是不同的地方大家考慮的著重點不一樣。同樣是抓教育,西部地區可能考慮的是幫助一家一戶脫貧,而中東部地區考慮的可能是學生個人能否成才,學校在國外教育機構大批進入中國后如何參與競爭。就說高考,作為重點中學,不抓升學率,今天就不能生存。但是如果只抓升學率,明天就無法生存。

顧振彪研究員說,同意楊振寧先生的觀點,中美基礎教育很難說孰優孰劣。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因此各地的基礎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也應該是各式各樣的,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師資力量稍差的地方,應該先注重打基礎。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條件好的地方應強調以人為本的個性化發展。

顧振彪說,總之,中國未來的教育不要搞“一刀切”。應該允許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老師采用不同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