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4 04:33:00
導語:化學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0年,江蘇、浙江、吉林、山西等四省已經實行新的高考模式——“3+X”(X為文、理科綜合),2001年,全國將有十多個省也參加“3+X”高考科目的改革試點。這場高考改革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廣大中學教師也在積極探索和研究高考科目改革的意義,如何以高考科目的改革推動中學教學的改革?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這一高考科目的改革?如何處理好分學科教學和綜合科目高考的關系?
“3+理科綜合”高考科目改革,對化學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廣大的中學化學教師正以此為契機,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教學研究和改革,致力自身知識的更新,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與教學模式。當然也應看到,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還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有的認為理科綜合涉及理、化、生等多門學科,教師應是通曉理、化、生等多門學科知識的全才;有的受“應試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模式的影響,對化學教學的研究無所適從;有的急功近利,為應付考試,四處收集“模擬試題”,使學生沉浸在題海中。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高考科目改革背景下如何開展化學教學工作的問題作一番討論。
一、貫徹“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在高考科目改革的背景下,強調這一教學原則又賦予其新的含義。
一是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在教師指導下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變革,從而不斷發現客體新質,不斷改進已有知識和經驗,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必需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以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和積極實踐探索為基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主要表現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對學習材料進行加工和改造,創設有利于學生獨立探索的活動情境,設計不同的探索發現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會學習的學生才可能有較強的綜合能力。
二是解決綜合理科問題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中學學習階段同時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門學科,已經掌握了解決理科綜合問題所需的各學科的基礎知識,一個化學教師感到難以解決的綜合性問題,在學生來說也許并非難事。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教學中加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從總體觀點出發、從不同角度認識同一個問題,綜合幾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二、加強化學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
“3+理科綜合”中的綜合科目考試強調的是綜合能力測試,但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以各學科知識為基礎的。綜合并不是要單科知識體系,恰恰相反,堅實的單學科基礎知識體系是綜合能力的基礎與載體。自然科學的綜合—分化—綜合的辯證規律,充分說明沒有分類學科的深入細致的研究和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科學的大綜合。同樣,學生的中學單科學科沒有打下厚實的基礎,也不可能對付多學科的綜合考試。
對于高考科目的改革,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基礎的東西往往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只有當學科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時,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融才能夠實現。因此,我們化學教師一定要更加注重夯實基礎,應依據化學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完整的、立體的化學知識網絡。
例如2000年全國理科綜合高考試題第28題是一道理化綜合題,只要學生對化學中質量守恒和物理中氣體運動的知識有所理解,就可以輕松快捷地完成該題。
三、構建立體的知識網絡
在理科綜合問題中,一定有相當比例的需要跨學科的知識,不同學科能力集合才能解決的問題,而在物理、化學、生物科學中也存在著許多共用的關鍵性概念,如物質、能量、運動、作用力、平衡移動、體系與環境等。我們在加強化學學科的基礎內容、核心內容教學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共用概念準確地進行跨學科的滲透,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幫助學生在化學知識網絡的基礎上構建跨學科的知識網絡。部分跨學科的知識網絡如附圖。
附圖部分跨學科的知識網絡圖
全國2000年理科綜合高考試題第23題就是一道以物質(Co)為載體而設計的理、化、生綜合試題,綜合考查學生核反應、元素周期律、化學計算、作物誘變等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遷移應用能力。
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高度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綜合理科既是科學又是技術的特征,使其已經滲透到科學技術、國民生產、人民生活等各個領域。在為全人類提供衣食住行,解決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和資源短缺,改善健康和征服疾病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學理論的發現到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的縮短,大量高新科技產品的涌現,特別是人的遺傳基因密碼的破譯,理科綜合起著關鍵作用。理科各學科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決定了理科綜合問題必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在化學教學中緊密聯系化學在解決人口膨脹、生態和環境惡化、能源危機、資源短缺、合成新材料、征服疾病、探索宇宙奧妙等等問題中的作用講授化學知識,以社會發展的熱點設計理科綜合問題,從學生身邊的事實和現象設計理科綜合問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門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和探索,不僅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各門學科的科學知識,還能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強烈欲望,掌握科學方法,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五、重視學習策略的教學
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學習策略主要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直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獲得信息)的具體方法(通常所說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又稱為認知策略;一部分是對信息加工過程進行調節和控制的策略,稱為元認知策略。
理科綜合問題一般具有題示信息量大,知識涉及學科的門類多和解題方法的多樣性、解題結果的探索性等特點,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綜合理科問題解決的信息簡約化策略、問題理解和表征的策略、模式識別策略、中介過渡策略、問題轉換策略、實驗探究策略、評價的策略等。
元認知是主體對其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它是以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為對象,以對認知活動的調節和監控為外在表現的認知。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首先要創設一種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己規劃學習的進程,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去學會自我觀察、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要重視引導學生不斷地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解悟,強化學生的反省認知意識。教師要結合新知識的學習或解決化學問題的過程,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我解決過類似的問題嗎?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運用哪些學科的知識?是否還有更好的途徑?此題的解題方法是否可以用于解其他問題?等等。實踐證明,在解決綜合問題過程中科學而靈活運用評價和調控策略,在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能大大提高解決問題的時效,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優化了認知策略,又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 上一篇:基礎工程教育改革管理論文
- 下一篇:化學教學改革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