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如何提高化學課堂效率

時間:2022-07-07 06:22:00

導語:透析如何提高化學課堂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如何提高化學課堂效率

廣大化學教師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全面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向課堂教學要效益,達到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并積極進行研究和探索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現已探索總結出一些很成功的做法,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顯著提高。

一、實驗引入法

通過做化學實驗引入新課,也是常用的引課方法。例如,在“原電池”一節教學時,首先展示幾種不同類型的電池(2、5、7號電池,紐扣電池,充電電池等),并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電池是怎樣產生電流的,學生肯定回答不知道。然后做一個化學實驗:用銅片、鋅片、導線、西紅柿制作一個原電池裝置,并用電流計顯示發電。當學生看到如此簡單的裝置竟然能夠發出電來,感到十分驚奇,特別是覺得深奧的理論離現實生活更近了,學習化學離我們更近了,大大激發了弄清電池放電的化學原理的強烈欲望,聽課效果格外得好。

二、錄像展示法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利用播放課件錄像引入新課已成為新時尚,并且效果越來越好。例如,有老師在化學2(必修)中“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教學時,先播放錄像:原子彈的爆炸,節日美麗的火焰,緩慢銹蝕的青銅大鐘,溶洞中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塑料制品的老化,煤炭和石油的形成;工程師研究提高煉鐵轉化率的艱難歷程,硫酸廠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的探索等。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竟然有如此驚人的差別,感到太神奇了,同時認識到化學反應速率是可以改變的,等等,帶著諸多思考進入新課學習,效果當然相當好。再如,在化學1(必修)中“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學,先播放錄像:酸雨對古建筑、雕像的腐蝕,樹木被侵蝕而枯死,河水污染導致魚死蝦亡等場景,使學生感到污染帶來的危害真是觸目驚心。

帶著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認識環境污染的形成原因,不僅知識學得扎實,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強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一、科學有效的探究教學,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

探究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來要求。因此,在新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新課程提出的探究教學的精神和要求,努力提高探究教學的實效性。然而,從當前新課程實施情況看,很多教師對探究教學的本質缺乏正確認識,探究教學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為了趕時髦,大搞形式主義,上課必探究,問題必討論,探究教學成了走過場;二是探究選題不當,熱熱鬧鬧一陣子,過后煙消云散,沒留下什么東西,收效不大,甚至適得其反;三是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把探究教學搞成了“注入式”,即探究教學演變成注入式、填鴨式等等。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探究教學的實效性呢?

二、注重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習慣的培養

“問題”是探究活動的起點,也是探究活動的核心。在某種意義上說,探究的過程就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探究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完二氧化硫的性質后,可讓學生結合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課外通過查找資料、做家庭小實驗等方式自主探究有關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等內容,完成以下探究問題:

(1)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2)什么是酸雨?酸雨可分為哪些類型?分別是怎樣形成的?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4)收集雨水并測定其pH,分析本地區酸雨的危害情況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建議(要求寫出探究報告)。再如,探究二氧化硫與氯水(次氯酸)、過氧化鈉的漂白原理相同嗎?若不同,有何區別;探究“白紙顯字”的趣味實驗,除了用少量碘水和淀粉以外,還可以用氯化鐵和硫氰化鉀等,那么,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探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那么,怎樣區分它們呢?等等,僅二氧化硫的性質,就能設計出這么多探究的問題,可見,化學教材中適合探究教學的素材是非常豐富的,關鍵看我們是否想到去發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通過探究教學活動,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探究某題:現有Na2CO3、NaCl、NaBr、KI4種無色溶液,如何鑒別它們?要求學生每人至少設計2種以上的不同方案,由于學生已具有鑒別物質的方法,根據4種物質的個性,設計不同方案,經過教師匯總,選出幾種不同的鑒別方案(略),并進一步組織他們探究,仔細分析比較這幾種不同方案所用的試劑及各反應現象,找出最佳方案,經過實際練習和探究,學生的維得到了進一步發散。再如,有位老師在講除雜質題時,設計了讓學生探究除去KCl中含有少量的K2CO3雜質。按照常規方法都選擇BaCl2將K2CO3轉化成BaCO3過濾的方法,結果有一位同學不是這樣做的,他認為加BaCl2,CO2是除去了,可Ba2+不好除。這樣又引進了新的雜質,所以他采取的方法是先加HCl;除雜反應是:K2CO3+2HCl=2KCl+H2O+CO2↑,當沒有氣體產生時證明CO2已除盡,然后加入KOH調pH至中性,此法雖然復雜了一點,但他畢竟動了腦筋,解題思路寬,知識用得活,解法與眾不同,實屬有創見,老師向全班同學介紹并肯定了這一解法,不僅提高了該同學的學習興趣,對大多數同學也有啟發和教育作用。接著又引導學生思考還有無其他方法,從而把學生思路引向高潮,對學生提供的不同解法均加以肯定,并告訴他們還要善于從多種解法中找出最佳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巧妙地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培養和發展了創造性思維能力。還有,創設探究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結果,即沒有唯一的答案的問題,追求獲得結果的過程,要求學生不斷地去尋求在給定條件下多種可能存在的答案。如廚房中2個調料瓶里都盛有白色固體,已知它們分別是食鹽和純堿,請用家里現有的條件把它們區別開。這要求學生利用家庭中現有的條件,鑒別食鹽和純堿,需要指出的是,所鑒別的物質不是實驗室中的藥品,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庭廚房中常見的調味品,檢驗的方法也就限制在家庭中現有的條件。所以可以用嘴品嘗,用手觸摸,用食醋鑒別等。探究這類問題可幫助學生克服在處理問題時的思維單一化,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等等。

實踐證明,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能使課堂變得“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效”,更重要的是課堂效率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