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生物化學學習興趣鍛煉

時間:2022-12-08 03:34:00

導語:淺析生物化學學習興趣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生物化學學習興趣鍛煉

學習是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如何使學生激起并保持濃厚的興趣,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的主要工作。生物化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內化學分子與化學反應的基礎生命科學[1],是現代醫學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在校學生缺少醫學基礎知識,也無疾病的臨床概念印象,且抽象思維較差,常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給師生互動帶來一定難度,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筆者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到更多的專業知識。

1講好緒論,上好第一次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會感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重視緒論的講授藝術,給學生留下第一個深刻印象,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生物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緒論的內容是每個學生接觸這一門課的開始,能否激發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興趣就很關鍵。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好壞。緒論闡述了生物化學的發展簡史,研究內容及與醫學的關系等,具體內容篇幅雖小但涵蓋面比較廣,可謂是學會生物化學的大綱。為提高學生興趣,可結合現實生活,以提問、設問、討論等方法講述DNA克隆及我國合成胰島素的過程,讓學生既知道學習生物化學的重要性,又活躍課堂氣氛,也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對生物化學產生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求知欲望,使精力和思維集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思維活動自覺主動地跟著教師走。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問題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需要。

例如在講糖異生這一節前,首先問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個人不吃飯約可活六周?靠什么維持能量供給?有學生回答:糖異生。追問:什么是糖異生?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中,由此產生疑惑、好奇,激發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學習的欲望。教師再對該節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進教學的吸引力,使課堂教學沿著“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三維進行。

對學生來說,學習的主動性首先來源于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應使學生清楚。在講解生物化學過程中,應適時地對學生提出一些比較疑難的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去思考、探討和鉆研,并學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自己得出結論,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

要想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情境。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時,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認真“備問”,把要講授的內容組織成“問題鏈”,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將這些“問題鏈”滾動提出,請學生回答,從而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讓學生去思考,當學生得出正確結論時,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思維方法、推斷結果給予表揚和鼓勵,不斷強化和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入臨床病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物化學現在已成為生物學各學科之間、醫學各學科之間相互聯系的共同語言,單一的理論學習往往很枯燥,而臨床基礎教學一旦脫離臨床實踐就顯得枯燥無味。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該門課程時應結合臨床實踐,采取典型病例,通過病案分析討論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比如在討論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病例中,針對性地設計3個問題。病例:某女,5歲兒童,因使用新鮮蠶豆后出現頭痛、發熱,繼而出現血紅蛋白尿、貧血、黃疸,急診入院。1)試分析該兒童為什么食用新鮮蠶豆后會出現血紅蛋白尿、貧血和黃疸?2)分析該患兒的發病機制。3)對具有這類遺傳性疾病的家族應該如何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

引導學生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去思考分析上述問題,提高學生應用基礎醫學知識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學生接觸到實際問題,激發興趣,爭相發言,教師再進行最后的總結。這樣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熱情,使學生聯系臨床實踐,擴大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且易記、易懂、易鞏固。通過開展病例討論,以求達到傳授知識、培訓臨床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4采用多種授課方式,豐富課堂內容,鞏固學生

學習興趣

要學生樂學,教師必須樂教。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教師展示才學的地方。要想維持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技巧的掌握和應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師應有扎實的教學功底,熟悉各種教學方法,并能根據教學實際去不斷推陳出新。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在圍繞教材內容和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適當給學生補充一些內容新穎,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自己去認識到所學知識的有限和不足,從而產生更加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和鞏固對專業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脂類代謝時,可同時講授暴飲暴食,攝入過多高脂肪食物對患者及社會造成的危害,通過舉一反三,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

其次,要強化教學目標,淡化學科意識,并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和實踐教學,去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有興趣的東西,越容易在頭腦中扎根。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良好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興趣是分不開的。要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并鞏固和保持下去,教師的課堂教學除了做到概念準確、層次分明、邏輯清晰等基本要求外,還需要一些風趣、幽默、富于情趣的教學語言來點綴。

此外,還可通過多媒體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性研討與專題性辯論等多種形式,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在條件允許時,還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來增加社會實踐,使課堂從有限的教室空間延伸到廣闊的社會舞臺,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中,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職業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早日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常教常新。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兒科護理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的主體,其學習興趣一旦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就會變得積極主動,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創造樂教樂學、教學相長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