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11:25:00

導語:化學實驗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實驗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化學教學中更應充分應用實驗這一手段。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通過適合學生邏輯思維的化學實驗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化學實驗;學習興趣;創新能力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學生好奇心強,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往往是以滿足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并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定地保持并得以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運用知識即智慧技能的獲得,在化學教學中,最高級智慧技能的獲得是高級規則的學習,高級規則的學習方式之一是發現學習,這是一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奧蘇伯爾和魯濱遜認為這一過程的心理模式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創設問題的情景;

第二:明確問題的目的和條件;

第三:填補空隙過程,即已知條件和達到目標之間的一個認知空隙的填補。

第四:檢驗階段,檢驗包括檢查目標是否達到和推理的正確與否。

根據這個心理過程,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策略,適當增加實驗,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或邊講邊實驗,它可以給學生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發興趣,最終轉化為積極態度。改驗證性實驗為發現性實驗,可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或利用實驗進行認知空間的填補,驗證假設,使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

實驗可使學生在實踐中知道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同脈相承,也愿為之奮斗,所以加強化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系,是學科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當前中學化學實驗應實行如下改革:

一、增強實驗與實際生活、生產的聯系,并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增強實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親身體會化學在社會中的價值,在實踐中應用化學原理、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因此,一方面可加強原有實驗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另一方面可增強與實際生產、生活有聯系的實驗作為第二課堂學習的重要內容。

例:在講授燃燒條件時,可演示兩個實驗:1.加熱一個銅片,兩邊分別放一小塊白磷和紅磷,觀察現象。2.在一燒杯中裝滿開水,放入幾小塊白磷,一邊制取氧氣,通過導氣管對準白磷通入氧氣。可看到白磷燃燒,水中出現火光。演示結束后,請學生思考:1.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燃燒?3.紅磷能不能燃燒?接著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最后幫助學生解開謎團“鬼火”,讓學生不要相信迷信,與迷信活動作斗爭。

二、變演示實驗為并進實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并進實驗,它是教師講授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做實驗,觀察現象,由于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動上參與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強了學生的感知認識,促進了知識的掌握。例:教材中有些知識難點光靠教師在課堂上反復講解,往往很難得到滿意的效果。如初中化學中講解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所用的藥品時,學生對可用塊狀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而不是用塊狀大理石和稀硫酸反應制取不理解,記不牢。針對這一難點可補充一組實驗。講到此處時,讓學生做一組對照實驗:在盛有大理石的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稀鹽酸和稀硫酸,發現在加入稀鹽酸的試管中大理石表面有大量氣泡產生,直到塊狀固體反應完(稀鹽酸足量),而在加入稀硫酸的試管中大理石表面開始時有少量氣泡產生,但很快就沒有氣泡再產生(稀硫酸足量)。通過實驗對比,再經教師解釋反應很快停止的原因,學生就很容易接受,難點就能迎刃而解。

三、增加定量實驗

定性向定量發展是現代化學的標志之一,從學習的觀點看,定量實驗對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科學的工作方法有更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學生操作更認真,觀察更仔細,記錄更準確,并輔以計算得出結論。

例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為學生準備以下藥品和儀器:天平、錐形瓶、酒精燈、燒杯、石棉網、坩堝鉗、氣球等。藥品:白磷、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鐵釘、大理石、稀鹽酸、蠟燭、鎂帶等等同學們可自由組合為六個組,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教師深入學生中間,指導和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此試驗要求學生們操作認真仔細,如果有一點兒差錯,就得不出質量守恒定律。最后讓同學們交流實驗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學生與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匯報實驗結果,順理成章地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并讓學生進行剖析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以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自然過渡到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和發展,通過化學史的學習,激勵學生要勇于實踐和大膽的創新。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