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鎂化學屬性分析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9:19:00

導語:氮化鎂化學屬性分析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氮化鎂化學屬性分析探究論文

摘要:在空氣中點燃Mg條,看不到生成的淡黃色Mg3N2,原因是生成大量MgO的同時,生成Mg3N2的量卻很少,并且Mg3N2受熱易升華。建議教材或教師教學用書中增加Mg在空氣中燃燒生成Mg3N2的演示實驗。

關鍵詞:淡黃色粉末;800℃分解;700℃升華;實驗探究

中學化學中經常遇到利用氮化物的性質、制備等設計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三種設計傾向:一是性質利用型,如用氮化物與水反應的產物構建框圖推斷題,主要有AlN、AgN3(疊氮化銀)或Ag3N等。二是計算型,如高考題Mg3N2與水反應的計算以及Mg在不同氣體中燃燒后產物質量的比較分析等。三是實驗探究型,如Mg燃燒產物的探究等。

由于對Mg3N2的理化性質研究不夠深入,加之許多的命題者想當然,導致由Mg3N2設計的系列試題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有:一是Mg在空氣中燃燒后的問題,由于產物收集困難(揮發或以煙的形式散發),實際狀況與理論狀況差異很大;二是Mg在空氣中燃燒產物究竟是什么還值得探討。

有老師通過熱力學計算及分析,得出Mg能和N2反應生成Mg3N2的結論,筆者在空氣中點燃Mg條,看到有淡黃色的Mg3N2生成。可是,至今不少人對Mg3N2的了解還比較膚淺,不夠深刻,有的甚至有誤解。下面是本人對Mg3N2的一些研究。

一、教材中的Mg3N2

實驗室里可以用加熱Mg(NH2)2來制備Mg3N2:

一般中學實驗室里沒有Mg(NH2)2,故此法不常用。

分析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高中化學教材,雖然“新課標”中沒有提及Mg,但是人教版以Mg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圖片,要求學生寫出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蘇教版呈述為“鎂是活潑的金屬,可以與某些非金屬單質、酸等物質發生反應3Mg+N2Mg3N2”。可見教材的編著者和廣大教師一樣,不僅認為Mg是一種重要的金屬單質,還對在空氣中點燃金屬Mg有太多的印象,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學習化學接觸到的一個重要實驗。

但遺憾的是,教材和教學參考用書未介紹Mg3N2的理化性質;實驗室中沒有Mg3N2成品,許多老師沒有見過Mg3N2,客觀導致了許多人對Mg3N2認識的偏差。

二、實驗中的Mg3N2

由于受到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初中階段教師只講解生成物是MgO,高中階段再次講授Mg在空氣中燃燒,都會進一步講解有Mg3N2生成。近年來不少書籍、期刊有關于Mg3N2知識的闡述,觀點較多。不少老師因為方法不當,實驗時未看到生成的淡黃色粉末,采用“以講代做”,選擇了回避或者想象應該有Mg3N2生成。面對“在空氣中點燃Mg條,為什么看不到生成的淡黃色Mg3N2”的疑問,有的甚至作出“Mg3N2在800℃時可分解成Mg和N2,Mg燃燒的火焰溫度高于800℃,那么即使生成Mg3N2,其在800℃時可分解成Mg和N2,Mg燃燒的火焰溫度高于800℃,那么即使有生成Mg3N2,生成的Mg3N2也會分解,即燃燒的最終產物是MgO”的解釋。

本人作如下實驗設計:

稱取自制的3gMg3N2粉末,放在小試管中,小心翼翼地用酒精噴燈加熱,發現淡黃色粉末在逐漸減少。此時,更期待著Mg3N2分解產生的Mg和空氣中O2反應,試管內壁應該出現白色固體,然而固體上方1cm處的管壁卻出現明顯的淡黃色粉末,有著與加熱NH4Cl驚人相似的現象。

大家知道NH4Cl受熱到340℃,分解生成NH3與HCl,它們在試管壁上方冷卻又重新化合成NH4Cl,莫非Mg3N2也是如此?資料顯示,溫度達到300℃時,Mg才能與N2化合,而Mg與O2的化合在常溫下即可,也就是說如果Mg3N2受熱分解出Mg,管壁上方就會出現白色粉末,事實是只看到淡黃色而非白色粉末,所以Mg3N2沒有發生分解,而最可能的解釋應該是Mg3N2升華后凝華。

本人又查閱相關資料:由《物理化學簡明手冊》得知,Mg與O2、Mg與N2反應的反應速率有著很大的差別。兩個反應速率公式均為直線型。其中△m為單位面積上質量的增量,k為速率常數,t為時間。公式適用條件及k值:注:exp是一種函數,表示自然底數e(2.718281……)的冪次方。

運用上述兩個經驗公式,計算出在475℃、550℃時,生成MgO和Mg3N2的質量之比分別為2.73×108∶1,雖然筆者目前尚未查找到適用于3500℃的速率公式,但在空氣中點燃Mg條時,兩種生成物質量的巨大差異可見一斑。生成大量MgO的同時,Mg3N2的生成量卻很少,很難觀察到淡黃色粉末。其次,生成的很少量Mg3N2在700℃時易升華(上述實驗已證實),又使得我們很難觀察到淡黃色粉末。

事實再次說明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缺乏實驗驗證,又缺乏理論依據的猜想,只能是一種偽猜想,違背科學探究精神,這種做法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警惕。

化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該回避一些看似簡單,實質上內涵豐富的實驗。空氣中有著大量的N2,一般實驗室都有金屬Mg、水槽和鐘罩,具備了實驗條件。從這樣的一個小實驗,反映出我們當前中學化學實驗研究還缺乏基礎性。看似一些小實驗、小問題,我們忽略它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價值。

三、正確認識Mg3N2

眾所周知,化學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從加強教師的專業知識、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出發,建議編著者在編寫高中教材或在編寫教師教學用書時,增加在空氣中點燃Mg條生成Mg3N2的探究實驗,并且作出如下說明:

在空氣中點燃鎂條,不但生成氧化鎂,而且還生成氮化鎂。氮化鎂為淡黃色粉末或塊狀物。相對密度為2.712,800℃時分解,在真空中700℃時升華,氮化鎂為離子型化合物,在水中迅速水解:Mg3N2+6H2O=3Mg(OH)2+2NH3↑溶于酸,不溶于乙醇。公務員之家

此實驗也可以作為學生課余化學探究實驗活動之用。

筆者認為,新課程的開展,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堅守實驗這個最基本、最有效、最能體現學科本位的陣地,讓我們為化學新課程的開展做一些實事,這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