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
時間:2022-06-20 10:18:00
導語:高職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肝中酮體的生成作用”是與脂類代謝中脂肪酸分解氧化章節相對應的一個驗證性實驗,學生能否規范合格的操作和嚴謹細致的思考,往往影響著實驗成效。我們必須仔細透徹地講解清楚相關理論知識,在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處理好每一個操作細節和關鍵步驟,針對實驗結果還可以鼓勵學生分析實驗方案中的優缺點,提出改進措施。
在藥學、藥物分析技術和生物制藥技術組成的藥學專業群中,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而在以就業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高職學校中,如何上好這門專業基礎課的實驗教學課就顯得尤為重要[1]。“肝中酮體的生成作用”是與脂類代謝中脂肪酸分解氧化章節相對應的一個驗證性實驗[2],學生能否規范合格的操作和嚴謹細致的思考,往往影響著實驗成效。
1講清原理,讓學生明明白白做實驗
除了成熟紅細胞和腦組織外,幾乎所有組織都能氧化利用脂肪酸,通過活化、穿梭、β-氧化生成乙酰輔酶A,最終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大量能量。而在肝細胞內β-氧化生成的乙酰輔酶A則大部分縮合生成乙酰乙酸(70%)、β-羥丁酸(30%)和丙酮(含量極少),三者合稱酮體。酮體生成酶只存在于肝細胞內,所以本實驗就利用組織對比法,將肝勻漿和其他組織勻漿分別與丁酸底物保溫,底物和酮體生成酶在適宜的條件下將生成酮體,而酮體能使白色的顯色粉轉變成紫紅色,因此可利用顯色反應,對各組合進行對比分析,驗證“肝為酮體生成器官”這一理論。理論上只有既存在底物丁酸,又存在肝勻漿(酮體生成酶系)的這支試管顯色,但是根據多年實踐操作,結果并非如此。因為我們不能忽視酮體“肝內生酮,肝外利用”這一代謝特點,也就是說根據機體狀況,各組織器官其實都有可能出現酮體。肝內組織有已經合成但還沒有運出去的酮體,肝外組織有還未開始分解利用的酮體。所以為了指導學生對稍后實驗結果給出更全面,更科學地分析,講實驗原理時一定會提醒酮體的代謝特點,幫助學生拓展思路。
2規范操作,鼓勵學生邊做邊思考
2.1制備組織勻漿。本實驗選取的是豬肝和豬的肌肉作為組織對比材料。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參與度,掌握實驗各環節的操作要點,學生需要自己用研缽將兩個組織分別研磨直到細胞破碎,釋放出胞內酶和其他物質。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必須養成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如果研磨不徹底,細胞將不能釋放出酶,后續實驗都無法順利進行,所以這是實驗成功的第一步。2.2酮體生成反應。本實驗為定性實驗,按下表用滴管分別滴加四支試管即可。在此步驟中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滴管混用,吸完一種試劑不清洗干凈或新換一個滴管,就直接吸取下一種試劑,尤其是吸取肝勻漿和肌勻漿時,這將引起較大顯色誤差。另外試劑全部滴加完后未認真混勻,也是常見的問題,這將影響酮體的生成量。2.3顯色反應。37度保溫后,各管滴加15%三氯醋酸20滴(用途:終止酮體生成酶活性),混勻,靜置5min備用。同時取白瓷反應板,在4個凹槽中各加入等量顯色粉,隨后分別用干凈吸管從四支試管中,吸取適量試劑滴加于顯色粉,最后觀察各管的顏色變化。本步驟需注意白瓷反應板各孔的顯色粉量盡量一致,并且顯色粉中有少量亞硝基鐵氰化鈉,有一定毒性,需提醒學生提高安全意識,謹慎操作。其次滴加試劑的滴管必須滴一次,洗一次或換一次,以免干擾正確結果。同時滴加的量只要使顯色粉濕潤即可,而每組自行添加的顯色粉量不一定相同,所以需要每一組學生在滴加第一孔顯色粉時,做簡單摸索,確定需要滴幾滴試劑才能達到要求,隨后幾管試劑可照此操作。2.4結果與分析。因為在講解原理時已經為學生拓展過思路,所以分析實驗結果時,認真聽課、勤于思考的學生完全可以自行分析,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通過老師引導,也能說出實驗現象的成因。一號管含肝勻漿和丁酸,顯色最深,因為此管中既有新生成的酮體,又可能存在肝中本就合成卻沒有運輸出去的酮體。二號管含肝勻漿,顯色較一號管淺,比其他管深,雖然沒有底物,不能合成新的酮體,但是應該存在肝中合成卻沒有運輸出去的酮體,故仍然能使顯色粉顯色。三號管只含底物丁酸,因為缺乏酮體生成酶,所以既不能新生成酮體,也不含組織內已有的酮體,完全不顯色。四號管含丁酸和肌勻漿,雖然不能生成新的酮體,但是存在組織內早已轉運進來,但尚未用完的酮體,所以也會淺淺的顯色。通過陰性對照、陽性對照、組織對比和比色法,此實驗即驗證了肝中酮體的生成作用,又進一步體現了酮體的代謝特點,可謂一舉兩得。
3總結
“肝中酮體的生成作用”雖然是一個驗證性實驗,但是面對學習能力較弱的高職學生,必須仔細透徹地將本章節相關理論知識一一講解清楚,使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同時,在實驗教學中根據不斷積累的經驗和實際結果,要求學生處理好每一個操作細節和關鍵步驟,養成高度的責任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此次實驗結果還可以鼓勵學生分析實驗方案中的優缺點,提出改進措施,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總之,實驗教學既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要鍛煉動腦能力,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汪燕芳.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7,20(1):91-93
[2]劉家秀.生物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諸戌嫻 單位: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生物化學微課探索
- 下一篇:中職生物化學微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