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分析法探討匯率決定論論文

時間:2022-04-16 05:44:00

導語:混沌分析法探討匯率決定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混沌分析法探討匯率決定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前言;前提假設;匯率混沌的解釋;結論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通過對現存匯率決定模型的修改和調整、利用混沌的研究方法對國際主要匯率進行實證檢驗、異質性交易者假設、分形市場假說、價格粘性、匯率運動的整體描述、非線性的誘因:混沌是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所致;現將外匯市場視作一個耗散結構;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是非均勻;不同類型交易者的反應周期顯然是不一致;并不需要以特別事件或“沖擊”為起點、走向混沌的路徑:信息是價格波動的一種誘因;非銀行交易者僅僅依賴短期或者長期的基礎因素分析;外匯交易發生在銀行間市場;銀行間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并不相等;投資期限的長度依賴于各自交易者的動機和時間期限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前言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世界各國的匯率出現了巨大的波動。對此,主流的匯率決定理論難以給出有力的解釋和較為準確的預測,因而備受質疑。Meese&Rogoff(1983)的研究得出驚人結果:資本市場匯率決定模型的預測力并不明顯勝過隨機游走模型。

20世紀90年代,匯率理論探索和研究重心轉向微觀結構,并且陸續產生了具有微觀基礎的匯率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匯率決定的微觀結構分析、匯率決定的混沌分析方法。其中,匯率決定的混沌分析方法備受學術界關注。目前,經濟學領域應用混沌理論進行匯率問題研究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通過對現存匯率決定模型的修改和調整,用解析的方法證明匯率中混沌存在的可能性;

2.利用混沌的研究方法對國際主要匯率進行實證檢驗,來驗證混沌在匯率中的存在性。

但是,這些研究沒有對匯率的混沌現象給出系統的理論性解釋和支撐。因此,本文嘗試對匯率混沌現象做一些理論性的解釋研究。

二、前提假設

本文選擇以下三個假設作為研究的基礎:

1.異質性交易者假設

DeGrauwe等人認為市場交易者是異質性的,可以分為兩類:基礎分析者和圖表分析者。前者主要是根據經濟、政治或者其他基本面因素的發展變化,確定匯率未來的一個基本走勢,然后,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后者主要根據匯率歷史的市場價格和波動趨勢的圖表變化作為重復的模式,來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也稱之為技術分析者或者噪聲交易者。

2.分形市場假說

該假說由EdgarE.Peters(1994)提出,主要論點如下:

1)市場是穩定的,因為市場上存在著各種不同投資期限的交易者。足夠的流動性可以保證穩定市場中的相關交易持續進行;

2)對基礎分析者和圖表分析者而言,“新聞”或者說信息集合影響更多地表現為短期,而對長期影響不太大。隨著交易者投資期限的延長或者擴展,更長期的基本面分析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價格的變化可能只反映了同一信息對相應投資期限的影響。

3)如果“新聞”的出現使得基礎分析者開始懷疑原有的匯率基礎值(該值源于對宏觀基本因素的分析)的有效性時,長期投資者或者退出市場操作或者改用基于短期信息圖表分析進行交易。當所有投資期限都縮短或者趨同于同一水平時,市場就會產生巨大的波動。因為沒有中長期投資者為短期投資者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來穩定市場。

4)價格是短期技術交易與基于經濟基礎因素分析的長期交易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短期價格變化的波動性更大,或者說包含了更多的“噪聲”。而市場潛在的、長期的趨勢反映了因為經濟環境變化而變化的預期收益。

該假說認為,針對不同投資期限的交易者,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信息的處理、傳播也不是均勻擴散的。在任一時點,價格并沒有反映所有已獲得的信息,而只是反映了與投資期限相對應的信息的重要性。

3.價格粘性

三、匯率混沌的解釋

1.匯率運動的整體描述

所謂混沌,嚴格地說是決定論混沌(DeterministicChaos),混沌是決定論系統所表現的隨機行為的總稱,它的根源在于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煦绲闹匾匦员憩F為:內隨機性、分形維、普適性。

作為影響一國經濟對內、對外平衡的重要宏觀變量,匯率與其他許多宏觀經濟變量,如:國民收入、通貨膨脹率、利率等有著緊密的聯系。M.A.Torkamani等人(2007),雷強、李爭爭(2009)的研究表明:至少需要9--11個經濟變量來描繪匯率時間序列。令:

S=F(Y,e,i,XX,M.……)

匯率運動軌跡完全由這個隱函數所決定,它是一個高維系統,至少具有9個自由度。實證研究表明,該隱函數是非線性的。正是非線性,導致了匯率運動對初始條件和特定參數的取值敏感,從而導致混沌現象的產生。即,初始值的微小差異,導致輸出結果的絕大差異,難以確定。在經濟活動中,就表現為匯率的巨大波動。

外匯市場是一個耗散結構。它在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同時,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從而實現自我的穩定和發展。如果沒有持續的“新聞”刺激,整個市場將停滯不前。只有當“新聞”所內含的信息不斷被更多的市場交易者獲取,然后,通過其自主的買賣活動,將信息轉化成不同的價格信號,市場才繼續活躍著。當然,因為交易者的異質性,信息的獲取、技術處理和傳播是非均衡的,從而導致了交易者投資期限的長度和力度的差異化。這也為匯率的非線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匯率時間序列表現出看似隨機的行為。這是由匯率決定函數中的非線性所致。但是這些隨機性依賴于初始條件和參數的特定取值,因而,是局部性的。匯率時間序列整體表現為一種穩定,其穩定的機理在于混沌吸引子的存在?;煦缥邮窍嗫臻g的一個子集,所有的鄰近的起始點的軌跡最后都會收斂到這里,而且,軌跡進入該區域之后,又將會指數級地分離。所以,混沌吸引子是一個區間,只要時間足夠長,該區間最后被所有的軌道所填滿。

對于某些特定的參數值,穩定運動和隨機性區域共存。對于參數的擾動,在一定范圍內,系統可以自動適應(吸收擾動),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系統回復先前的運動軌跡。但是,如果參數的擾動過大,超過臨界值,那么就有可能從局部性混沌過渡到全局混沌,從而使得整個系統變得不可控制。

2.非線性的誘因:信息的非均勻性

在決定性系統中的混沌是一種看似隨機的過程,而混沌是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所致。DeGrauwe&Vansanten(1990)對Dornbusch模型引入了不同期限的非線性。短期的,由具有外推式預期(ExtrapolativeExpectation)私人財產擁有者構成,因為他們需要在在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來回切換借以獲利,長期的,則由國際收支組成,具有“J曲線效應”。如圖1所示。選取特定的參數值可以發現:系統將出現相當的不穩定性現象。

但是,這些不穩定,只是一個“鞅”調整過程,而不是混沌。原因是,這個系統需要一個來自于系統外部的初始的擾動,如貨幣政策或者外生的沖擊,才可能開始波動。然后,系統從一個穩定的狀態移動到另一個穩定的狀態。對整個系統而言,即沒有任何的耗散,也沒有任何物質的逐漸消失,也沒有出現“被吸引”到先前的軌跡上,讓外部沖擊在一段時間之后被系統吸收或遺忘。

如前所述,現將外匯市場視作一個耗散結構。外匯市場的存在依賴于“新聞”。沒有持續的信息交換,所有的貿易活動將逐漸停止。市場交易者收集信息,然后對其做出反應,并將其轉化為一種價格信號。這對系統內外的其他人將是一個有價值的“新聞”,通過他們的反應,對交易產生了新的刺激,如此反復。

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是非均勻的。Allen&Taylor(1990)的研究表明,存在不同的交易群體,他們對信息的獲取、對信息源頭的辨識、對信息的處理技術也有著巨大差異。典型的技術分析可以區分為:基礎分析和圖表分析。

對交易者而言,可能會依據自身的偏好同時、交替地使用這兩種方式。這些偏好是由交易者自身特質所決定的,如交易者的靈活性、投資期限、流動性和預算約束等。例使,直接參與市場的商業銀行有條件使用復雜的分析工具和貿易策略,從微小的匯率差中日復一日,甚至是以小時、分鐘為周期地獲利,所以他們更愿意采用技術或圖表分析。另一方面,非銀行交易者面臨很強的流動性和預算約束,并且只有較少的工具可以用于套利或者投機。那么,他們更依賴于基礎分析和常規的觀察。

即使是采用相同技術分析的交易者,也會具有不同的投資期限取向,因為,他們重點關注的經濟因素也有著很大的區別。自然地,可以將交易者分為四類:基礎一長期、基礎一短期、圖表一長期、圖表一短期。每一類交易者關注的因素如表1所示。

當一個“新聞”來到時,不同類型交易者的反應周期顯然是不一致、不同步的。根據不同的交易決策,同一信息產生了不同的價格信號。四組不同的決策通過作用于價格,如果決策相互促進和增強的,將可能導致價格波動的加?。蝗绻麤Q策是相互抵消和抑制的,價格的波動顯然也會受到抑制。因此,依賴于他們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可能出現混沌,從而使得匯率變得難以解釋和預測。

需要強調的是,有別于“鞅”過程,在混沌出現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并不需要以特別事件或“沖擊”為起點。即使是一個非常平凡的“新聞”的觀測和處理以及持續的小的價格信號,在未來也可能導致匯率的巨大波動。這就是內隨機屬性。

3.走向混沌的路徑

信息是價格波動的一種誘因。決定匯率的最終因素還是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及交易決策。因此,通過對信息與資源配置之間的聯系的分析,可對匯率混沌的本質進行更為深刻的認識。

匯率運動與國際貿易、資產組合投資、單純遠期交易、現貨套利以及官方的外匯儲備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外匯市場上,有三類主要的交易者:非銀行、商業銀行和央行。菲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交易決策主要是基于風險/收益的考慮。通常,外貿、資產組合投資、央行外匯干預,面臨著相當的流動性和預算約束。而單純的遠期交易和現貨套利,基本上沒有什么約束,除了交易者必須承擔相應的損失。

在外貿中或資產組合投資中,非銀行交易者僅僅依賴短期或者長期的基礎因素分析。這樣的分析一般是免費的或者低成本的。相反,對單純遠期交易,假定交易者具有長期的觀點,更愿意為額外的信息付出努力,基于長期的技術分析。套利在銀行間市場上是一個高風險的工具,完全基于一種短期圖表分析。最后,央行的干預被認為是波動管理或是對匯率偏離一個給定目標的反應函數。

外匯交易發生在銀行間市場。每一個非銀行交易者需要買賣現匯時,銀行充當了非銀行交易者的中介。但是,銀行對非銀行的響應只是他們業務的很小一部分。他們使用自己賬戶的大部分交易是源于套利。另外,由于掉期交易的存在,一方面,這增加了交易者的靈活性。另一方面,該交易的份額與國際商品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無關,因此,現貨套利與單純遠期交易只能依賴于圖表分析,這使技術分析權重額外增加。

銀行間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并不相等。主要原因是:匯率的變化,或者央行的干預。在清潔浮動匯率中,無需干預的角色。而在完全固定匯率中,央行需要永久地充當私人銀行的交易對手。在當前世界范圍內有管理的浮動系統中,央行干預只是間或發生。

信息的流動或者資源配置導致了不同長度和力度的投資期限,決定了系統的自由度和長期行為。因此,投資期限的長度依賴于各自交易者的動機和時間期限:基于短期的基礎分析者或圖表分析者的決策不同于那些長期的技術。投資期限的力度決定于交易者的市場訪問和靈活性,以及他們在全部貿易中的份額。對市場直接訪問的套利和近乎無限制的靈活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能在市場條件下引起很強烈的影響。另一方面,進出口商或者面臨高成本、高預算或者流動性約束的私人資金只能說明很小的市場份額。雖然如此,如果其他人沒有發現足夠的激勵而做出反應,僅僅保持原有狀態,那么他們的影響可能是決定性的??傊顿Y周期中的每一個變化都可能促使匯率走向混沌,或者從混沌狀態返回到穩定。

四、結論

匯率是一個復雜的決定性的系統,具有明顯的非線性特征。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異質性交易者對普通信息的非均勻處理誘發了非線性的,針對特定的參數取值可能導致的混沌的發生。外匯市場需求和供給以及交易者的投資行為則為混沌的最終實現提供了可能的路徑。

在實際的經濟運行過程中,針對匯率的混沌屬性,央行可以有選擇性地采用不同混沌控制的方式,如:延遲反饋控制(DelayedFeedbackControl:DFC)方法、OGY控制方法、定常反饋(ConstantFeedback:CF)方法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從而實現既定的干預目標,或者是熨平匯率的波動,減少匯率的扭曲度,或者控制匯率的水平,短期實現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