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貨幣制度論文

時間:2022-04-10 04:04:00

導語:世界貨幣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貨幣制度論文

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政府為適應對外經濟關系的需要,對貨幣兌換、國際收支的安排、調節等所確定的原則,以及為此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主要內容有:各國貨幣比價的確定依據,包括比價的市場波動界限、調整幅度;各國貨幣和可兌換性,對國際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和供應方式;國際金融事務的協調、磋商和有關管理工作;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包括逆差和順差國所承擔的責任。

自二戰后至今,共建立了兩個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是1944年建立的。該體系對于二戰后國際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進入60年代后期,其矛盾開始暴露,金融危機開始產生,到了70年代已是危機四伏,于是牙買加體系取代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最終確立了浮動匯率制度,雖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相比,該體系克服了其矛盾和問題,但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例如,自從浮動匯率實行后,西方外匯市場貨幣匯價波動頻繁,價格起伏不斷,股票證券行市不穩,1974—1975年和1982年曾出現西方銀行倒閉風潮,1989年出現震驚世界的“黑色星期一”。因此,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國際金融領域討論的熱點問題。

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美元充當國際貨幣,發揮國際貨幣和職能,同時,由于美元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兌換黃金,故也是一種金匯兌本位。美國承擔各國政府或其中央銀行按一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會員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是固定的,其匯率由貨幣含金量來決定,波幅不超過1%。在成員國國際收支出現嚴重不平衡時,可以申請升值或貶值,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進行調整。在這一制度下,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節;二是通過匯率調節。但這兩個方法都有很難采用。因此,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持外部平衡主要通過犧牲內部平衡來實現。該體系的最大問題在于美元和其他貨幣的不平等地位,而這種不平等地位又要靠所有成員國來維持。美國的國際地位一旦稍有變動,這個體系便會出現很多矛盾而難以維持。

50年代至60年代上半期,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行良好,匯率很少有波動,尤其是是美元、英鎊、法郎、馬克及日元,這些主要貨幣的匯率比較穩定。各國考慮到政治及經濟代價,以及貨幣之間的依賴性,都把匯率調整作為萬不得已的最后調節手段。例如1964年英國在面臨嚴重國際收支逆差的情況下,采取的是內部調節手段,即緊縮政策。然而美元危機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無法解決的問題。1950—1971年,美國的國際收支除1957年以外一直是逆差,而另一方面,外因持有美元資產持續增加,這樣,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給國際貨幣體系提供了持續增加的額外的清償能力,從而損害了人們對美元匯率穩定性的信心。因此在進入70年代以后,美元一再貶值,各國貨幣紛紛浮動。歐共體聯合浮動,日元單獨浮動,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或盯住美元,或盯住英鎊、法郎,或盯住特加緊提款權而浮動。國際貨幣制度擺脫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進入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72年7月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具體研究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由11個主要工業國家和9個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委員會于1974的6月提出一份“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綱要”,對黃金、匯率、儲備資產、國際收地支調節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為以后的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1976年1月在牙買加的首都有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定了箸名的牙買加協定。牙買加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基金份額;成員國可暫時自行決定匯率制度;廢除黃金官價,使特別提款權逐步代替黃金作為主要儲備資產;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牙買加體系的主要特征是:浮動匯率制度的廣泛實行,這使各國政府有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匯率變動手段;各國采取不同的浮動形式,歐共體實質上是聯合浮動,日元是單獨浮動,還有眾多的國家是盯住浮動,這使國際貨幣體系變得復雜而難以控制;各國央行對匯率實行干預制度;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儲備資歷產和記帳單位的作用大大加強;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國際儲備資產,而黃金作為儲備資產的作用大大削減,各國貨幣價值也基本上與黃金脫鉤。

如果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就成為經常的、全面的和影響深遠的。1973年浮動匯率普遍實行后,西方外匯市場貨幣匯價的波動、金價的起伏經常發生,小危機不斷,大危機時有發生。1978年10月,美元對其它主要西方貨幣匯價跌至歷史最低點,引起整個西方貨幣金融市場的動蕩。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貨幣危機。

由于金本位與金匯兌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貨幣無論在種類上、金額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貨幣占西方各通貨流通量的90%以上,各種形式的支票、支付憑證、信用卡等到種類繁多,現金在某些國家的通貨中只占百分之幾。貨幣供應量和存放款的增長大大高于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而且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信用的依賴越來越深??傊F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過渡性的不健全的體系,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

目前,世界運行的國際貨幣制度主要有這樣一些特征:國際儲備資產多樣化,普遍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區域性的貨幣集團紛紛建立。

美元仍然是國際儲備資產的重要組成部份,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其貨幣與美元掛鉤,屬于美元區,因此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但西德馬克、法國法郎、瑞士法郎和日元也成為重要的儲備貨幣,而且它們的作用還在不斷加強;黃金的作用還沒有消失,仍然是重要的儲備資產之一。這種多元化的儲備資產結構具有潛在的不穩定性,因為軟通貨和硬通貨經常發生變化,外匯儲備就不斷比一種貨幣轉向另一種貨幣,從而造成外匯市場的動蕩。

盡管不少人懷念固定匯率制度,國際基金組織也規定,只要有全體會員國的85%同意,就可以回到固定匯率制,但由于目前各國通貨膨脹率不同,國際收支嚴重失調,大量國際游資移動等因素的影響,真下穩定匯率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預測目前這種管理浮動匯率有長期化趨勢。

戰后的國際金融關系,一方面是矛盾日益尖銳復雜,另一方面是合作日益興旺發達。在貨幣領域,不但表現為貨幣危機頻繁暴發,也表現為貨幣集團紛紛建立。1979年3月,由歐共體成員國組成的歐洲貨幣體系正式成立,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式也十分迅速。1993年11月,歐共體12國兩年前在馬斯特里赫特城簽署的“歐洲聯盟條約”正式生效,宣布經濟貨幣聯盟將按規定日期于1994年1月進入第二階段,即創建歐洲中央銀行的雛形,歐洲貨幣機構,并最遲于1999年進入第三階段即建立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共體成員國已通過取消外匯管制,加強財政、貨幣金融政策的協調一致,如期進入第二階段。此外,非洲、中東、拉美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從60年代開始也積極推進經濟一體化,并取得了相當的效果。近年來,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經濟一體化也在加緊建設。

在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之前,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屬于美元圈,皆以不同的形式采取釘住“通貨藍”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所謂釘住特定貨“通貨藍”匯率制是指事先選定一個世界性儲備貨幣,確定本國貨幣與該選定貨幣的一個固定匯率和一個合適的比較小浮動范圍,然后盯住該選定貨幣,讓本國貨幣在規定的小浮動范圍內“隨之沉浮”。比如泰國和香港系采用釘住美元聯系匯率制度,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名義上采用浮動匯率制度,但央行進行高度干預實際上采用釘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但當美元在全世界泛濫的時候也可能淹沒這些國家自己的經濟。因為這個地區的中央銀行無力制止這個進程,要想保持他們自己貨幣同美元的比值,他們必須繼續收購美元。東南亞各國家貨幣為什么會與美元掛鉤,據說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指示進行和尾隨的。

1997年七國首腦會議關注全球金融市場問題

1997年6月21日在美國丹佛市的公共圖書館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首腦就人類即將邁入21世紀所面臨的全球經濟問題進行了討論,各國領導人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看法,會后發表了題為《面對全球經濟和金融挑戰》的聲明。聲明認為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各國也在經濟金融和其他方面面臨著挑戰。聲明特別強調要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和立法,以保持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

七國首腦還批準了七國財長就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向首腦會議提出的最后報告。這份報告回顧了里昂會議以來在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報告要求各國金融監管機構與國際金融機構之間在監管活動和信息分享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SUMMERS)在丹佛高峰會議召開前一個多星期,就金融全球化發展及全球金融穩定問題在美國國際經濟學院(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發表了演講。薩默斯在演講中充分闡述了世界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新興金融市場的驚人發展,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潛在因素,全球金融的動蕩及其傳染速度都在加劇。

薩默斯的演講反映了美國經濟金融界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憂慮。丹佛首腦會議在21日發表的經濟金融聲明和批準的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的最后報告同樣反映了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警惕和擔憂。薩默斯的演講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洞悉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在全球金融一體化方面的基本立場以及深層次淵源。

發展中國家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增強

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反過來,金融貿易投資的國際流動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在全球直接投資持續增長時,發展中國家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和向外資的能力得到加強。

國際間的直接投資20年來從微不足道的250億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3500億美元。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最近發表的統計資料明顯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199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呈現跨國資本投資雙向交叉發展。同年發展中國家輸入的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金額為2080億美元,實際金額為1290億美元,比一年發展中國家實際吸收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增長30%。發展中國家作為全球投資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接受者,在外國的投資也呈持續增長趨勢,這一數字1996年達到510億美元,占同年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5%,比上年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投資增長近35%。

迅速成長的全球金融市場

在過去的15年里,國際金融市場有了驚人發展。金融管制的解除及其金融業務的融合,新的信息傳輸技術的發明,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這一切使全球成為一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資本流量每日超過1萬億。資本的流動速度和金融市場的價格傳播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市場也更加一體化和復雜化。一些金融產品如金融期貨、期權、利率、貨幣掉期在金融市場中變得愈來愈重要,已成為金融市場交易中的一條牢固的鏈條。多數金融市場中的大金融機構都以全球業務為基礎。銀行業和證券業的分界已越來越模糊不清了。全球是一個金融市場。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投資者、融資者和金融機構參加到這個金融市場中來。

新興金融市場的驚人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去年2500多億美元的私人資本通過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銀行貸款的方式流入了新興市場,而1986年這個數字才250億美元。不久以前,國際金融市場中的私人資本流向這些新興經濟地區的流動量已超過官方資本流向該地區的流動量。

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國家的數量有了驚人的增加。就在過去的兩年里,有31個國家第一次叩開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大門,從而使56個國家在最近第一次進入了國際金融市場。在整個新興金融市場中,公共企業、私人企業甚至國家公共機構也能夠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融合和制度創新為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利益,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交易機會,促進了新興國家經濟的發展,投資者能夠尋找高回報的投資機會,金融創新分散了投資風險,同時也使貿易活動和金融機構能更好地平衡資金往來。

對國內而言,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業務的交叉能夠創造經濟改革的良好環境,增加投資者和融資者進入金融市場的機會,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從而能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反過來又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新的國際金融市場所面臨的挑戰

然而,新的國際金融環境并不是沒有風險的。正如ROBERTMERTON所言,金融全球化似乎有點象高速公路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一樣——人們可以在這里更自由更快地奔馳,但交通事故也許會更多更糟。新的國際金融環境面臨著新的挑戰:

根據IMF的報告,在過去的15年里,三分之二的成員國的銀行體系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美國為解決儲蓄和貸款危機所需GDP的3%到智利所需GDP的30%,財政成本表明,銀行危機正消耗著巨額國內資源。日本巨額銀行呆帳正侵蝕著它的財政資源,它也是影響日本國內經濟世界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余悸至今在國際金融市場體系中余魂不散。泰國泰銖危機以及對東南亞金融市場的傳染正危及著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

“害群之馬”已使許多金融機構毀在他們的手里,道德風險正成為危害全球金融業穩定發展的大敵。

加強全球金融監管:一個來自美國的聲音

“華盛頓正期待著丹佛七國首腦會議通過一系列的決議來加強全球的金融穩定?!眲趥愃埂に_默斯6月12日在國際經濟學院的一次演講中說,“美國致力于建立穩定的全球金融秩序的努力可以追溯到1994年克林頓總統在那不勒斯七國高峰會議上提交的一份計劃,他要求各國政府承擔起一項廣泛的改革,以迎接世界經濟的挑戰?!?/p>

薩默斯在演講中對金融風險的控制作了論述,他特別強調主權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對世界金融市場的傳染所帶來對的危害,甚至把這一危害的嚴重性提高到關系社會安定和政局穩定的高度上來。他說,“最令人關心的事情是系統風險——即當一個金融機構倒閉或者某一國家的金融市場出現崩潰時,它必然會傳染給健康的金融機構或別的國家的金融市場,從而給整個國家的金融秩序和世界金融市場造成嚴重危害?!彼_默斯強調說,“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因為金融危機導致的后果不僅僅只是經濟問題,而且還影響到國家政治的穩定,甚至對維系民主社會所必須的必要條件產生至關重要的不良影響?!?/p>

薩默斯在演講中對未來全球金融監管網絡,提出了美國人的看法。他認為全球金融網絡的建設要以信息傳輸網絡為基礎,各國金融監管機構與國際金融組織要進一步促進信息流動,達到信息共享目的。全球金融監管網絡要以增強國家監管組織和國際監管組織的監管能力為手段,達到有效監管從事國際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的目的。薩默斯特別提到要增強對衍生金融工具和外匯結算風險的信息報告制度的監管和風險控制。

薩默斯說,在丹佛會議,七國首腦們將計劃采取一系列措施構筑全球金融信息網絡,這一網絡至少要達到下列四個目的:(1)以此來提高國家管理當局監管從事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的監管能力,(2)為全球金融管理機構建立一套監管原則做出貢獻,(3)為改善衍生金融工具的匯報和監管制度創造條件,(4)為減少國際外匯交易結算風險創造條件。

薩默斯的演講肯定了美國在構筑國際金融監管體系中的貢獻,并強調要繼續發揮領導作用。“丹佛高峰金融會議對全球金融業來說是一次重要的金融會議,因為高效有力的金融秩序對于經濟繁榮是至關重要的?!彼_默斯說,“利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和其它國際金融組織,美國在最近的一些年里為進一步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減少國際金融市場風險,起了領導作用。丹佛高峰會議將是沿著這一道路繼續前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薩默斯指出,1996年超過2500億美元的私人資本流入了新興市場,而1986年這個數字只有250億美元?!斑@一新興的金融市場環境并不是沒有風險的?!彼_默斯說,“這就象汽車在高速公路奔馳,人們在這里可以更快地行駛,獲得更多的機會。但一旦發生車禍,情況也許更糟?!?/p>

薩默斯指出,丹佛經濟會議是為人類進入21世紀建立經濟新秩序而做的多年努力的結果的一部分。在這個新的經濟秩序里,貿易、投資、資本、信息和知識產權都將更自由地流動,以使它們更有效地創造財富。這個經濟新秩序包括所有國家。日益一體化的全球經濟將為美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全球擴張戰略提供廣泛的機會,從而也會促進美國國內經濟保持持續繁榮。

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薩默斯在演講中強調一個穩定而富有彈性的金融體系是必要的。他指出,建立全球經濟秩序的一個關鍵環節是保持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健有力、富有彈性和充滿活力。丹佛首腦會議將會通過一系列的重要決議來加強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

薩默斯最后以反面教訓和美國的成功經驗再一次強調建立一個世界金融安全網絡的緊迫性。他說,高峰金融會議對于世界各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強有力的金融體系對于世界經濟的繁榮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我們僅僅只要回顧一下大蕭條時期,眾多的金融機構癱瘓和金融市場的崩潰所引發的一場浩劫,我們就可以理解穩定的金融體系對一國來說是多么重要。就在最近,阿爾巴尼亞金融秩序危機,引發暴力沖突而人們暴死街頭。在整整一個世紀,美國為適應國內貨幣市場、銀行系統的更為有效的監管的需要,為了規范證券市場,逐步建立了一系列法規和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美國建立了聯邦儲備體系,存款保險制度以及完備的證券銀行法律架構。

我們正在努力重建全球范圍內的金融風險安全網絡。這對美國來說是多么重要。在過去的歲月里,美國通過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和其他國際金融組織的講壇在眾多的領領域,為促進國際金融合作,減少全球金融市場風險,起著領導作用。丹佛高峰會議是這一過程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