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貨幣流動區域差異
時間:2022-04-10 03:08:00
導語:淺析貨幣流動區域差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區域金融,必須考察貨幣資金在區域之間的流動。貨幣資金區域流動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約著區域資本的形成、積累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進而影響著區域金融穩定、經濟增長乃至整體宏觀經濟增長。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西部地區資金流向東部地區,近年來盡管有一些東部資金往西部流動的跡象,但仍然沒有改變金融資源分配的“東高、中中、西低”的狀況。對此結合我國現實情況作初步評析。
一、貨幣資金區域流動的表現
1從存貸款變動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從銀行系統角度看,區際貨幣資金的流動可以表現在區域資金吸納和運用能力的差異上。而區域資金吸納能力可以通過區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變動情況來分析,區域資金運用能力可以通過區域金融機構貸款變動情況加以衡量。
從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資金的分布上,東部地區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達6479%,而中西部地區占全國的比重在2000年后卻逐步下降,其相對差異東部對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東部對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長速度方面,雖然東部地區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區的存款增速。在貸款資金的分布上(表2),東部地區的優勢依然比較明顯,占全國的比重基本維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的貸款比重卻逐年下降。應當說,這種情況是與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現狀相適應的。銀行體系的資金流動能夠反映在存貸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額中。從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東部地區的存款增速大于貸款增速,但在2003年,東部地區的存款增速大幅度減少至2083%,甚至低于貸款增長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的貸款增長速度則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區企業在本地區的商業銀行貸款一般直接轉化為該賬戶的存款,這對銀行來說,存款與貸款的變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東部地區存款增幅小于貸款增幅的現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東部資金向西部流動的趨勢。此外,從銀行系統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區銀行系統都是存差,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2003年存差增長率分別為4146%、2242%,高于東部地區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大部分都表現為貸差。中西部地區貸差轉變為存差的情況也表明我國東部地區資金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吸納資金的能力在提高。
2.從回購、同業拆借市場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銀行間的回購市場和同業拆借市場的交易也可以反映出區域間資金流動。按權威部門提供的數據,計算2000年至2005年4月各地區凈拆出拆入的資金額,如表6、表7。
從表6和表7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5年,東部地區都作為資金凈融出方,中西部地區基本上都為資金凈融入方,尤其在2001年和2003年,回購市場和拆借市場資金量都有一個較大的提升。但是由此并不能簡單得出東部資金往西部流動這樣一個結論。因為作為回購市場和拆借市場的主要資金融出方,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行是位于北京,北京的資金融出量肯定占有較大的比例。從人民銀行總行公布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北京和上海這兩座東部城市是主要的資金凈融出地區。所以,從銀行間市場的資金交易情況,我們能夠大致看出區域資金的流向,是從“上”到“下”、從東到西。當然,也能大致判斷中西部地區對資金的需求趨勢。
3從資本市場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資本市場籌資情況同樣可以反映資金在不同區域中的流動。我國資本市場建立的時間較晚,發展不完善,證券市場融資的區域結構極不均衡,東高西低的格局十分明顯。2000年到2003年,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分別從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20589億元、56495億元、50794億元和24611億元。東部地區的融資總額分別是中、西、東北部地區的364、405和837倍。這說明資金是通過資本市場從中西部流向東部地區的,這種資本分布的局面,必然引起資本配置效率的損失,不利于總體經濟增長。
4從外商直接投資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外商直接投資也是資金流動的直接表現,只是這種資金流動是增量上的流動,而不是既定存量下的區域資金流動。東部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對外資的利用有區位優勢,從而使東部地區積累了大量的資本,為后續發展打下堅實的資金基礎。不用置疑,我國外資在全國的空間分布表現出了向東部地區傾斜的現象,中西部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比例很少。截至2000年底,東部地區占據了全國外資利用總額的8143%,中部占據了733%,西部為459%,東北地區為665%。但到了2004年底,這種格局出現變化,一方面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降到了7715%,顯示出輕微的降低趨勢,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比重也在緩慢下降,但是中部和東北地區,從2000年到2004年利用外資占比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東北地區增長速度很快。這體現出資金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流動的跡象。
5從固定資產投資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固定資產的投資主體包括國家、企業和個人等。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國家基本建設及貸款投資總量的50%以上是在東部地區完成的,中、西部地區不足20%,這是國家采取了政府投資傾斜政策和吸引外部投資的優惠政策的結果。從2000年至2004年的數據來看,雖然中間有一定的波動,但2004年相對于2000年來說,中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所占比例是上升的,而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相對來說有較小幅度的下降。這體現了中西部地區自身經濟基礎和外部環境的逐步健全,造成一定的資本流入。
綜合以上資金流動的表現,我們認為,當前資金流入東部地區仍然占較大比例,其中包括中西部的資金流入和外資流入。但已出現了東部資金向中西部擴散的跡象。
具體說來,資金流入東部地區主要有以下渠道:第一,資本市場籌資推動的資金流入。在西部地區,由于企業的經濟效益普遍很差,選擇能夠上市標準的企業很困難,而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達,企業具有很強的活力,因此,由券商推薦的上市公司及上市的基金較多。在一級市場上,會導致全國資金向東部地區流入。第二,外商直接投資導致的資金流入。由于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及經濟開放程度,東部地區外資投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占相當大的比例。第三,銀行系統資金調度的資金東流。自1998年取消貸款限額控制以后,各國有商業銀行對東部地區分支機構實施全額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對西部地區實行新增額度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這種管理體制會導致資金東流。此外,商業銀行實施不同的存款利率,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分行上存存款,然后將其運用到經濟發達地區較高收益率的貸款項目上。應該說,銀行系統的資金調度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加劇了全社會資金配置的不平衡。第四,區域金融機構的成立也是資金東流的表現之一。改革后所創建的新興商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體現了按經濟合理性原則配置分支機構和市場非均衡性區域發展的特點,這不僅體現在地方區域性金融機構如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而且新成立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如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等分支機構也是按經濟發展程度和市場化要求設置,這從增量的意義上改變了原有的均衡性區域結構。對于全國性商業銀行,其資金來源于全國,卻集中投向了東部地區;對于區域性商業銀行,其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基本上在本區域內。第五,商品交易導致的資金東流。中西部地區由于產業門類齊全,許多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都要向東部地區購入,通過這種購買渠道,資金流入東部地區。但這部分資金流動主要表現為地區銀行存款的變動,從銀行的存款余額上不容易表現出來。
資金向中西部地區擴散也有幾個渠道:第一,我國東部地區資金和部分外資在尋求低成本生產要素的情況下開始向中西部投資。這些投資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優勢的資源性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因而帶來資本的流動。第二,對西部支持的政策性貸款以及國債投入等資金流入,這是全國資金向中西部地區的流入。第三,中西部勞務輸出所形成的回流資金,具體表現為東部資金向中西部的流入。隨著西部投資環境的完善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逐步深入,第一和第二個渠道的資金流入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二、影響資金流動的因素分析
1資金報酬率。
現代比較利益理論的代表俄林認為,地區間要素供給差異及其價格差異,是造成要素流動的原因。從根本上說,對要素流動的刺激來源于地區間要素價格的差異。對作為要素的資金來說,在假定資金成本不變的基礎上,這一要素價格差異主要反映在不同區域的資金報酬率上。由于區域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存在,不同區域的資金報酬率并不相同,因此出現了資金為尋求更高的利潤在區域間流動,這一流動若是由發達區域流向落后區域,被稱為擴散效應,它將縮小區域差異,反之則稱為回流效應,它將加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從理論上說,在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由于發達區域的比較優勢強,經濟增長速度快,因而回流資金要超過擴散資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發達區域的經濟趨于成熟,區域間的差距非常明顯,這時,由于發達地區的發展受資源、市場的限制,繼續投資將遇到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這時發達地區將開始向落后地區投資,以利用當地的資源、勞動力優勢,此時資金流動以擴散型為主,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將趨于縮小,最終達到平均。因此,我國早期資金往東部流動與現期向中西部流動的趨勢從根本上說,都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不同資金報酬率在起決定作用。
2地區經濟發展程度。
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區域差異也是造成資金流動的根本原因。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是微觀經濟部門生產效率的提高,市場環境的完善,技術的進步和創新的增加,這不僅能加強區域內資金的積累,同時能有力地吸引外部資金的流入。前文所述的幾個資金流入的渠道,如商品交易、外資引入、資本市場籌資等,都是建立在東部地區較好的經濟發展程度的基礎上。另外,我們從東部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資金流動與經濟增長是呈循環互動關系的,東部地區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及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吸引資金流向該地區,資金流動的增加進一步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由此形成良性循環。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相對薄弱,再加上資金的規模效應不足,造成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難。因此,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決定,中西部資金往東部流動是不可避免的,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都遭遇過這種區域發展差異及資金流向的情況。
3貨幣化程度。
所謂貨幣化,是指非貨幣化經濟向貨幣化經濟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量和質兩個方面的規定。從量上看,貨幣化是指在一國全部總產品中,通過貨幣進行交換的產品所占的比重擴大。從質上看,貨幣化是指貨幣功能的深化。就經濟貨幣化與資金流動的關系而言,貨幣化為資金流量的擴大奠定了必要的價值前提,這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配置要通過貨幣與資金運動的形式加以實現。同時,地區經濟貨幣化程度的差異會引起資金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流動,而且這種資金流動主要發生在貨幣化水平差異較大的地區之間和貨幣化程度都比較高的地區之間,而在貨幣化程度都比較低的地區之間,資金相互流動的量是很小的。
現實地看,東部地區的貨幣化程度較高,不僅表現在量的方面,更表現在質的方面。由于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的貨幣化進程方面進步較快,市場發育程度較高,以此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進而相應推動了金融結構的調整。這時候的貨幣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經濟核算工具,而是具有資產的功能,對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貨幣的功能會得到充分發揮。隨著貨幣化的推進,大量實物資本開始取得相應的金融資產形式,特別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出現,為資金的跨地區流動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和渠道。東部沿海地區較高的貨幣化水平和眾多的盈利機會,使得中西部地區的大量資金被吸引到沿海發達地區。
4地區金融發展水平。
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從市場化改革之初就努力構造金融活動與運行的市場經濟基礎,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較快,市場發育程度較高,擁有相當程度的創新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和企業有很強的拓展融資渠道的意識與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資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斷增強,效率不斷提高,從而使該地區形成了較強的資本積聚能力。而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場和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東部地區的積聚分布,也為金融資源的流動提供了強大的信息和技術上的支持。反觀中西部地區,由于市場化的進程滯后,改革的動力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投資主體對融資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較弱,對金融資源潛在的需求未能轉化為現實的需求。因此資金從中西部市場轉移到東部地區是有其必然性的,如果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得不到提高,即使有資金流入,西部地區較低的金融發展也難以將資金留住并難以使其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5政策傾斜的地區差異。
在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東部地區往往通過試點等政策優惠享受到比中西部地區更多的發展機遇,這也是形成地區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在實施東部提前發展的戰略之后,政府又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的戰略,這種地區傾斜政策帶來大量的財政資金注入該地區,通過加強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興建一些大型項目等,吸引其他區域的資金流入。政策支持與資金流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光靠政策支持促使資金流入是不夠的,中西部地區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是怎樣將資金留在區域內,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旭.區域貨幣資金流動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2、3
[2]胡曉鵬.中國資本流動與區域差距關聯性的實證研究\[J\].開發研究,2003;14
[3]姚景超.區域金融調控:貨幣資金流動的角度\[J\].新疆金融,2005;5
- 上一篇:企業治理結構演進路徑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