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地質災害及監測技術探究

時間:2022-03-29 11:26:01

導語:礦山地質災害及監測技術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山地質災害及監測技術探究

露采礦山災害防治措施

近幾十年來,GPS高速發展,其地位精度大幅提高,用戶設備重量大大減輕,尺寸大幅度縮小。無疑,GPS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為露天礦高陡邊坡的實時動態監測和安全預警技術開辟了一條有效路徑。根據GPS測量數據,系統自動生成邊坡變形參數統計報表,統計出兩次觀察數據,各個觀察點的變形參數以及相對第一天的變化值,形成邊坡變形參數曲線圖,然后根據參數統計報表,邊坡變形參數曲線圖和經驗值,確定出各個觀測點的變形參數變化臨界值。作為考核觀測點變形穩定與否的一個參考指標,對超過警戒范圍的觀測點進行統計報告,從而形成邊坡檢測報告,為采礦、測量人員提出了安全警報,對其工作具有非常實用的意義。露天礦山開采時必須按相關規定和要求開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然后根據目前礦山水土流失情況,分別采取工程措施、水保工程措施和植被綠化措施。工程措施對礦山公路采用土石方開挖和填筑、路面硬化等措施,水保工程措施采用漿砌石排水溝、護坡格結構、干砌石欄渣壩等方法;植被綠化措施對荒蕪土地進行復耕復墾、植樹造林,對采場邊坡、斜坡、排土場采用植樹種草等綠化措施改善生態環境。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l)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2)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3)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4)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5)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6)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7)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措施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l)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2)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3)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礦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通過上述地質環境恢復工作,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礦山的生態功能,達到生態恢復與維護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目的。

礦山開采給人類帶來的地質災害極大,他雖然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也極大地破壞了人類的環境。因此,對礦山地質災害的防范和預防是礦山開采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分析礦山開采引發地質災害的原因,采用正確科學合理的采礦方法,及時認識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確解決資源需求與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矛盾,避免礦山開采引發的不良地質災害發生。在礦山開采問題上必須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閉坑誰復墾,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對礦山環境的管理。只有解決好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的采礦技術的發展。

本文作者:李巧蓮工作單位:洛陽案川鉑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