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措施

時間:2022-09-14 04:08:42

導語:紅樹林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樹林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措施

摘要:紅樹林是以紅樹植物為主的潮灘濕地木本生物群落,具有保護海岸、凈化海洋等價值。本文簡要分析了寶安區紅樹林建設規劃思路與建設內容,圍繞造林樹種選擇、采用紅樹林種植恢復技術、造林后維護與管理技術措施三個層面,探討了紅樹林建設規劃的工程技術措施,以期為紅樹林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樹林建設;生態防護帶;人工造林;生態恢復;寶安區

寶安區紅樹林建設范圍涵蓋深圳市西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東部、寶安中心區雙界河河口南部與茅洲河河口北部,是“兩縱三橫”建設規劃中西部活力海岸帶與深圳濱海公共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沿海紅樹林生態防護林帶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構建生態保護示范窗口,更好地鞏固深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果。

1寶安區紅樹林建設規劃思路與建設內容分析

1.1規劃思路。通過針對寶安區現有紅樹林濕地資源與宜林灘涂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擬在規劃期內采用人工造林措施建設面積為473.87hm2的紅樹林,補植套種紅樹林面積57.41hm2,并建設海上田園、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前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茅洲河河口紅樹林濕地公園等紅樹林主題公園,計劃將于2025年在寶安區內形成組成合理、結構優化、景觀優美、功能穩定的紅樹林生物群落,構建沿海紅樹林生態屏障。在具體建設思路設計上,主要結合寶安區西部沿海岸線規劃情況與現有紅樹林地、海岸灘涂資源,以建設特色濱海公共岸線作為規劃目標,構建“一帶、三區、多點”的紅樹林安全格局。其中“一帶”是指廣深沿江高速海岸線紅樹林防護帶,“三區”包含空港新城紅樹林恢復區、西灣紅樹林景觀提升區與寶安中心大鏟灣紅樹林景觀建設區,“多點”則涵蓋四大紅樹林主題公園、雙界河河口、機場外排洪渠等建設節點。1.2建設內容。1.2.1紅樹林保護工程。1)建設四大紅樹林主題濕地公園,其中海上田園建設內容包含修繕現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紅樹林觀賞棧道,豐富現有生態文明展覽欄、普及紅樹林生態文化;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集中在園建工程方面,未來將逐步完善公園內部的景觀區、觀鳥屋等基礎設施,豐富紅樹林文化宣傳教育設施;前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主要針對園內基礎設施進行建設,計劃修建架高的木棧道系統、完善各項解說設施,以此滿足游客參觀游覽需求;茅洲河河口紅樹林濕地公園建設木質觀賞平臺、紅樹林監測站等配套基礎設施,滿足公園后續運營需求。2)以四大紅樹林主題濕地公園為核心建設自然學校,完善教室基礎設施、組建志愿者團隊,向市民普及生態文明知識。3)完善紅樹林管護工作,包括建立紅樹林保護小區、落實責任制與考核機制,完善各級河長制,并探索紅樹林保護管理與效益補償制度。4)大力宣傳濕地文化,包括組織開展環保活動日教育活動、建立志愿者服務體系、完善寶安紅樹林生態標識系統建設等。1.2.2紅樹林恢復工程。受人類活動影響,近年來深圳市部分天然紅樹林已逐步萎縮、生態系統退化嚴重,需科學采取人工調控手段幫助紅樹林濕地恢復其生態功能、提升紅樹群落結構的復雜性[1]。一方面,采用人工造林技術措施建設沿江高速紅樹林防護帶、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機場外排洪渠區域。另一方面,針對四大紅樹林主題濕地公園、福永收費站南側河道、機場外排洪渠北岸、雙界河河口等區域,宜選取適宜紅樹林樹種開展補植套種工程,系統優化紅樹林結構群落。

2工程技術措施探討

2.1造林樹種選擇。紅樹林適合生長于潮間帶,依據不同立地類型與潮間帶位置可劃分出前緣浪擊區、內灣區、河流區,其中前緣浪擊區適宜選取白骨壤、秋茄、紅海欖等樹種類型,內灣區宜選擇桐花樹等外來樹種種植,木欖、秋茄等樹種則在河流區生長最為繁茂。同時,可依據不同海岸帶的地貌與小地形進行潮間帶的劃分,例如低潮帶適合生長白骨壤、桐花樹等樹種,中潮帶適宜種植紅海欖、木欖、尖瓣海蓮等樹種,高潮帶適宜種植木欖、海漆類紅樹植物與海芒果、銀葉樹等半紅樹植物。2.2紅樹林種植恢復技術。2.2.1生境與生物恢復技術。由于潮間帶為紅樹林的適宜生長環境,因此需基于紅樹植物生物學要求進行就地開溝起壟,將灘面進行加高處理,并預留閘門附近的水道,保障潮水自由進退。考慮到部分魚塘的水體鹽度較高,可選取速生、耐鹽的拉關木等紅樹林喬木樹種作為造林樹種,基于廣東省《紅樹林造林技術規程》(DB44/T284-2005)選用營養袋苗,確保苗木經由耐鹽鍛煉后出圃,并且將造林時間設置在每年3-8月期間,將林帶外圍的株行距設為1m×1m,在種植前選用呋喃丹藥液向苗木進行噴灑,待2-3a后即可實現紅樹林郁閉、起到生態防護功能。2.2.2潮間帶紅樹林種植恢復技術。通常海水pH值、土壤鹽度、灘涂種植面積等因素均會影響到紅樹林生長質量與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對此需結合潮間帶紅樹群落演替規律,選用速生先鋒樹種種植在潮間帶的內帶處,借此提升紅樹植物的成活率;選取鄉土樹種種植在中帶處,便于營造紅樹林生態系統;采用半紅樹品種種植在外帶處,用于發揮景觀欣賞價值[2]。同時,應結合場地條件特征進行生態修復技術的利用,在河道建設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駁岸,經由改造處理后營造內湖或生態島,圍繞現已破壞岸線范圍內構建濕地系統,確保實現種植恢復目標。2.2.3營造多種鳥類棲息地。為營造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需綜合考量水深、植被、地形、人為干擾等因素,為常見鳥類規劃適宜的棲息環境。以大白鷺為代表的涉禽類鷺科鳥類為例,在水體條件設置上,應確保濕地范圍內的水質潔凈、淺水區比例較高,沉水、挺水植物覆蓋率處于40%~60%范圍內,淺水區魚類豐富、非淤泥基底,且繁殖地周邊水深高于80cm;在植被條件設計上,應保障島嶼范圍內高于1m的植被覆蓋率達60%以內,陸地植物高于7m,水域植物高于4m,筑巢地與水體距離不超過250m;在人為干擾因素方面,應保障筑巢地、園路與居民區距離至少為500m,在鳥類取食期間與5-7月繁殖期無人為因素干擾。2.3造林后維護與管理技術措施。在造林后一段時間內需采取1-2a或3-5a的封灘保育措施,嚴禁人員、船只進入以及從事各項捕撈活動,定期組織專人觀察紅樹幼苗與植物生長情況,清理造林地范圍內的垃圾、海藻等雜物,并將倒伏幼苗扶正,利用海泥填平坑洞,針對生長不良幼苗進行再次深植處理。同時,針對缺損的紅樹幼苗或成活率低于70%的幼樹進行適當補植,例如無瓣海桑的初植密度應為9株/㎡、秋茄為24株/m2、木欖為36株/m2,并結合幼苗生長情況適當擴寬種植帶、增加種植數量,保障苗木出圃時根系粗壯、種植時插植深牢,提高苗木的抗倒伏性與成活率,更好地提升紅樹林種植質量。此外,還需密切關注對紅樹林生長存在威脅的生物,包含螃蟹、藤壺等,采用涂抹藥劑或人工清除方法防止對紅樹林幼樹、幼苗造成傷害,并嚴格限制過度下海捕撈作業行為的發生,保障為鳥類提供充足生存空間與食物來源,防范鳥類啄食紅樹林幼樹葉片。

3結語

紅樹林建設規劃與保護工作對于深圳市寶安區生態建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此還需密切結合寶安區現有紅樹林資源分布情況與濱海城市建設目標,綜合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紅樹林種植恢復技術、生態景觀型護岸設計方法等工程技術措施,完成對該片區紅樹林濕地資源的恢復與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濤,丑慶川,何詩雨,等.深圳灣紅樹林結構調控及自然恢復狀況[J].生態學雜志,2016(35):1496.

[2]畢忠野,黨二莎,包吉明,等.深圳市福田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9(6):28-32.

作者:梁惠珊 單位:廣東省嶺南綜合勘察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