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綜合地圖集內容結構設計分析

時間:2022-09-23 02:36:27

導語:區域綜合地圖集內容結構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綜合地圖集內容結構設計分析

1主題設計思路

區域綜合地圖集內容上看,一般包括兩類:以普通地圖為主,注重表示區域內按行政區劃分的制圖單元的基礎地理信息,供使用者了解一定區域內一般地理情況的參考地圖集;以專題圖為主,側重反映區域的自然、人文要素和現象。雖然在篇幅上普通圖占比較大,但專題圖是著重表達的部分。隨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社會專題成為制圖者關注的重點,圖集中社會專題地圖的比重逐漸增加,約在20%~30%之間。通過地理分布規律和社會發展兩條線索來反映區域綜合狀況逐漸成為趨勢,從近年編制出版的區域地圖集,特別是各省區的綜合地圖集(表1)中可見一斑。編制區域綜合地圖集的目的是為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科研機構研究分析區域內自然、人文狀況,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決策模式;同時為區域尋求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途徑提供參考依據,因此可持續發展觀已成為區域綜合地圖集編制的主要設計思路。圖集中的專題地圖不僅反映了區域概貌和各行業建設成就,而且關注了其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能力,反映該區域在資源、環境、人口等方面的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歷程,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可能性和發展趨勢,以及與可持續發展相關主題的發展前景[2]。從這個設計思路出發,區域綜合地圖集應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為基礎,主要圍繞自然、資源、人口、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主題合理編排,形成系統性的圖集結構

2內容結構設計

一套完整且具有內在邏輯性的區域綜合地圖集是一個層次分明的系統,其時間排序也是連續而有序的。在這個系統中,自然、人文等主題應按一定的組織結構排列為一個有機整體。地圖集通常以圖組、圖幅的形式來組織各種主題,從而形成圖集的結構體系。從時間序列來講,一般要按照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脈絡,將歷史演變、發展現狀、中長期規劃等主題通過圖組、圖幅銜接起來,反映區域歷史進程和發展前景。由此可見,圖組、圖幅結構設計是否合理,內容是否完整,體系是否科學,直接決定了所反映的主題能否被充分、有效地表達和傳遞。2.1內容結構體系。根據區域綜合地圖集的層次性和有序性,可分為多個圖組,通過圖組間的順序和聯系全面闡述所要表達的主題,從而展示區域全貌。通常,將反映區域基本特性的主題作為一個圖組,稱為序圖組,起導引作用;將揭示區域基本自然現象和分布規律的主題作為一個圖組,稱為人口資源環境圖組;將反映社會經濟建設的主題作為一個圖組,稱為社會經濟圖組;將區域未來發展規劃主題作為一個圖組,稱為可持續發展圖組,是圖集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均衡表達區域內各單元基礎地理要素分布及其相互聯系的主題作為一個圖組,稱為區域地理圖組,是構成區域綜合地圖集必不可少的內容。以上述順序排列圖組,圖組下包括若干個主題,按照總體到局部、基礎到派生、一般到特殊的順序編排。每個主題又由若干幅關聯內容的地圖來表達,進而形成圖集的內容結構體系,如圖1所示。該結構體系設計基本可全面地描述一個區域的情況,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當然這種圖集的基本結構設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實施時還需根據地域特點、時代特征和圖集用途做適當調整,如可把區域特色和歷史演變內容單獨提取出來自成圖組,以彰顯其重要性和特殊性。2.2序圖組。序圖組作為圖集的開篇圖組,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3],應以鮮明的主題、概括的內容綜攬區域自然與社會、經濟全貌,給使用者一個整體、宏觀的印象,為后續各圖組內容的展開做好鋪墊。序圖組是從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的視角展示制圖區域的地理位置,在高一級行政區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區位優勢,在對外交往中的地位以及區內主要地理要素的總體分布及其規律,起到導言作用。序圖組可由地理位置、衛星影像、行政區劃、地勢、對外交往、歷史沿革,以及能體現區域區位優勢、地域特色的專題組成,從宏觀上反映區域概貌。地理位置圖往往是序圖組首幅專題,根據區域等級和特性,表達區域在高一級行政(地理)單元中的位置,并進一步分析制圖區域與周邊地區在環境、交通、貿易、經濟上的區位關系,表達該區域的區位優勢。形成了基本的區位概念后,應安排制圖區域的行政區劃圖和地勢圖,這兩個專題是序圖組的基本內容,可闡明區域地域劃分和基本自然環境。為了表達各地理要素在區域空間分布的真實感,體現現代測繪技術的優勢,可增加遙感影像圖和三維地理景觀圖,以豐富地圖表現手法,增強地圖的可讀性。地域特色圖則應以是否對本區自然和社會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為原則[4],表現區域綜合事物中最具地方優勢、區域特性的內容。地域特色可能是自然環境,也可能是人文地理。例如,在2016年版《山東省地圖集》的圖幅設置中,為著力突出山東特色,通過“歷史文化”圖幅中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海上山東”圖幅展現了山東文化大省、海洋大省的新形象。歷史沿革圖以地圖語言反映區域內各個歷史時期的疆域范圍和歷史事件,闡明區域的政區變換以及發展狀態。該內容應選擇重大政區變化的歷史節點和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展現區域內不斷變化的自然或社會歷史現象,包括制圖區域的名稱、方位、級別以及隸屬關系等的變化,從而探求其演變規律。2.3人口資源環境圖組。人口資源環境圖組從人口、資源、自然災害、環境保護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空間特征和相互關系,重點反映了區域資源特點(數量、質量、分布)及其開發潛力,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1)作為可持續發展中心的人口問題,應表達區域人口的數量、分布,人口的文化素質和生存狀態,勞動力數量與構成。人口專題既要表現人口增長與自然、人文環境的內在聯系,又要體現人口年齡構成、預期壽命、自然變動等人口再生規律,預測區域人口增長模式和老齡化趨勢[5]。涉及多民族聚居的區域,還應將民族人口內容納入圖組,表示少數民族人口的共性與異性,分布與結構,語言與文字,全面展示少數民族人口的現狀與特點。2)資源部分應充分彰顯區域地學與生物學的考察、研究成果,全面系統、準確詳細地反映區域各類資源的分布特點、數量特征以及開發前景,為區域資源合理規劃與利用提供科學參考。資源部分包括反映自然條件的地質、地貌、氣候、土壤等專題和反映自然資源的礦產(能源)、水、土地、植被、生物等專題。3)自然災害部分反映了區域內自然災害類型、空間分布特征、頻率以及歷史災害時空分布,闡明了區域內各類自然災害與不利自然因素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以及形成過程與原因。自然災害專題包括氣象水文災害和地質地貌災害,內容涉及旱、澇、冰凌、冰雹、霜凍、雷暴、臺風、近海風暴潮、土壤退化、鹽漬化、土壤侵蝕、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為相關部門制定綜合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對策和建立預警機制提供科學依據。4)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組中應對環境污染態勢、污染類型、治理與保護對策進行全面描述[6]。具體內容包括區域主體功能區分布、生態環境建設、工業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專題闡明了人類生存發展必須適應自然規律,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2.4社會經濟圖組。社會經濟圖組主要反映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狀、歷程以及時代特點,如區域當前的主要社會問題、特殊情況等;同時還要選擇一些具有縱向聯系、橫向對比的內容,既能顯示區域的動態發展規律,又能在更大的區域空間內展示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地位[7]。根據主題內涵的不同,社會經濟圖組分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兩大部分,依此構造圖組結構。1)經濟部分包括綜合經濟和部門經濟兩個專題,重點闡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分析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內差異以及經濟現象的分布、狀態、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綜合經濟專題主要反映區域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的綜合情況;部門經濟專題則涵蓋國民經濟的基本經濟部門,反映區域某一生產部門的情況,包括農業、工業、建筑和房地產、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信息產業、國內貿易、對外貿易、旅游、金融等,基本按第一、二、三產業的順序編排。2)社會事業部分主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人民群眾最直接、最切身、最現實的社會服務領域,反映這些領域與人民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體現時展的水平。該部分重點反映城鎮與社區建設、城市公共事業、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衛生、人民生活、社會保障等內容。2.5可持續發展圖組。可持續發展圖組需將人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分析三者相互關系和空間特征[8]的基礎上,重點描述以保護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空間發展戰略,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關信息進行分析、提取和深加工。該圖組主要反映區域發展前景,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趨勢,結合區域發展目標,以表示區域近期與遠期規劃以及政府重點關注的重大工程等專題為主,包括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區域發展空間布局規劃,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支柱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和各類新區、重點區域、產業園區規劃等。另外,應結合區域地理、資源特點和發展熱點選取相關專題,如“一帶一路”行動計劃、自貿區建設、精準扶貧、移民搬遷等。2.6區域地理圖組。區域地理圖組按照某一區劃單元分幅,詳細表示區域內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和特性。通常按照區域內行政區劃劃分制圖單元,如省區綜合地圖集劃分為市、縣(區)兩級區域地理單元;也可按照區域綜合自然區劃劃分制圖單元,以翔實的基礎地理數據反映地理位置、行政區劃、地勢等基本區域特性。圖組結果如圖2所示。在分幅地圖設計方面,應發揮綜合地圖集空間容量大、內容詳盡的優勢,采用多尺度、多形式的表達方式,多方面、深層次地反映制圖單元的基礎地理信息和特性。除了以常規點、線、面地圖符號表示區域行政區劃、境界、居民地、水系、地勢、交通等要素外,還可采用遙感影像對區域地形地貌進行“寫真”。另外,對重點區域可擴大詳細表示,彌補一覽圖不能突出重點的缺陷。對于主要城鎮還需進一步編制城區圖,必要時也可編制主要城鎮的總體規劃圖。區域綜合地圖集中的區域地理圖組圖幅數量較多,相應的居民地地名數量也極為可觀,為查找地名的方便,增強圖集的實用性,編制地名索引也十分必要。

3結語

區域綜合地圖集是綜合制圖的高級形式,其編制受到制圖界和各級政府的重視,也成為衡量制圖者設計水平的一個主要依據。作為區域綜合地圖集設計流程中重要一環的內容結構設計,如何能較全面、真實、客觀地揭示區域內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區域系統內部的有序性、層次性和時空特征,為區域尋求科學發展途徑提供科學依據,將是地圖設計者需根據時代、自然、人文環境的變化而持久研究和探索的課題之一。

作者:崔文宏 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