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建筑設計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4 05:34:00

導語:城市生態建筑設計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生態建筑設計探討論文

摘要:介紹了生態建筑設計的概念,指出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說明了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木原則,并討論了生態建筑設計的具體對策,提出合理的建議,供有關設計人員參考。

關鍵詞: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設計原則

1生態建筑的概念

所謂生態建筑設計就是運用生態學的思想,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論,從人、建筑、自然所構成的整體環境出發,設計出能夠實現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最優關系的建筑,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同時又要保護周圍的大環境生態建筑是史高層次上的回歸自然,它依賴于許多相關技術的最新發展,以及根據具體條件對這種技術的最佳搭配,無論使用何種技術一定要將建筑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形成一個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良性循環體系:將建筑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通過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索,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序地循環利用,獲得一種高效、低耗、少廢、少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能利用再生資源。節能的技術原理是通過蓄熱等措施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在建筑設計中結合不同的氣候特點,依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和風的形成規律,利用太陽光和通風等竹能措施達到減少能耗,應用材料的蓄熱和絕熱性能,提高維護結構的保溫和隔熱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和資源。

(3)減少廢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環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過各種手段在排放之前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應考慮建筑物周邊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以及建筑物室內環境對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2生態建筑的技術策略

由于生態建筑的理論起步的時間并不長,其設計建造涉及到眾多的學科,運轉實施起來就更加復雜,所以雖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從世界范圍來看,其設計和建設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態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論、新材料層出不窮,但并不意味著其設計和建造必須采用高、精、尖技術。國外確有一些生態建筑移植了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造的做法。對高新技術和傳統技術的取舍應視實際情況而定,在發達國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態建筑技術,對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不同國家和地區應當結合自己的工業發展水平、建造技術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國情的生態建筑建設技術和方法。

從建筑設計角度看,生態建筑的基木技術策略,應當重點考慮規劃選址合理,順應氣候條件。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選擇可循環再生的環保材料、減少環境污染;優化空間組織達到良好的自然通風、采光,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無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熱工性能,實現建筑隔熱、防曬和保溫,降低空調能耗等空間設計和構造設計方而的措施。生態建筑是一個技術集成體,許多技術問題比如節約能源、污水處理、太陽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專業的內容,需要專業工程師配合工作。

3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設計是將建筑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環境之中,組建建筑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應充分考慮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以及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生態建筑歷經數十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設計思想、原則、方法。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種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尊重自然的原則:建立正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盡量減少對原始自然環境的變動。

整體優先的原則:局部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暫時性的利益必須服從長遠的持續性利益。

經濟性原則: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環利用,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提倡“4R”原則。

鄉上化原則:延續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當地材料,結合地區氣候地形地貌。

安全性原則:社區環境設計不僅要保證居民日常生活安全,還要考慮突發情況下的安全。

方便性原則:社區環境對居民提供的方便性服務主要體現在社區的內外交通、內外系統關系、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和服務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適性原則:一般應當保證居住區環境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無污染,安靜無噪聲,寬闊的綠地和活動空間等。

4繼承歷史而融入城市

城市不僅是人類為滿足生存發展需要而創造的人文環境,更是文化的載體和容器,它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精華。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必須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尊重城市發展的歷史,使城市的風貌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更具內涵。城市建設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不同時期的文化鏈條要銜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護保存歷史風貌,保持景觀資源的共享,進行開放式設計,使建筑融入城市輪廓線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慣例,保留居民對原有地域的認知特性,使建筑與城市和諧。城市規劃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環境,使所有構成元索在共生中蘊含共性的文化及價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義中豐富城市形象。

5結語

生態設計思想是人類對20世紀造成全球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生態建筑的理論與實踐反映了建筑師應對環境問題的積極態度,豐富了現代建筑的設計理論,開拓出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可以預見,生態建筑將成為21世紀建筑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國建筑師理應將生態原則整合融匯到建筑創作中,在實踐中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學習國外的經驗,以適合自己國情的方式克服環境危機帶來的生存和發展危機,創造出真正可持續的建筑。

參考文獻

[1]韓繼紅.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和技術——上海綠色建筑示范樓技術集成體系[J].住宅科技,2005,(4).

[2]蔡鎮鈺.中國民居的生態精神[J].建筑學報,1999,(7).

[3]胡永東.對生態建筑的認識及設計要點[J].工程與建設,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