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權交易市場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4 09:35:00
導語:我國水權交易市場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但其水資源較為貧乏,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水資源分配體制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通過發展水權市場,采取水權交易的方式來重新配置水資源正是緩解我國目前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發展水權市場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義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對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并就水權交易市場的構建提出了自己的構想。
【關鍵詞】水權交易;水權分配市場;水權交易市場;水權交易合約
我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水資源危機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水資源如何在市場經濟模式中得到最優配置并產生出巨大的綜合效益,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2000年11月24日,浙江東陽和義烏之間進行了水權交易,南水北調工程也即將進入水市場進行水權交易,這些都表明我國在水資源經濟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并向市場化邁出了一大步。然而,目前我國的水權交易正處于探索階段,為此,本文從發展水權市場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義、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以及水權交易市場的構建這四個方面對我國水權交易的發展作了初步探討。
一、發展水權市場的必然性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農業時代,由于人口少,水資源的用途局限于飲用、農業灌溉,對水的需求不大。而與不大的需求相對照,由于農業時代生態環境比較好,水資源的供給相對要多。因此較小的對水的需求與較大的自然水的供給,使得花費其余稀缺資源保護水的努力是不經濟的。工業時代,水資源的用途越來越多,對水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自然水的供給能力越來越弱化,水資源的絕對稀缺度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套法律上強有力的產權制度,則由于存在的“囚徒困境”:一方面將導致資源的濫用,并使當前和長期的資源最優利用成為不可能。另一方面會加劇個人或群體在使用資源上的摩擦和對抗,并出現用暴力手段占有資源以及設置、維護某種排他性的產權。因此,當稀缺資源一旦達到導致人們相互對抗的水平,產權的出現便不可避免,盡管產權的具體形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水資源越來越稀缺,加之水資源需求彈性小和不存在替代效應,這樣不同利益單位的經濟組織就有了界定水資源產權的沖動。
西方產權經濟理論曾指出:在資源稀缺、同時又缺乏濫用資源的有效約束條件下,要創造資源的最大財富產出,就必須進行資源保護的投資,也就是建立資源的排他性所有權,在明確所有權后,受利已利益的驅動,創造資源的有效使用動力。馬克思認為資源稀缺決定了資源配置的經濟意義和經濟學基礎,這是一種機會成本的選擇??得⑺箘t把所有權看作是資源稀缺的制度反映,而產權的交易和轉讓正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和基礎環節。在資源財產權得到明確而清晰界定的條件下,只要這些權利能自由交換,作為市場層面(即外部性)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就能通過交換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中國目前的水資源現狀可以概括為幾對矛盾:區域矛盾,即上游與下游、南方與北方之間由于地理位置差異引起的矛盾;時間矛盾,即豐水期與枯水期、用水高峰與用水低谷之間由于降水和用水的時間差異引起的矛盾;用途途徑,即農業用水與城市用水、經濟用水與生態用水之間由于使用水的用途差異引起的矛盾;利用矛盾,即淡水與咸水、潔凈水與污染水之間由于水資源利用率的差異引起的矛盾。諸如此類的矛盾還有很多,各對矛盾之間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構織成一張紛繁復雜的矛盾網,而每對矛盾在某個層面上都表現為一種水資源的稀缺。因此,要理順并解開這張矛盾網,改善我國目前的水資源管理現狀的一個有效解決辦法就是明確水資源財產權,通過水權交易市場重新配置現有的供給,以期達到水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是歷史發展做出的選擇。
二、發展水權市場的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的水資源分配體制是一種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續,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水資源。在這種模式下,水價不能反映資源稀缺程度,浪費嚴重,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在水資源日益稀缺、市場轉型的新形勢下,舊的配置方式不能有效協調地方利益矛盾,必須進行改革。發展水權交易市場,通過水權轉讓可以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在價值規律作用下,資源總是由利用效率低向利用效率高、收益低向收益高的方向調整,以實現局部和全社會最大利益。在大部分可開發的水資源已被分配占用的情況下,人們關注通過銷售和轉讓來重新配置那些已經被分配的資源,多數水權轉讓是從較低收益的經濟活動向較高收益的經濟活動轉讓,如從農業用水向城鎮供水和工業用水轉讓。通過市場交換,雙方的利益同時增加,水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在科學配置的前提下,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優化,這是市場效率的體現。
通過水權交易,全社會節水意識增強。通過水權的劃定,上下游用水成本相應增加,上游多用水就意味著喪失潛在收益,即用水要付出機會成本,而下游多用水要付出直接成本,這就為上下游都創造了節水激勵,全社會的節水意識都會大大增強。
此外,由于市場具有動態性,能夠反映總水量的變化和用水需求的變化,部分消除了指令分配各地區水量的不合理性。通過發展水權市場還可以抑制或避免新建供水工程。通過水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可利用的資源量,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市場方式實現水權在不同行業部門間的轉讓。
三、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
水權分配市場主要由水權批售市場構成,所進行的是水資源的所有者(國家或水資源管理部門)和用水戶之間的初次水權交易,通過分配,水資源的使用權由政府向市場主體轉移。對于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主要側重于水權分配制度的確定、水權分配方式的選擇以及水權登記制度的設立等一些行政、政策性管理。
(一)水權的分配制度
水權的初始分配制度規定(簡稱水權分配制度)一般有三種:一是“自由取用”水權制,即把水資源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純自然物而自由取用的水權分配方式;二是按照“先來先用”的原則進行分配的制度,簡稱“優先專用水權制度”,又稱“等候式”水權制度;三是競爭性水權制度,是指在水資源短缺的前提下,對現有的水資源進行競爭性分配。其分配制度又可分為兩種形式,即行政性分配和市場分配。行政性分配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模式對現有的水資源進行指令性分配的過程。市場分配即是利用市場的價格機制進行水權初始分配的過程,實踐中主要采用拍賣模式。不同的水資源稟賦決定不同的水資源分配體制。在我國,由于地域面積廣大,各地水資源的短缺程度不同,因而水權分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由于水資源充裕,其分配體制多采用前兩種方式。而在北方地區,由于水資源的短缺,多采用競爭性水權分配制度。如在黃河流域,由于水資源的極度缺乏,自1987年開始執行“分水方案”,即在扣除輸沙等生態用水210億立方米的前提下,將剩余的370億立方米黃河水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了沿黃各省、自治區(胡鞍鋼,王亞華,2000)。一般而言,水權市場的建立只有在水資源短缺地區才有意義,因此,我們討論的水權分配市場中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競爭性水權制度。
(二)水權的分配模式
不同的分配模式將產生不同的效益與成本,對經濟影響的程度亦將有所差異。在競爭性水權制度下,水資源的條件不同,水權分配的模式可能不同;在同一水資源條件下,對于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行業,水權分配的模式也不同。實踐中,主要有如下水權分配模式:1、人口分配模式。在進行水權初始分配時,將可分配水量按人口分解到各用水戶,使人人享受同等的用水權。這種模式體現了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忽略了不同行業從業人員對水資源的需求差異。2、面積分配模式。按照水源地周圍地區面積進行分配,用水業戶所轄的區域面積越大,所分配的水資源越多。3、產值分配模式。即按照GDP產值指標分配水權,產值越高,所分配的水權量越大。因此產值分配原則是一種效率遵循原則。4、混合分配模式。即依據人口、地域面積和GDP產值進行加權平均的一種折衷的分配模式。5、現狀分配模式?,F狀分配模式是在承認用水戶用水現狀的基礎上,以現有的用水量(上一年或近幾年的加權平均值)為標準,依據“溯往原則”進行水權分配。6、市場分配模式。即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對水權進行分配。一般而言,這部分水權的拍賣價格高于上述分配的水權價格,參與競買者一般是水資源邊際產出較高的行業,由于有較高的效益預期,往往會對這部分水資源產權支付較高的價格。
(三)水權的登記制度
水權登記制度的作用是對用水進行統籌安排和管理,以規范用水,保護水權人的利益。其管理內容是:規定需要進行水權登記的取水范圍,授權地方政府,制訂各地具體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取水量和取水順序。在進行水權登記時,水權人應當提交水權登記申請書和水權登記所依據的有關文件,在該水權與第三者有利害關系時,還要提供第三者的承諾書或者其它文件。水權登記書應當包括下列事項:1、提出水權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即申請人)的名稱、姓名、地址;2、取水起始時間及期限;3、取水目的、取水量、年內各月的用水量、保證率等;4、申請理由;5、水源及取水地點;6、取水方式;7、節水措施;8、退水地點和退水所含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水處理措施等。對于水源流經兩縣(市)以上或水權影響到兩縣(市)以上者,其水權登記應由上一級主管機關(或其委托機構)辦理。水源流經兩省(市)以上或水權利害關系影響到兩省(市)以上者,其水權登記應由中央主管機關(或其委托機構)辦理。對于由中央政府主辦的水利事業,應由中央政府主管機關負責辦理水權登記。對于登記的水權,因水源水量不足而發生爭執時,用水目的順序在先者有優先權;順序相同者,先取得水權者有優先權;順序相同而同時取得水權者,可按水權登記額定用水量比例分配之或輪流使用。
四、水權交易市場的構建
我國目前雖然還沒有成熟的水權交易市場,但個別地方水權交易活動已經出現。因此,亟待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并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水權交易市場。據此本文特提出建立一種合約化的水權交易市場。
(一)水權交易市場的布設
由于我國各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勻、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建立適宜全國范圍的水權交易市場是比較困難的;加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要從流域和大區域做起。所以,目前國家設立水權交易市場應以大河流域為單元,首先在水資源比較緊缺并且經濟比較發達的北方大中城市建立試點,然后針對各地區實際情況加以推廣。在流域范圍內建立以水資源所有權管理為中心,分級管理、監督到位、關系協調、運行有效的統一管理,這是當前國際水資源政策的核心。在大區域上進行的水資源統一規劃、調配,各地方不得干涉,從而打破地方行政區劃的界限,可以對整個流域的水利工程和環境治理進行統籌安排。
(二)水權交易市場的供求結構
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水權交易市場。一方面,供水部門的結構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打破行業壟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此,在國家對供水設施的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其經營權可分離出來,實行有償轉讓。這樣,既解決了建設與管理脫節的問題,又能有效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改變過去城市供水系統由政府包攬、國家財政投資無力的局面,實現供水系統投資主體多元化和供水系統運行的市場化。另一方面,用水結構也要發生變化。近年來,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國家一再強調要開源節流。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涉及到用水觀念、經濟、技術、法規和公眾參與等多個方面,涉及社會用水結構的重新配置?,F代經濟是貨幣經濟,通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水權交易,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優化用水量在不同行業的配置份額,追求最佳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用水向科學、良性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三)水權交易合約的設定
水權交易市場是國家設立的產權交易市場的組成成分,應具有其固定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規則,通過買賣水權交易合約來完成水權交易。水權交易合約是指在水權交易市場內達成的標準的、受法律約束的并規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某一地點內交收一定數量及質量的水資源商品的合約。它包括年度內的短期水權交易合約和年際間的長期水權交易合約兩種形式。水權交易合約的內容一般包括:交易單位、成交價格、交易時間、交易日內價格波動限度、最后交易日、交割方式、合約到期日、交割地點等。其中,成交價格也叫敲定價格,它是水權供需雙方在交易市場上通過公開討價還價形成的。這種合約是一個標準化的合約,除了水權交易的成交價格是買賣雙方協定的以外,水資源商品的水量、水質、成交方式、結算方式、對沖及交貨期等都在水權交易合約中有嚴格規定,而且一切都要以服從法律、法規為前提。在進行合約化的水權交易時,要預付一定數量的保證金,用于交易雙方不能如期履約的情況下,交易中心清算部門對受損方給予保障和補償,這樣可以實現對水權交易市場的風險管理,確保水權交易市場的正常運行。
總之,市場經濟實踐已經證明,生產要素產權沒有流動性,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極難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十分困難,資源就難以充分合理利用。因此,水資源產權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完善水資源產權,在保證國家對水資源管理宏觀調控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擴大水資源產權的流轉范圍。水權交易的出現既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后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水權交易是水權供求雙方在水市場上進行水資源使用權、經營權的買賣活動。水權交易的結果是引導水資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區或部門,流向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用戶。落后和欠發達地區或部門在發展階段通過轉讓水權獲得發展資金,而發達地區或部門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購買水權滿足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達到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因此,我們應加強對水權交易的理論研究和探討,為我國水權交易的廣泛實施創造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董浩:“關于發展水權市場的思考”,《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1年第11期。
2、張岳:《中國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版。
3、傅晨:“水權交易的產權經濟學分析——基于浙江省東陽和義烏有償轉讓用水權的案例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10期。
4、應風其、張忠根:“水權交易與水權界定:從我國首例水權交易案談起”《經濟論壇》,2002年第23期。
- 上一篇:黃河灘區生產堤的危害分析論文
- 下一篇:公司新員工培訓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