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樁缺陷治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07 08:22:00

導語:方樁缺陷治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方樁缺陷治理分析論文

摘要:以某實際工程為背景,介紹在用PIT進行常規的低應變檢測和靜載荷試驗后,發現較高比例的樁在接頭位置都存在缺陷,結合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對樁的缺陷性質做出了正確判別;而后采用動力復位的方法,同時進一步采用PDA打樁分析儀和精密水準儀進行跟蹤監測,由此杜絕了工程隱患。

關鍵詞:預制方樁缺陷波形曲線PITPDA沉降

0引言

近年來,預制方樁在上海地區的多層、小高層民用住宅以及工業廠房項目的基樁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之而來的,由于打樁過程中多節樁接頭的焊接質量不好、現場預制而導致樁身混凝土強度偏低、錘擊應力過高及土方開挖等施工因素而造成的預制方樁產生裂縫、斷裂甚至上下節脫離的工程質量事故時有發生。沉樁后的基樁檢測,成為對預制方樁施工質量的主要控制手段之一。

本文以位于上海郊區軟弱土層上建造的一12層住宅樓為背景,介紹在用PIT(美)(PileIntegrityTester)樁身完整性測試儀進行低應變檢測和靜載荷試驗后,結合沉降測量、地質資料、施工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對樁的缺陷性質做出了正確判別,并采取了動力復位的治理方法及PDA(美)(PileDrivingAnalyzer)打樁分析儀的高應變法對復位效果進行評判,由此杜絕了工程隱患。

1工程概況

某民用住宅工程為12層的框剪結構,基樁采用混凝土預制方樁。樁型為JZHb-235-1313B,樁端持力層為⑤-1b粉質粘土夾砂層,單樁抗壓承載力設計值為680kN,總樁數為235根。場地地質概況:擬建場地屬濱海平原地貌類型,樁長范圍內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表1。

2工程樁檢測結果

該工程基坑開挖1.5米左右,按設計要求對3根樁進行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試驗,試驗前的低應變動測試驗發現其中2根的反射波曲線出現明顯的接樁位置缺陷,其57#和106#樁低應變反射波曲線分別見圖1和圖2。

表1地基土土層分布及物理力學指標

層號

土層名稱

厚度(m)

比貫入阻力Ps(Mpa)

標準貫入

N63.5(擊)

預制樁

fs(kPa)

fp(kPa)

粉質粘土

0.00~2.20

0.60

15

淤泥質粉質粘土

615~8.90

0.48

<6m,15

>6m,20

淤泥質粘土

3.90~8.10

0.59

20

⑤1a

粘土

4.40~7.30

0.80

30

⑤1b

粉質粘土夾砂

2.95~13.20

1.73

5.7

50

1500

⑤4

粉質粘土

0.00~6.30

3.37

7.8

65

2000

⑦1

砂質粉土

0.00~6.55

8.02

25.4

75

4000

⑦2a

粉砂

7.90~14.90

14.27

39.6

90

6000

圖1.57#樁低應變實測曲線

圖2.106#樁低應變實測曲線

隨后的靜載試驗結果也表明此2根試驗樁的單樁極限抗壓承載力均未達到設計值,且其中1根的情況非常典型:Q-S曲線在550kN出現明顯向下的拐點,即660kN荷載下的沉降明顯增大,是前一級的3倍多,而在770kN后沉降收斂,曲線又開始上翹;從S-lgt曲線中也可以看到660kN荷載級明顯曲折,沉降出現極大值。上述現象非常明確的表明本試樁接樁處有明顯缺陷,上、下兩節樁脫開約15mm,在空隙壓實前的豎向極限承載力為550kN,壓實后的豎向極限承載力可以達到1100kN。靜載Q-S曲線、S-lgt曲線及S-lgQ曲線見圖3-5。

圖3靜載實測Q-S曲線

圖4靜載實測S-LgT曲線

圖5靜載實測S-LgQ曲線

綜合靜載試驗和低應變動測試驗曲線可表明,在接樁處有明顯的脫開缺陷,且由于接樁部位脫節,嚴重影響其單樁承載力的向上傳遞,但其上下兩節樁的樁身完整性均良好。

后對該工程的全部基樁進行低應變動測試驗,檢測發現有34根樁在不同程度上在接樁處存在明顯的缺陷,事故的規模和性質是顯而易見的,為了充分利用脫節的兩節樁,并彌補脫節的缺陷,使其缺陷樁的豎向承載力能正常傳遞,讓缺陷樁的單樁極限承載力基本達到設計要求,所以我們采用了錘擊技術對其進行動力復位。

3復位方法的選擇和復位控制

該工程基樁由打樁機沉樁,但基坑已經開挖,打樁機無法下基坑安裝到位,即使能實施費用也很大,得不償失。故采用三腳架頂部懸掛一落錘的方法(落錘重2噸,落距0.5米),對缺陷樁進行錘擊。復位前先對四根正常樁進行錘擊以驗證錘擊能量是否合適,四根樁兩次錘擊的總貫入量在1.54mm-1.84mm之間,說明動力復位的錘重及落距選擇是合適的,即能將上節樁打動,同時很難將整節樁打動,可將復位停錘標準定為1mm左右,也就是說,當最后兩錘的平均貫入量約為1mm時,可停止復位錘擊。

4復位貫入度測量

我們采用索佳B1精密水準儀(測試精度為0.01mm)對被錘擊樁進行貫入度測量,復位的錘擊貫入度除三根樁的總貫入量在6.52mm-9.90mm之間,其余被復位的錘擊貫入度除三根樁的總貫入量在6.52mm-9.90mm之間外,其余被復位的缺陷樁的總貫入量在28.80mm-55.82mm,說明由低應變動測試驗確定的此類樁,上下兩節樁接頭處存在明顯空隙,脫節程度較大,但通過上述動力復位后,接頭處的空隙已趨于零。代表性樁位復位錘擊貫入度列表如下:

樁號

16#

57#

59#

84#

106#

230#

正常樁

正常樁

總貫入量(mm)

44.84

43.83

45.78

55.82

55.00

49.70

1.54

1.70

最后兩錘平均貫入量(mm)

0.65

0.60

0.77

0.91

0.45

0.98

0.77

0.85

5復位效果監測和評判

復位后缺陷樁的最終承載力是否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運用PDA(美)(PileDrivingAnalyzer)打樁分析儀對其中的5根樁進行了復位效果監測和評判,得到了復位后缺陷樁的豎向抗壓承載力。

測試時砼的波速設定為3500m/s,傳感器安裝在距樁頂以下0.7m的位置,通過基樁的高應變測試儀器,接受復位時的每一次錘擊信號,通過分析程序可以監控復位的全過程,從下圖6-圖10,可以看出隨著復位錘擊數的增加,缺陷處反射信號逐漸變小和樁身完整性系數逐漸變大;缺陷反射信號小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復位錘擊數的增加,缺陷反射信號再不變化,樁身完整性系數保持為常數,說明復位已經完成。

圖657#樁復位初始階段測試曲線

圖757#樁復位中間階段測試曲線

圖857#樁復位收錘階段測試曲線

圖6為57#樁復位初始階段的測試曲線。從高應變測試曲線特征可以看出,在沖擊時刻(t=0),力曲線與速度曲線基本重合,之后,隨著土阻力被激發,力和速度曲線逐漸分離,但在約13m處,力曲線與速度曲線交匯,緊接著速度曲線迅速升高形成一個峰值,而力曲線迅速下降形成一個凹槽。這個回響反應,速度曲線峰值與力曲線凹槽即為典型的樁身阻抗減少或樁損壞。此時β值為52%,凱斯-高勃爾法反映的極限承載力Rsp值為360kN左右。沉降測試反映此時貫入度不大,樁剛被打動。

圖7為57#樁復位中間階段的高應變測試曲線,曲線特征同錘擊初始階段相似,速度曲線峰值與力曲線凹槽仍舊非常明顯,此時β值為48%,Rsp值為297kN,兩者均比初始階段略有降低,沉降測試反映此階段貫入度比錘擊初始階段有所增大,由此可知,此時13m接樁處缺陷依舊明顯。沉降量增大,Rsp值略微減少,說明樁已被打動,樁被打動后,可導致其側壁摩阻力降低,致使Rsp值略減,由估算分析可知,Rsp值的大小有與上節樁的樁長相匹配的特征。故缺陷初步定性為:上下兩節樁有分離的可能。

圖8為57#樁收錘階段的測試曲線,從高應變測試曲線特征可以看出:速度曲線峰值與力曲線凹槽的變化由逐漸減小到不很明顯,β值的變化由初始階段52%左右上升到84%左右,Rsp值的變化由初始階段的360kN(圖6)上升到905kN。沉降測試反映此階段貫入度呈減小趨勢,收錘階段最后一錘的沉降量為0.60mm,由此可知,此時13m接樁處缺陷已明顯改善,Rsp值的顯著增大及沉降量明顯的減少,均顯示出與整個樁長相匹配的特征,表明前面打動的樁實際為上節樁,此時脫開的上下節樁基本閉合,整根樁共同受力。

由以上檢測過程及分析結果可知,由低應變檢測確定的57#樁13m接樁處的缺陷,經用PDA檢測并結合沉降觀測,可具體定性為:樁上下兩節脫開,但豎直方向基本未錯位,通過動力錘擊,可使上下兩節樁基本閉合,使其承載力提高。

圖9.106#樁復位初始階段測試曲線

圖10.106#樁復位收錘階段測試曲線

圖9、圖10為106#樁復位初始階段及復位收錘階段的測試曲線,其測試曲線的變化特征與57#相同,復位后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也達到910kN。

6結論

①.預制方樁的損壞特征多表現為接頭損壞,樁身裂縫、斷裂,挖機造成的淺部裂縫及斷裂。在用常規的低應變檢測技術做檢測時,若發現某一性態特征的缺陷表現較明顯且數量較多,應將多種檢測手段結合起來,并同時充分研究已有的工程施工資料、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正確判別樁的缺陷性質及損壞程度。

②.對于本文所述的混凝土預制方樁有脫節缺陷的工程樁,采用本文所介紹的動力復位法進行修復是完全可行的,經復位后基本可以使脫節部分閉合,復位后的單樁承載力有明顯的提高。

參考文獻

1PDA-WUsersManual(version:July2001,PileDynamics,Inc.)

2PileDamageAssessmentsUsingThePileDrivingAnalyzer(byScottD.WebsterandWondemTeferra,Stresswave’96Conference,Orlando,FL,1996)

3劉金礪.樁基礎設計與計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4樁基工程手冊編寫委員會.樁基工程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