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時間:2022-03-17 09:36:49
導語: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將對綠化技術與生態建筑設計的關系進行探討,并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簡要闡述室外環境集成應用和室內環境集成應用,以期對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希望能對讀者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綠化技術;生態建筑設計;集成應用
1綠化技術與生態建設設計
生態建筑是指以建筑為切入點,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以環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系統工程。綠化技術能夠對建筑的環境進行補償,同時提高建筑外圍結構的節能效果已經改善室內環境。一般情況下,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應強調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并對集成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與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溝通解決。按照作用環境的不同,可以將生態建筑的集成應用分成兩大方面,分別為室外環境集成應用和室內環境集成應用。
2室外環境集成應用
室外環境的集成應用主要包括場地綠化、建筑立體綠化和人工濕地系統三個方面。
2.1場地環境綠化
(1)配置原則。①綠量率。指單位綠地面積內植物的全部葉片面積總和。該指數可以合理直觀的對綠色設計的生態效益進行評價。②復層結構。該指標直接關系到場地綠量、植被、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的綠化配置。③地方樹種。與非本地樹種相比,本地樹種能夠很好的適應本地區的生態環境。這從根本上來講更具備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④生物多樣性指標。它主要是通過保護建筑外部環境和最基層生物的生存環境以確保生物多樣性的發展。(2)工程案例分析。本工程為某市一地稅局數據處理中心項目。工程所在地區為華北平原西北部。該地區的為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以下將結合該工程闡述綠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集成應用。該項目中進行場地環境綠化的主要設計要點為:①建筑場地的四周充分考慮抗風和防曬的影響;②根據城市噪音控制的要求對場地南側進行噪音控制。③建筑物的四周不僅需要滿足夏季隔熱通風和冬季熱擋風的要求,同時還應考慮建筑物的遮陰效益對植物的影響。
2.2建筑立體綠化
(1)技術要點。一般情況下,建筑立體綠化的主要技術包括兩項,分別為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在建筑外圍護結構的附加層上應用立體綠化技術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改善室內環境,同時還能確保生態效益,這對于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一項重要的補充。建筑設計師在進行立體綠化技術的應用時,主要是考慮其應用的可能方式和綜合效益。(2)工程案例分析。在本工程中進行建筑立體綠化技術的應用,主要是考慮綠化與非綠化技術的結合,從而形成了三套外圍護結構的綠化系統,分別為屋頂綠化的能源屋頂系統、垂直綠化系統以及組合遮陽系統。本工程的能源屋頂系統根據使用要求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復合型免維護屋頂綠化,和花園型屋頂綠化。花園型屋頂綠化可以作為人們的休息活動空間。垂直綠化系統主要是利用鍋爐房上部剩余空間以對建筑的整體進行完善。該系統可以作為室外休息區。垂直綠化系統中所應用的植物可以有效的改善室內的熱工性能,同時還可以為整個城市增添色彩。組合遮陰系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穿孔遮陽板、窗臺綠化以及綠化走廊。遮陽板可以有效的提高室內的光環境;窗臺綠化可以為室內環境提供色彩,并且起到聲屏障的作用。
2.3人工濕地系統
(1)技術要點。在建筑景觀的用水中主要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水質污染。在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中主要包含了三項技術,分別為人工濕地技術、毛管滲濾技術以及生態桶技術。這三項技術是共同在整個系統中起作用的,從而達到節約資源、美觀環境的效果。人工濕地是指按一定的方式對基質、微生物和植物進行配置所形成的復合生態系統。采用這種技術可以有效的對水污染進行處理,同時日常的運行費用較低,可以有效的節約水資源。毛管滲濾技術和生態桶技術主要是指生活污水在作為景觀用水之前進行預處理的計算。通過這兩種技術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可以有效的減少水體的污染。毛管滲濾技術所處理的污水是在地表下進行流動,較為安全,但是占地面積較大,而生態桶技術占地面積小,經過效果好,但是會散發一些異味。(2)工程案例分析。本工程中主要采用的人工濕地系統為水平潛流人工濕地技術。在這種技術中,污水是在土壤下進行流動的,不會與空氣進行接觸,因此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統處理污水的效率,同時還可以避免污水與空氣接觸而散發異味。在進行濕地植物的選擇上,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主要采用的濕地植物以根系長、耐陰、易于管理的挺水、沉水植物為主,這種植物品種主要來自工程所在地區。
3室內環境集成應用
3.1技術要點
在室內環境中,通過植物的配置可以有效的對空氣質量和人心里狀態進行調節。植物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并對室內濕度和噪音進行調節,同時對于居住人而言,還可以對緩解心里緊張的情緒。植物作為一種生物,同樣需要對室內環境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利的日照、溫度和濕度條件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為了有效的確保植物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提出了“生態核”的環境控空間模式理論。“生態核”是指以中庭空間為載體,利用溫室效應和煙囪效應以改善室內的采光和通風效果,從而對中體和周邊空間的整體環境質量進行控制。在“生態核”環境空間模式理論中,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1)植物的生長;(2)植物對其他環境控制技術的影響;(3)植物的生態功能;(4)群落規模的確定。
3.2工程案例分析
在本工程中的某一棟建筑中采用了“生態中庭“的技術。該中庭主要是位于建筑的南側,總面積達到400m2。在中庭中主要設置了陽光房、溫室效應和煙囪效應,從而有效的確保了中庭周圍辦公室的采光和通風效果。在“生態中庭“的技術方案設計時,通過計算機進行了室內光環境和室內風環境的模擬。通過室內光環境的模擬分析,最終決定在建筑向陽面增設遮陽設備,這樣不僅可以確保中庭四周環境的日照條件,同時還可以滿足植物生長對陽光的需求,但是夏季存在過熱的問題。通過室內風環境的模擬分析,中庭雖然能夠滿足合理組織日照的要求,同時仍然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以消除夏季中庭過熱的問題。經過分析,主要采取的消除過熱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為利用煙囪效應組織熱壓通風技術。在對中庭環境中的植物進行配置時,主要考慮的是在確保植物景觀效應和生長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其中重點考慮的是辦公建筑和人流復雜空間的典型環境問題。
4結語
隨著建筑溫室效應加劇,生態建筑逐漸成為建筑設計的主流思路,其更多地強調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文章通過結合某市一地稅局數據處理中心項目,針對該工程所在地為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從建筑室內外環境方向來探討該工程的生態設計思路,總結出可行的生態設計技術,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實例。
作者:朱永明 單位:廣東廣龍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志軍,董偉.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6(09):227-229.
[2]崔英姿,趙源.持續發展建筑中的生態建筑與綠色建筑[J].山西建筑,2004(04):52-56.
[3]黃濤.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在可持續發展建筑中的定位[J].重慶建筑,2004(06):35-41.
[4]莫弘之,張靜雯,楊之懿.世紀之交國際生態建筑發展趨勢案例簡述[J].時代建筑,2008(03):
- 上一篇:扶貧局基層黨建工作自查報告
- 下一篇:扶貧局服務“三農”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