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藝術在建筑設計的應用

時間:2022-07-19 04:42:10

導語:形態藝術在建筑設計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形態藝術在建筑設計的應用

1塵土思想下的建筑藝術

回歸建筑學本質,建筑從業人員在理論和實踐,以及學科發展、學科合作、學術創新等,探索人居環境科學中經濟、社會、環境、城市、建筑等學科領域的合作,推動更為和諧、文明、可持續發展觀,成為歷史的必然。“建筑”需要太多超越建筑學以外的東西,尊重自然、尊重傳統、尊重文化。“真實建筑”的思考則是建筑觀層面的問題,關注自然山川、風土人情、城市文化,傳承本土優勢基因,以真實固有的強大力量,去契合當下建筑界回歸建筑本質的專業需求和留住鄉愁的深層境界。建筑學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會的人,不僅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而且也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因此藝術也密切影響著建筑技術。在人類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自身的屬性和呈現方式,語言與技術,概念與傳統,方法與趣味,形式和創新,以及演變,以適應當下視覺審美需要,演繹出更多美輪美奐的經典故事。審美是一種歷史沉淀和文化經驗,表現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時代特征及文化內涵。城市是需要思想,建筑是有靈魂的!千篇一律的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建設,給子孫留下的是審美疲勞和資源浪費。

2廣義標準下的建筑價值體系

“廣義建筑學”著眼于“時間——空間——人間”為一體,“一法得道,變法萬千”。“一法”是指建筑的本質,基本原理和行動指南,是“道”的必然,“變法萬千”是指以基本原理準則為城市,建筑具體形象的創造。千變萬化、多樣化、包容性,通過“必然”以獲得“自由”,無須也不可能定于一尊,有中心,有外圍學科,交叉研究,融貫外圍學科的方法論。從社會、經濟、文化和工程技術等各方面進行綜合系統研究,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建筑的人文時空觀、地理時空觀、技術經濟時空觀、文化時空觀、藝術時空觀等;建筑學與更廣闊的世界形成辨證關系的空間組合與形式,建筑師大“家”們應做到“三家”及“三觀”!“三家”——專家、雜家、縱橫家;“三觀”——專業、思想、世界觀。中國建筑師的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從業人員多半是管理型、技術型、服務型的人才,以至結構專業也能操縱設計院,主持大型項目設計;方案評審沒有邀請建筑師參與;結構師也表榜自己具備建筑設計的四個層面,即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建筑文化——建筑藝術的全能時代。“盲人摸象”的典故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會導致片面性看待問題,建筑價值體系的扭曲,是多少優秀方案扼殺在“專家層面”的悲劇。就拿建筑師與廚師做一類比,同樣的材料,有的廚師炒出來的菜就好吃,有的就不好吃,水平高下不言而喻。建筑師也一樣,建筑教育培養眾多的匠人和明星們,有沒有真正思考和總結“建筑價值體系”的存在?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中講“建筑師的培養”是要有天斌的,因為沒有學問或者沒有才能的工匠是造就不出完美的大師級作品,中國市場并不缺乏把事情做好的頭腦和素質及建筑的實踐的機會,而是應多造就一批思想型、創新型的國際大師。

3遠離智能時代的建筑凈土

不同角色的變化,適應太多的環境,建筑界也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挑戰!未來生活就是經歷與體驗,是喜是悲,是艱辛還是快樂?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持和情懷來豐富自己的體驗。建筑師的速成和中國建筑學教育只重視培養職業化操手,培養設計民工式的體系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國際化,更加開放,眼界更開闊,要有更高的提升、眼光、閱歷、個人天分、文藝修養等要素的重要性;創建一個龐大的新體系、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探索和提升。建筑師已不是一個孤立的建筑論者,涵蓋內涵與外延學科,部分抽象概念,表達更為準確;大戰略、大手筆、引領時代邁進是一種必然!人類必須有豐富的經驗、去戰勝機器人,開創未來!人類從生活中失去的陣地卻是從理性角度爭奪回來,“大數據”幫不上什么忙,其“概率”背后,離不開邏輯的支持,創作過程是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支配;建筑設計是一個多解的思維題,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啟,必將是人類在情感的藝術領域戰勝機器人的時代。正當結構師們大談建筑形式主義時,建筑師們也應該做點什么?“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畫、遠方和……!”在內心世界里追求一片遠離塵囂的凈土,追求理想中的詩和遠方,還等什么呢?

4結束語

古往今來,建筑藝術從未遠離人們的實現,不斷滿足社會環境的生存法則,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和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借助相關的技術手段來設計具有藝術性和固定性的人工環境,其主要思想就是實現建筑與環境和人類關系的平衡發展,不斷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性。從廣義范圍來看,建筑和使用者均存在雙重身份,人類既是建筑群體的主人,又扮演著建筑中的演員來演示世間萬物。一方面,建筑需要滿足于人類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體驗,另一方面,建筑也需要不斷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而完美的建筑作品必然會實現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互相適應、整體與部分的協調規劃、高度契合人類生理和心理需求等同一狀態。

參考文獻

[1]劉庭風.對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園賞析(平等院庭園)園林,2015(8):10—11.

[2]李小榮、張志鵬.凈土觀想與謝靈運山水意象及意境之關系略探[J].社會科學研究,2015年第7期:第179~184頁.

[3]張曉洪.從“建筑藝術”質疑建筑是藝術——建筑、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建筑審美特征探討田.華中建筑,2012(05).

[4]萬書元.論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J].藝苑,2015(01).

作者:關戈寧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