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的體現

時間:2022-12-13 02:52:06

導語: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的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的體現

[摘要]新時期,建筑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行業,也迎來了新的變革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公眾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居住需求,在要求其具有“遮風擋雨”功能的同時,還期待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流傳數千年的文化瑰寶,將其融入到建筑規劃設計中,可以為建筑規劃設計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規劃設計;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也釋放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社會公眾也對具有民族特色、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與認同。建筑作為人們棲息、活動的基本場所,承載著人們多樣化的內在需求,也是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在建筑規劃設計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可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營造出靚麗的社會風景線。

1在建筑規劃設計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區域建筑規模持續加大,這固然體現了經濟飛速發展的現實背景,也滿足了社會公眾的居住需求,但卻普遍存在著“千篇一律”而導致的“千城一面”問題,或是一味追求“西化”,過度崇尚西方現當代建筑規劃設計理念,使得建筑規劃設計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偏好相悖;或是簡單復制,照搬照抄其他地域的規劃設計方案,不能體現本區域的文化特色,甚至與區域居民的功能性需求、城市整體規劃設計相互沖突,這些問題均限制了建筑規劃設計的發展。新時期,建筑是物質需求與精神享受的結合體,過度機械化、單一化的規劃設計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中華傳統文化及區域文化的引進,已經成為建筑規劃設計發展的大勢所趨。

2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體現

2.1價值觀與審美觀念的體現。不同的建筑體現了價值觀與審美觀念的差異,而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體現也呈現出隨時間變遷而不斷變化的特點,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映照。例如,從古至今,我國的建筑規劃設計中,“龍”就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意象,但是在封建社會,這種意象往往只局限于皇家建筑規劃設計中,帶有至高無上的皇權色彩;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固有的寓意界線被打破,“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被廣大人民群眾賦予了吉祥、神圣的寓意,因此現代建筑規劃設計,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規劃設計中就包含了多種多樣的“龍”的意象,這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獨特價值觀與審美觀念,象征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精神境界。當前,隨著建筑行業的現代化發展,大量規模化、商業化的建筑不斷涌現,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建筑規劃設計中,“龍”這種傳統意象必將深深地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中去,為廣大人民呈現出兼具傳統文化質感與現代審美內涵的組合。2.2特色文化背景的映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在數千年的浩蕩歷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多樣化內涵而決定的。我國本身幅員遼闊,因此地域的差異性,往往也展現為文化的差異性,盡管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表現形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是其卻又統一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脈絡中,這體現在建筑規劃設計中,就表現為不同地域建筑規劃設計,往往涵蓋了本區域人民獨特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新時期,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會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這都是由傳統特色文化背景而決定的,如不同地域在房屋功能設計中需要考慮本區域的自然因素,如光照、濕度等,在外觀設計中也應當展現本地域的文化特征,從而使得現代建筑充滿傳統優秀文化的韻味,使得建筑真正能承載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例如,皖南地區不少多層、高層建筑在整體規劃設計中就應用了徽派傳統文化中的馬頭墻、黛瓦、粉壁等元素,這就是一種特色文化背景的體現,其多層、高層的結構設計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口密度不斷增大的現實情境,而徽派元素的應用則展現了本區域傳統文化的韻味;再比如,浙江美術館的設計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精致與現當代設計的簡約,與西湖遙相呼應,共同規劃出了一幅錯落有致的江南水墨圖。

3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傳承發展的思考

對于建筑規劃設計來說,首先要完成觀念的轉變,即認識到規劃設計趨同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要打破一味“崇洋”“求新”的思想桎梏,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將其作為提升建筑規劃設計多樣性、強化建筑規劃設計民族內涵的重要源頭。其次,建筑規劃設計人員需要夯實自身的專業儲備,這不僅要求其擁有扎實的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理論基礎,還要求其積極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學習,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涉及到歷史學、哲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因此這也是一個長期積累、持續探索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實現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最后,建筑規劃設計人員要厘清形式與內涵的關系,即必須清楚,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是挖掘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而非單一的形式應用。既不能一味“復古”,而影響建筑現代功能的發揮,也不能過度“求新”,使得現代建筑規劃設計脫離中華民族文化的軌道,要以和諧統一的效果為最終目標,對藝術價值較高的建筑進行保護與擴展,實現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理念的深度融合。

4結束語

新時期,單一、重復的建筑規劃設計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實際需求,“千篇一律”的風格也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被淘汰。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體現,正是建筑行業立足于中國國情、豐富內涵特點的必由之路,也為我國的建筑規劃設計注入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力。建筑規劃設計人員在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優化建筑功能設置的同時,也應當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挖掘其中可以利用的文化內涵,從根本上實現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瑰寶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郁畏力.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14):1-2.

[2]王長慶,王紹森,陳宏.從“傳統”出發——淺析閩南當代城市建筑中的地域文化[J].中國房地產,2019(20):65-70.

[3]李佳利,丁利慧,張晨輝,趙佳欣.淺析現代建筑中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與傳承[J].居舍,2019(19):14.

作者:蔡鷺明 單位:福建綠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