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延深施工方案研究
時間:2022-08-11 04:51:03
導語:煤層延深施工方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磁窯溝礦13號煤層下水平延深初步設計編制完成后,針對初步設計中原大巷利用、膠回暗斜井掘進坡度、盤區大巷層位選擇、排水系統施工等方案設計不合理的情況,結合礦井工程施工經驗,對方案進行優化改進。改進后的施工方案工藝簡單,經濟節約,實用性強,對類似條件礦井水平延深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延深;設計;優化
1概況
磁窯溝礦目前10-2號煤層已基本回采完畢,11號煤層上距10-2號煤層2.60~7.75m,平均5.47m,可利用現有的10-2號煤層開拓系統進行開采,但11號煤層可采范圍及可采儲量少,為保證磁窯溝礦正常生產接續,加快13號煤層延深施工已迫在眉睫。磁窯溝礦13號煤層初步設計已由設計院完成,但設計方案存在缺陷,完全遵照設計影響上水平煤層正常回采。鑒于此,在確保安全和工程質量的前提下,需對初步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從而保證工程如期開工建設。
213號煤層水平延深開拓設計
2.1設計優化思路。根據磁窯溝礦現場生產實際情況,按照充分利用現有井巷工程、減少投資、最大限度不影響上水平收尾的開采原則,在滿足施工人員安全、經濟的前提條件下,考慮利用現有掘進設備、工藝技術可行、滿足配風要求等情況,通過優化施工方案、調整施工組織來減少13號煤層延深開拓工程量,降低前期不必要資金投入,從而實現安全高效開拓、達到精品工程質量的目標。2.2水平延深初步設計。磁窯溝煤礦13號煤層水平延深初步設計采用副斜井直接延深、新掘膠帶暗斜井和回風暗斜井相結合的方式開拓。礦井13-1號及13號煤層距離上部的10-2號煤層平均層距為35m,利用礦井原有的主斜井作為13號煤開采的主斜井,在原有北集中膠運大巷約920m處向東布置一條膠帶暗斜井,傾角16°,落底于13號煤層,裝備一條帶式輸送機,暗斜井內設有臺階、扶手,兼做進風井和安全出口;將礦井原10-2號煤層北輔運大巷作為13號煤層開采的北回風大巷使用,在北回風大巷北側920m處開口向東方向布置一條回風暗斜井服務下水平一盤區開采,傾角22°,落底于13號煤層,設有臺階、扶手,兼作安全出口;副斜井以5.5°傾角自礦井原10-2號煤層副平硐底開口向下延深至13號煤層,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擔負全礦井的輔助運輸任務,兼做進風井和安全出口;將礦井原有的10-2號煤層北膠運大巷作為13號煤層北集中膠運大巷,原有10-2號煤層北回風大巷待上水平開采結束后封閉。盤區大巷層位的選擇:向東方向的膠帶暗斜井及回風暗斜井進入13號煤層后,沿煤層向東布置一組盤區大巷至JC3鉆孔附近。所有大巷均沿13號煤層底板布置,盡量減小三條大巷的高差,使無軌運輸得以充分發揮。如圖1所示。2.3延深優化及施工。2.3.1水平延深優化設計。為方便13號煤層后期主井機尾設備檢修行車運料,保留原10-2號煤層北輔運大巷,將10-2煤層北輔運大巷作為13號煤層主斜井膠帶機機尾的檢修通道;保留原10-2號煤層北回風大巷,將北回風大巷局部不滿足通風要求的區域進行刷擴處理,作為13號煤層回風大巷使用;考慮膠帶機易于安裝且安裝后不飄帶,滿足機械化開采要求,將膠帶暗斜井掘進坡度由16°調緩至13°;為方便現場施工,降低施工風險,將回風暗斜井掘進坡度由22°調緩至16°;同時,為不影響上水平開采,膠帶暗斜井、回風暗斜井均自礦井原10-2號煤層北輔運大巷開口施工,通過施工膠輔聯絡巷,完成施工期間運煤任務。如圖2所示。2.3.2施工方案。(1)在原10-2號煤層北輔運大巷約920m處向東布置膠帶暗斜井,傾角13°(豎曲線半徑700m),落底于13號煤層,裝備一條帶式輸送機,暗斜井內設有臺階、扶手,兼做進風井和安全出口;在原10-2號煤層北輔運大巷北側920m處開口向東方向各布置回風暗斜井,傾角16°,落底于13號煤層,設有臺階、扶手,兼作安全出口。副斜井(延深段)自礦井原10-2號煤層副平硐底開口以90°方位角沿-5.5°坡下山掘進,掘進至13號煤層底板后沿-2.5°坡下山掘進至與井底車場交匯處停止掘進,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擔負全礦井的輔助運輸任務,兼做進風井和安全出口。(2)大巷層位的選擇:向東方向的膠帶暗斜井及回風暗斜井進入13號煤層后,沿煤層向東布置一組盤區大巷至JC3鉆孔附近。為方便后期工作面形成回風繞道,回風暗斜井進入13號煤層后,盤區回風大巷沿煤層底板掘進避難硐室處開始留2m頂煤掘進,盤區膠帶大巷沿煤層底板掘進。(3)13號煤層下水平延深一期工程延深到位后,回風暗斜井掘進至13號煤層底板后,立即圍繞井底車場、管子道、變電所、水泵房、水倉展開施工。(4)回風暗斜井掘進機組進入13號煤層后開始施工盤區回風大巷,設計盤區回風大巷預留2m頂煤掘進,盤區回風大巷連接井底車場段及時調整為沿煤層底板掘進,在已施工的盤區回風大巷側開口,在較短時間內順利使井底車場與副斜井(延深段)貫通,為管子道、變電所、水泵房、水倉施工奠定了通風基礎。后期通過在盤區回風大巷與井底車場交匯處設計風橋,留設足夠高度的行車行人通道后,形成13號煤層井筒段全風壓通風系統。(5)副斜井(延深段)與井底車場貫通后,管子道開始施工。管子道自副斜井(延深段)207.73m處以135°0′0″方位角沿-5°56′21″坡下山掘進14.5m,然后以96°22′56″方位角沿-6°34′44″坡下山掘進54.8m后與水泵房貫通。考慮規程井下排水規定:主要泵房至少有2個出口,一個出口用斜井巷通到井筒,并高出泵房底板7m以上,另一個出口通到井底車場。管子道開口點選擇副斜井(延深段)207.73m處底板標高為+895.63m,為方便管子道后期行車安全,設置副斜井與管子道拐點45°夾角平緩過渡,整體下山坡度不超過8°,貫通點底板標高887.83m,高差7.8m,符合規定要求。(6)主變電所、水泵房施工到位后,考慮主變電所后期需形成完整的通風系統,施工主變電所回風繞道需技術上可行,且不能影響水倉正常施工。原設計由變電所直線向盤區回風大巷施工繞道,施工坡度大,機組爬坡困難,若使用炮掘,施工工期長,危險性大。優化設計后,通過調長繞道長度、降低施工坡度的方法,機掘巷道后采用工字鋼+雙層鋼筋網+混凝土施工繞道蓋板,使主變電所回風繞道順利從副水倉、主水倉頂板穿過,保證了后期主副水倉順利施工,節約了工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7)主副水倉投入運行后,巷道煤泥極易隨污水進入水倉吸水井堵塞水泵。為防止排水過程中水泵堵塞隱患的發生,需在設計施工階段進行方案優化。現場將主副水倉自通道入口至配水巷段設計為先下坡后上坡“V型”,使淤泥沉積位置遠離配水巷口,同時將配水閥由配水巷底調高至距底板0.8m,并在配水巷口施工擋泥墻,防止清淤車在清理水倉煤泥過程中將煤泥推入配水巷,最大限度保護了吸水井水泵的正常運行。
3結論
(1)方案優化縮短了工程施工準備時間,規避了因施工對上水平正常開采的影響。(2)充分利用了上水平回風系統,減少了水平延深期間回風系統工程量,以很短的時間形成完整的通風系統。(3)井筒掘進坡度優化改進既保證了后期皮帶安裝、運輸要求,又解決了因坡度大施工困難的問題,降低了現場施工不安定源發生的幾率,施工效率及管理成本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書目】
[1]蘆鎮宇.礦井運輸大巷貫通測量實踐應用研究[J].山東煤炭科技,2018(04):181-183.
[2]付國鑫.煤礦開采水平延深[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4):115.
[3]王利紅.開元煤礦開拓延深方案設計探討[J].江西煤炭科技,2017(02):89-93.
[4]張云飛.煤礦斜井綜掘機快速掘進施工技術管理探究[J].山東煤炭科技,2018(07):58-59+64.
[5]時建成.綜采工作面過空巷及斷層實踐[J].江西煤炭科技,2015(04):27-28.
[6]陳龍生.朱集東礦井開拓方式設計合理性分析[J].煤炭工程,2011(10):8-9.
作者:姚俊彪 單位:山西河曲晉神磁窯溝煤業有限公司
- 上一篇:勘探平洞洞內施工技術的供電方案
- 下一篇:市政道路路塹高邊坡施工工藝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