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棚施工技術研究

時間:2022-04-04 08:32:23

導語:大管棚施工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管棚施工技術研究

1工程概況

某段隧道位于某二級公路在兩縣交匯處,該地區以崇山峻嶺和喀斯特地貌著稱。隧道總長度為700m,凈寬度為10.5m,斷面僅為一個單心圓,隧道的最大深度是67m,上1.8%下0.8%人字坡。該隧洞的入口位于山腳處的緩坡,緩坡巖層是弱風化灰巖(360°∠15°~30°),隧道出口在山谷的底部,方位和山谷線相吻合,山谷底部的巖層是弱風化白云巖(335°∠12°),兩個巖層中間是一條斷層帶,經勘測得知,這條斷層帶寬40m,隧洞的中軸線接近于垂直穿過這條帶。

2塌方情況及成因分析

該隧道的施工進度在2010年4月下旬到達K14+770的時候,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隧道塌方事故,破壞了兩段工字拱架,隧洞拱頂部塌陷高度為7。在塌陷事故發生后,有關方面采取封堵掌子面的方法,裝配混凝土導管,將拱頂區域用混凝土進行填堵,在回填結束后,施工方繼續進行施工作業,但在5月初,由于隧洞左邊顯露出灰巖層,但隧洞右邊依然是泥夾石,因此在對左邊巖層進行爆破作業時,不幸引起大規模塌方,破壞4座拱架,塌方體整體高8m,總體積達到了120m3,在5月中旬,施工方在塌方上層地表發現了一個直徑大約30m的陷坑,陷坑中部下陷0.5m,四周地表有7cm左右的裂紋。這一陷坑在隧道塌方右邊大約5m,施工方將這起事故定性為隧洞塌方冒頂[2]。2.1地質原因。該隧洞的工程方案是從隧道入口出發,朝向出口的單方向操作,在掘進到K14+750段時,巖層從弱風化白云巖轉為泥夾石,泥夾石中的石頭大多是白云巖或者弱風化灰巖,其石質較為堅固,體積較大,大約在1~10m3的范圍內,石頭之間是黃色的粉土和黏土,土質擁有較豐富的水量,隧道巖層強度低,穩定性不足,施工難度大,這是引發隧道塌陷的主因[3]。2.2施工原因。該處隧洞掘進方法是上下臺階弧形導坑保留核心土質的掘進方法,上臺階的挖取寬度為12m,高6m,掘進每一次循環加0.8m的進尺。然而在掘進過程中,因為泥夾石的體積比較大,并且石質強度大,因此巖層爆破作業存在比較大的擾動性,破壞一塊石頭往往會讓周邊數塊石頭掉落。隧洞左邊從底部到中部的巖層是白云巖,但右邊卻是泥夾石,致使隧道掌子面的巖層強度不一致,掘進之后隧洞右邊的掌子面和隧道拱架間距比較大,增大了掌子面的高度,在進行下一步掘進時,可能會導致拱頂部分的石頭掉落,破壞工程設備,這是此次事故的主因。2.3技術原因。首先是在出現隧道塌方之后,因為施工方缺乏足夠的技術能力和處理經驗,前期治理方案不到位,再加上當地地質條件的影響,致使前期小塌方情況的發生,給此處的治理添加了難度;另一方面是前期地質預警力量不足,方法較為單一,再加上施工現場的有關方面缺乏相關經驗,無法為工程提供有效的地質環境參考,尤其是發生事故的地段,因為地質巖層突變,讓施工方以為隧洞已完全穿過斷層帶,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并未對此多加注意。除此以外,在事故發生段的拱頂存在嚴重的超挖現象,混凝土回填過程還留下了部分空洞,并且回填結果沒有達到預定效果[4。

3治理方案

在隧洞塌陷的初始階段,各部門人員在經過現場調查之后覺得塌方體的體積并不大,決定封閉隧道的掌子面,在塌陷區域填充混凝土,直到塌方出現冒頂現象后,施工方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據冒頂狀況制定新的處理方案。3.1地表排水措施。沿著塌陷坑的外部6m區域設立0.6m×0.6mM7.5漿砌片石截水溝,隨后用黏土填充進塌陷坑地表的縫隙,將表面清理整齊,架設鋼架并敷設石棉瓦以阻止外部雨水進入塌陷區域。3.2加固措施。為了阻止該塌陷段落的支護裝置被連環掉落的石頭壓壞,施工方計劃對這些裝置做好補強:拱架之間K15+760~K15+780遭到各種滾落的碎石壓塌掩埋,因此,支護地段需要及時進行補強。補強的方式如下:首先,在拱架之間,朝拱架內側噴射混凝土,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搭建工字鋼拱架,拱架搭建完成后,設置縱向鋼筋將拱架兩側進行連接,連接的方式為雙面焊接,之后,在拱架兩側15cm的位置噴射混凝土,混凝土噴射厚度約為25cm。除此之外,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在錨桿部位搭建注漿小導管,導管的環向間距為0.8m,以此進一步夯實拱體,避免再次出現塌陷事故[5]。3.3塌方體處理。3.3.1處理方案。建設混凝土封堵墻,將整個墻體面積進行有效夯實,夯實面需要保持光滑平整,封堵墻建設完成后,繼續噴射混凝土,并且向內部注漿,注漿采用小導管形式,漿體為水泥漿,以防止整個坡面出現坍塌情況,另一方面,設置大管棚,大管棚的設置面積為20mΦ108m×6mm大管棚,大管棚主要設置2排,其中一排的仰角度為15°,另外一排的大棚仰度為30°,管棚之間的相隔距離設置為36cm,且每排設置的管道安排36根管,在處理過程中,需要持續的向內部管道注漿,同時,在注漿時,要保證管壁的完整性,控制管道破裂的情況出現。3.3.2大管棚制作。在本工程大管棚制作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材料是一無縫鋼管進行制作,管棚的長度是2m、4m、6m,在安裝時,需要按照實際情況的不同,做好每個斷面接頭數量的控制,且在安裝階段中,需要使用梅花型布置的方法進行。對于鋼筋籠內側來說,需要使用鋼管進行支撐,鋼管的長度需要控制在4cm左右,另外,在分布時需要按照中心對稱的方式進行分布,制作鋼筋籠居中位置時,使用的材料需要以Φ12鋼筋制作,同時,在進行鋼筋中心部位制作時,需要做好鋼管與鋼管中心的質量控制,減少不一致的情況出現。3.3.3大管棚施工。當前,塌方地段地質條件較為惡劣,如果在塌方地段開挖管棚,可能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因此,在大管棚安裝之前,需要做好工字鋼拱架的安裝,在安裝時需要使用支護管進行拱架焊接,當焊接的條件滿足工程需要后,在進行鋼筋網焊接下到工藝,然后在進行錨桿的設置,最后進行混凝土噴射,保證管棚的質量能夠達到設計的要求。

4結論

(1)當前,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需要重視地質預報情況,對各項監測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掌握圍巖地質和開挖過程中圍巖、初期支付的穩定情況,在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進行挖掘工作的開展。(2)在施工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保障圍巖以及塌方體的穩定情況,用不開挖的跟管鉆進大管棚處治隧道塌方,可以有效增強施工質量,確保施工在安全的基礎上順利進行,減少人員傷亡的可能,保障安全施工進展。(3)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拱頂必須根據實際使用的具體要求和工程設計圖嚴格進行操作,回填密實,尤其是如果地質情況較差,拱頂沒有夯實密集,可能導致空面較大等一系列情況,導致二次塌方的出現,危害人員安全,給隧道施工帶來更嚴重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宗仁.大管棚施工技術在隧道塌方冒頂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3(18):135.

[2]伍勇.隧道大管棚施工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J].建筑,2014(12):61-63.

[3]郭夢起.新武家莊隧道大管棚施工技術應用與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6,43(12):70-71.

[4]鄢澤紅.軟巖富水條件下隧道高精度大管棚施工技術[J].中外建筑,2013(5):111-112.

[5]李偉.淺析某隧道施工大管棚施工技術[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5):119-121.

作者:常新忠 單位:山西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