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泰山文化現代意義
時間:2022-03-12 09:28:00
導語:論泰山文化現代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泰山馳名中外,不僅是風景壯美的旅游圣地,更是歷史悠久、文明璀璨的文化名山。泰山融匯五千年中國文化,形成“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郭沫若語),泰山與中國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關,堪稱是中華民族心理的結晶,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今日之泰山,以雄偉壯麗、莊嚴偉岸的豐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正如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舉不勝數,自古至今,仁者愛其山,智者愛其水,各有所愛。本文謹就泰山文化的現代意義嘗試進行淺顯的探討,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現代意義上的泰山文化內容主要包括六部分
現代意義上的泰山文化內容主要包括六部分:泰山神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當代西方文化。
泰山神文化是泰山及其周圍地區的地方民間宗教,帶有原始宗教的特點,是道教泰山化的歷史演變,現在以“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石敢當”為代表。在每年的春節,從除夕之夜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來自泰山腳下乃至華北、全國各地的香客登臨泰山,上香、許愿、還愿,特別是傳說中的“泰山老奶奶”的誕辰紀念日(農歷三月十五)前后,登臨山頂“碧霞元君祠”和山下“小泰山”的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形成壯觀的朝拜潮流。傳說中的“泰山老奶奶”有治病救人、主宰生育的神力,“泰山老奶奶”以她的仁愛之心、平等之心,關懷民生疾苦、濟世救人,成就了她萬能女神的地位。在現代社會,“泰山老奶奶”不僅僅是祈求多子多福、祈求平安安康的偶像,“登泰山保平安”的泰山宣傳廣告就赫然出現在了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段,也成為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圣母”偶像,有點類似西方圣母瑪利亞的地位,是母親的象征,是人們反思生命、回報母親的精神偶像。近年來朝拜“泰山老奶奶”的香火費一直延續攀升,上一柱普通的香三五元,貴點的三五十元,昂貴的到600元、800元,甚至有天價的2200元,高價的香火費不僅體現著現代人對“泰山老奶奶”崇拜程度,也是現代人精神迷失、尋求精神寄托的有力佐證。“泰山石敢當”是遠古人們對靈石崇拜的遺俗,石敢當與泰山聯系在一起,借助泰山神威并被人格化,成為一位善良、勇敢、力大無比的勇士,能夠驅妖拿邪、治病救人,因此家家戶戶或砌于屋墻,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頂,鬼祟見之不敢進,成為家庭的保護神,流傳至海內外。而泰山以其無與倫比的悠久歷史和雄偉高大的形象,也成為中國的鎮山,成為中國的保護神。
道教文化曾是泰山文化的主流文化,泰山地區遠古就有鬼神崇拜,巫覡卜筮,是孕育道教精神的基因……泰山作為道教“天人感應”學說的具體象征物,又反過來引證和強化了道教的理論。泰山與道教在文化精神上的密切溶合,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泰山的宗教布局基本以道教為主,從山下的岱廟、王母池,紅門附近的紅門宮、一天門、斗母宮,一直到山頂的碧霞元君祠,無不充斥著道教文化的蹤跡,可以說泰山宗教主線的布局是以道教為主的,泰山因此成為歷史上“道教勢力的主要基地”。在當今社會,道教作為宗教文化的影響已經不在占據社會意識的主流,但是道教文化中“清凈無為、淡泊名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還是隨處可見,現在每天堅持到泰山鍛煉、提水的“泰山山友”、“泰山水友”數以萬計,還有很多每日在花園、廣場晨練太極拳、氣功的健身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無不體現著道教文化的浸染,泰安也因為道教文化的淵源,配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易居住城市,是一座頤養天年、安度晚年的理想所在。
佛教是從北西漢末年從印度“拿來”(取經)的一個宗教,傳入中國后很快“中國化”。佛教在泰山的歷史也是很悠久,泰山佛教屬于禪宗。據袁愛國先生的研究記載,泰山佛教的開山祖僧朗本是西域龜茲國高僧佛圖澄的入室弟子,僧朗的弟子慧瑞后來赴西域取經,從四川入印度、直抵南天竺,回國后在長安幫助譯經大師鳩摩羅仕譯經(這段研究記載也是有關《西游記》中花果山所在地就是泰山的一個佐證)。泰山佛教寺廟主要分布在泰山主線以外的地域,比如普照寺、竹林寺、靈巖寺等都分布在泰山的山麓或山腳,從地域分布就可以看出佛教在泰山的從屬地位。佛教雖然在泰山宗教中沒有占據主流地位,但靈巖寺曾是中國北方佛教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今天,普照寺、靈巖寺等泰山寺廟中依然香火不絕,不時有全國各地的云游僧人來泰山傳經布道,普度眾生。
泰山距離儒教(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只有幾十公里,泰山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起源地。孔子在泰山的活動,對泰山儒學的發展和興起起了很大作用,現在泰山上還有許多孔子的遺跡和傳說。有人把孔子和泰山聯系起來,稱“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泰山對孔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泰山巖巖,魯幫所瞻”到“登泰山而小天下”,再到臨終作《臨終歌》:“泰山其頹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可以看出,在孔子心目中,泰山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泰山歷史上著名儒家思想傳播場所是宋代建的泰山書院(今五賢祠遺址),當時興盛一時,四方學子聞風而趨,文教聿興,學者眾多。泰山書院在宋代成為儒家泰山學派的主要活動場所,歐陽修高度評價泰山學派導致“魯人皆好學”,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一書中,稱泰山學派“率先以仁文禮樂為學”。在泰山極頂的玉皇頂西側建有孔子廟,供奉著孔子及其門生,是儒家思想成為儒教信仰的重要證明。儒家思想已經融化在中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之中,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就象星星圍繞著北斗旋轉一樣,遵循著儒家學說為人處世。孔子,就是人民心目中的泰山北斗。
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開始,泰山就是近代中國革命的主要活動地之一,早期中共山東領導人很多都在泰山周圍地區開展過地下活動和斗爭,馬克思主義得以在泰山周圍傳播。泰山也成為近代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前赴后繼追求民族解放的象征。同志在他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社會主義文化給泰山帶來新的生機,文化為人民服務,為工農服務,把泰山文化的解釋權從帝王將相、才子書生手中回到人民手里,泰山真正成為勞苦大眾的山,泰山也從“帝王山”演變成“平民山”。胡耀幫同志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里程比喻為十八盤精神。“我們還要走一段相當長的艱難的路程。好比登泰山,已經到了“中天門”,前面還有一段要費很大氣力的路——三個“十八盤”。要爬過這一段路,才能到達“南天門”。由“南天門”再往前,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向著最高峰“玉皇頂”挺進了,到了那里就好比我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只要上了“南天門”,就能夠領略杜甫的著名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了:曾經有如“眾山”的許多艱難困苦,就顯得渺小了;通往“絕頂”道路上的困難,就比較容易對付了。毫無疑問,在偉大征途上,我們一定能夠征服“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到達“玉皇頂”,然后再向新的高峰前進。”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有人把從岱宗坊到南天門綿延8公里的登山里程,體現出的泰山精神比喻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精神之集中體現,成為鼓舞人們奮發圖強、敢超一流的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至今,西方的一些思想價值觀念也開始影響國人,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在泰山也產生了很多影響。來自西方的消費、生活觀念促進了泰山近年來旅游熱的不斷升溫,泰山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景點,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的瑰寶。每年來泰山旅游觀光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旅游經濟成為泰山的主要經濟效益來源。旅游文化的升溫,一方面進一步促使泰山從“帝王山”、“權貴山”向“平民山”轉化,另一方面,一些單純以部門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思想也對泰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比如針對建設索道對泰山景觀、文化影響的爭論就體現出開發與保護文化遺產、經濟利益與環保利益、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
以上為代表的六種文化意識形態在泰山目前客觀存在的,泰山文化以其多樣性和多元化在國內眾多風景文化名山中獨樹一幟,傲立群雄。
二、現代意義上的泰山文化展現出三大特性:
包容開放性、融合和諧性、開拓創新性
1、包容開放性
與國內其他風景、文化名山比較,泰山文化的獨特之處就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同樣作為文化名山,泰山不僅有自己的地方宗教信仰——泰山神文化,而且還是以佛道儒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共存之地,這是與其他單一文化名山比較最大的不同之處。泰山是國內風景文化名山中,少有的多元文化的代表之一。
泰山是包容的,泰山從在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以后歷經奴隸制時期、春秋戰國、秦漢兩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到中國的近代和現代,一直是文化的發祥地和集散地。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文化成果都可以在泰山找到存在的蹤跡,無論是本地的泰山神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釋道文化,還是近代中國革命的西方資產革命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乃至當代的西方文化思想都在泰山傳播生息繁衍。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懷,容納著古往今來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泰山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一個集成。
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是由不同階層的需要為前提的,帝王將相根據自己的統治需要和個人癖好可以獨尊儒家,罷黜百家,或者可以興佛抑道,而普通民眾也可以在泰山找到自己精神寄托的偶像所在,可以在泰山老奶奶面前上香許愿,祈禱平安。泰山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滿足了不同階層民眾的不同精神需求。
泰山文化的包容開放性,與每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大致說來漢唐奉行文化多元化,泰山文化就體現出更多的包容開放性,明清以后奉行閉門鎖國政策,泰山文化基本上也是封閉狀態。我們現在處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古今中外的思想大匯合,泰山文化的包容開放性更得以體現。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懷,不墨守成規,不唯我獨尊,而是吸納人類一切的文明成果于一身,只有泰山,才有這樣的胸懷和胸襟,敢于接納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在泰山這個懷抱里找到自己生息繁衍的樂土,回報泰山這片大地。
民國時期邱山寧先生刻于泰山烈士祠內臥虎石上《泰山頌》,這樣高度概括了泰山的包容性:
泰山何其雄,萬象都包容;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
泰山何尊嚴,萬有都包含;
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觀。
2、融合和諧性
泰山紅門有兩座隔街相望的寺觀,道東是彌勒院,是佛教所在,道西是紅門宮,是道教所在,中國的兩大傳統宗教在泰山上相隔不過5米的地方隔街做了好鄰居、好伙伴。特別令人稱奇的是,飛云閣橫跨東西,把彌勒院和紅門宮從空中連成一體,在別處打打殺殺、勢不兩立的佛道兩教,在泰山卻成了一家人。泰山普照寺門口有這樣一副門聯:“長松篩月不辨今古,黑豆未芽何分佛儒”,在寺中篩月亭中則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引泉種竹開三廷,援釋歸儒近五賢”。這兩副對聯清晰表明普照寺作為佛教寺廟又是儒家重要的活動場所。據記載,在清代,和尚、道士、儒生一起在普照寺居住、生活、學習,儒釋道三教合一在這里得到最明顯的體現。在今天的普照寺佛堂的東南側墻,赫然掛著“仁者愛人”的署名“泰山管委會”的宣傳牌,而佛堂內正香煙繚繞,來自天津的本愿法師正帶領一班佛門弟子頌經念佛。在斗母宮,也體現了道、佛一家的風格氛圍,斗母宮后殿為碧霞元君殿,供奉著泰山奶奶、眼光奶奶和送子奶奶,是道教神像,而前殿靈隱無爽殿則供奉著觀世音菩薩,是佛教的神像,道、佛兩家在這里共居一院,成為奇觀。
長期同處泰山的儒、釋、道,在泰山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斗爭和融合的復雜過程。一方面,他們之間是一種互相斗爭的過程,一方面又是互相學習融合的過程。斗爭是主流,在斗爭中促進了彼此的互相學習與融合。到宋元時期,“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三教合流思想成為主流。在斗爭和融合的過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間吸取對方的精華,排除糟粕,經過消化改造,創造新的思想體系,共同構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方面,他們互相制約,使每一方不致走向極端;另一方面,他們又互相滲透、共存共榮。儒釋道的共同存在,構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重倫理、愛道德、克勤克儉、堅韌耐勞、自強不息、氣節至上、情不越禮、理以節情。在儒釋道斗爭又融合的過程中,體現著和諧的美。
如果說泰山在歷史上是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個典范的話,那么在現在的改革開放社會,泰山也是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和當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有力象征和典范。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改革開放要借鑒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為中國發展和富強服務。改革開放事業,是一次東西方文明融合交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摩擦有斗爭,在摩擦與斗爭中又互相融合,共同塑造中國的新文化。近年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戰略,正是從戰略角度號召去消除在發展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摩擦和斗爭,以期達到文化、經濟、價值等觀念上的大融合、大和諧。
3、開拓創新性
在岱廟天貺殿內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中,有一個創新的繪畫處理手法。在畫法上,即繼承了宋代傳統筆法(下部人物前后無大小之分,建筑物采用均角透視等),又加以清初傳入的西畫技法(頂部山石、林木、建筑物運用近大遠小的西洋畫法)。從而使壁畫顯現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
泰山幾乎薈萃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所有精華,又是當代中西方文化的匯合交融的一個典范象征,不同文化的互相斗爭融合過程之后,必然創新誕生出新的思想文化體系,包容—融合—創新,這是一個事物發展的基本軌跡和規律。借鑒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開拓進取,大膽創新,是泰山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每一次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之后,都會產生一段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盛世時期。現在的改革開放事業,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經濟、文化,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場東西方文化大融合時期,大融合必然帶來大發展,開拓創新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展的主流。只有創新的,才是自己的,只有創新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大地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自主創新”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響亮的號角。
三、宏揚“擇細成高”精神夯實創業基石
提到泰山,很多人都會想到這句名言:“泰山不擇細土,故能成其高”,這句話最早處于秦李斯《諫逐客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就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這句話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泰山地處華北大平原的東部、山東省中部,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風景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它的主峰是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它東望大海,西鄰黃河,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北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于中國東方。泰山之所以如此雄偉壯觀,是由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形成的。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它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它的雄偉。泰山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受掀斜式斷塊抬升控制,斷裂活動使其拔地而起,聳立在華北平原之中,故彰現得特別高大雄偉。據最新的報道,泰山巖石歷史已經有28億年,是世界最古老的巖石之一,對研究中國東部元古代地質構造、巖漿活動及板塊構造,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而泰山的山體卻又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直到今天,它仍以每年0.05毫米的速度成長著。
泰山的美在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泰山的自然景觀之美,美在山體的高大及形象的雄偉。它主峰突兀,山勢陡峻,山巒疊起,與周圍的河海、平原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山脈綿延200多公里,基礎寬厚,形體集中,使人產生一種安穩感和厚重感,在心理上就形成了“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自然感受。
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泰山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一是包容性,不同文化都可以在泰山繁衍生息;一是泰山獨有的凝聚力,凝聚力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那就是“不擇細土”,不以物小而不容,不以物異而不容。同樣我們也應該看到,泰山“能成其大”,緣自“不擇細土”,不擇的是“細土”,而不是“細沙”,假若泰山是一大堆的細沙組合起來的,恐怕泰山就沒有今天的高大挺拔,而是沙丘一堆了。
在泰山立足、傳播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很多,有的繁衍生息下來,有的曇花一現不知所蹤。有生命力的文化才可以持續發展,受到廣大人民擁護信賴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結合現代科技經濟發展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擇細成高”是一種拿來主義的學習精神。我們搞改革開放,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經濟、文化,都需要用拿來主義的“擇細成高”精神來衡量一切,不能把西方糟粕的落后的東西再拿到中國來,成為西方落后科技和落后制度的延續市場。同樣,我們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也需要有拿來主義的“擇細成高”精神,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相應的科技、經濟基礎之上的,現代科技和經濟與小農經濟時代的科技經濟基礎已經大不相同,如果照搬、照套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在現實社會也是走不通的;另外,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如果連社會主義的宗旨和優越性部分都給拋棄了,我們的改革將失去方向和意義。
“擇細成高”是一種做細做實的的精細文化。臺灣的農業叫做“精細農業”,他們種植有機玉米的生產工序有100多道,種玉米種到這種精細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反思的。從文化層面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較,一個不足和薄弱點就是精細度不夠。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不拘小節,講宏觀,很少講微觀;講模糊,很少講清晰;講虛證,很少講實證。可以說,傳統文化中對精細度要求的不高,是中國近代衰落的一個文化原因,而近代的科技、經濟幾乎都是從西方發展并迅速細化規范起來的。現在我們搞改革開放,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經濟管理,從文化層面上來說,我們需要學習西方文化中重視精細度的一面,宏楊“擇細成高”的精細文化精神,把任何事情都做細做實,在做細做實的過程中體現凝聚力。做人講細節可以體現人的素質和修養,企業講細節會決定一個企業的成敗,政府講百姓利益無小事才能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我們需要提倡并宏揚泰山這種“擇細成高”的精神,以“擇細成高”的精神夯實創業的基石,以甘做泰山上的一粒細土,甘做長城下的一塊磚石的精神,認真做好每件小事,進而成就宏偉的人生和事業大廈。
四、現代泰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當代靈魂
我們處在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是一個價值觀念沖擊動蕩的時代,是一個只爭朝夕社會巨變的時代。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緊跟時展的步伐,需要我們有一個清晰明了的文化坐標。泰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及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泰山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集中體現。泰山文化的包容開放、融合和諧、擇細成高、開拓創新,正體現了這個變革時代的發展主旋律,是這個時展的文化象征。泰山文化的現代意義給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文化精神食糧,指引了我們人生和事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軌道。現代泰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當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從文化角度講,泰山是當之無愧的國山,泰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當代靈魂。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幾代人肩負的神圣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借鑒學習人類一切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需要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出發點,需要宏揚包容開放、融合和諧、擇細成高、開拓創新的現代泰山精神,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興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承蒙知名泰山文化研究專家李繼生先生斧正,謹表謝意!
主要參考資料:
路宗元《文化泰山》
李繼生《泰山導游詞》
周郢《四壁丹青傳勝跡——岱廟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泰山歷史分期簡說》
- 上一篇:網絡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
- 下一篇:P2PIP電話模型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