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變革論文

時間:2022-09-18 09:34:00

導語:高校德育變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變革論文

[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高校德育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煥發生機。在黨的領導下,高校德育作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30年來,高校德育在觀念、內容、形式、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對提高高等教育質t、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德育的變革,對于我們不斷推進德育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德育;德育變革;德育觀念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號角。以此為契機,高校德育也迅速實現了思想認識領域的撥亂反正,并由此展開了全方位的建設。社會的發展變革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推動了高校德育的變革。30年來,高校德育在觀念、內容、形式、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前高校德育狀況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對學校“統、包、管,。高校德育也處于高度集中統一的封閉狀態,對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唯命是從”,缺乏多樣性、靈活性。但綜觀建國初期以及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些德育內容與措施,總的來說是好的,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以及計劃經濟相適應的。當然也受到“左”的思想干擾和影響,尤其是“”時期,德育遭到了嚴重破壞。

建國初期(1949年--1956年)。這一時期黨和政府有組織地進行研究探索,高校德育功能得到較好發揮,德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總結、繼承和發揚老解放區學校教育優良傳統的墓礎上,確立了建國初期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務;取消了“國民黨黨義”和“軍事訓練”等反動課程;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社會政治運動,在實踐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三好”的要求開展大學德育工作;開展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1966年)。這一時期高校德育在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當時強調“向科學進軍”,加強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加強勞動觀點和群眾觀點教育,加強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開展學雷鋒活動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充分肯定。同時,由于國際上出現了一股反共反華逆流,加上黨在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錯誤,過度地強調“階級斗爭”,要青年學生提高“階級斗爭”覺悟,導致大學德育出現了許多失誤和挫折,大學德育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黨和政府在總結、研究教育規律,反思教育失誤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學德育的正確原則、途徑和方法。但由于當時的學校德育受到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影響,其發展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期間(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中,高校德育受到災難性破壞,無論從指導思想上還是在工作方針和方法上,都存在嚴重的“左”傾錯誤。“”一伙在高等學校推行極“左”路線,全面否定建國以來高校德育的優良傳統,取消系統的政治理論課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學生的單純和熱情,鼓吹“停課鬧革命”、“踢開黨委鬧革命”,用大批判開路,煽動紅衛兵起來沖擊黨政軍機關,打擊革命干部和群眾。這使得高校黨的組織被沖垮,思想政治工作機構和隊伍徹底癱瘓,高校德育受到嚴重破壞,其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二、改革開放30年來離校德育觀念的轉變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和深人,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并軌,社會價值體系由一元化價值向多元化價值轉化。面對社會轉型期出現的意識形態的嫂變和價值多元化的趨勢,高校德育改革首先是德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改革開放30年來,高校德育觀念迎接著時代的挑戰,經歷著以下五個轉變:

第一,從封閉觀念向開放觀念轉變。在過去的“閉關自守”時期,高校德育工作是在封閉狀態下進行的,西方文化、西方思潮被拒之門外。封閉的教育顯然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大學生與外界的接觸更加廣泛和頻繁,高校德育再也不可能封閉在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內。因此,德育工作根據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樹立起“開放式”德育觀念,加強對學生進行世界經濟、世界貿易、比較教育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并把學生引向改革開放的社會建設大潮中,讓他們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堅定信念、明確責任,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從只強調德育的政治功能向同時強化德育的育人功能轉變。政治功能是德育的首要功能,偏離政治功能,德育將成為一句空話。但是,過分突出德育的政治性,是不符合現實的,也是有害的。“”中,過分強調政治,大搞“突出政治”,只強調提高學生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覺悟,造成的惡果是有血的教訓的。改革開放以后,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上,體現在育人上。要通過大力強化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風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素質的提高。

第三,從“對象塑造式”觀念向“主體參與式”觀念轉變。傳統教育采取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室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即對象塑造式),對受教育者“灌輸”現成的道理,受教育者總是處于被動的、服從的地位和消極的狀態下被“塑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這種“塑造式”的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呼喚著“主體參與式”的現代德育。“主體參與式”德育是強調“以人為本”的德育,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學生在“主體參與式”德育模式中,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親身的、直接的、民主的參與活動以及自我教育,不僅很好地認識與學習了社會生活,而且為以后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準備了良好的態度、意識、經驗、品性、方法與能力。

第四,從偏重顯性的德育教學向顯性與隱性課程并重轉變。傳統的學校德育實踐和以往的德育改革,過于強調有計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對忽視學校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等隱性課程因素的設計和運用。隱性課程相對于顯性德育課程而言,它包括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校風教風等學校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因素,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強調顯性與隱性課程并重,使有意識的課堂教育與無意識的氛圍熏陶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德性培養從顯性的德育課程的知識學習,擴充到學校的整體生活,促使學生形成更為完整的知、情、行彼此關聯的總體經驗。確立顯性的德育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的觀念,對于高校德育具有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意義。

第五,從他律況念向自律觀念轉變。他律與自律,既是個體道德成長過程中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反映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人的道德、思想的不同要求和影響。“他律”是指道德選擇與道德行為是由主體自身之外的、未經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慮的各種規則和原因支配的。“自律”是指道德選擇與道德行為是依據主體理性思考后所選擇的道德原則自愿作出的。使教育對象成為道德自律的人應該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成功的標志。而長期以來,我國在德育方面實行的是“聽話”教育,要求學生循規蹈矩,即使毫無獨立思考、判斷與行動的能力,只要是“聽話的”,就是“好學生”。改革開放對人們的競爭能力、創造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約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能力決不是“聽話”教育能夠培養出來的。因此,許多高校強調培養學生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自律素質),把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列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務。三、改革開放30年來離校德育變革的突破

改革開放30年來,高校德育在黨的領導下,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和社會背景,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反復、艱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少令人刮目的成就及突破。

第一,高校德育地位農目標的確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冶,高校德育排除和肅清“左”的影響,抵制右的干擾,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德育工作在恢復過程中得到發展,既拋棄了“左”的“突出政治論”,又排除了右的取消論、無所作為論,確立了德育相對獨立、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逐步確立了高校德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地位,強調德育的主導作用、方向作用,并同時確立了德育目標,即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學科體系的完善。30年來,高校為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在德育學科建設方面作了不懈努力。1983年,全國部分高校開始試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學士學位生;1988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之后也開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已追及全國幾十所高校,形成了從本科、雙學位到碩士、博士等結構層次合理的學科人才培養格局。與此同時,在學科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已被作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思想性、政策性、綜合性強的科學正式列人社會科學的研究范疇。

第三,德育形式的多樣化。以前在封閉狀態下,德育形式單一化、簡單化,改革開放以后,學生接觸社會面廣,受到社會思潮以及各種文化的沖擊大,所以德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新的德育形式應運而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發揮著愈來愈明顯的作用。高校德育形式從橫縱方面、宏觀微觀領域不斷拓展,建構起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實施的綜合育人體系。在德育形式的多樣化中,具體地說,包括以下要點:

(l)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1990年代備受重視。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1995年原國家教委發出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都提出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和途徑。許多高校通過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以及開展形式活潑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校園文化發揮著獨特的德育作用。

(2)社會實踐的開展

《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指出:“青年學生只有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更多地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際,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才能樹立起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而獻身的信念,逐步鍛煉成為有用的人才。”針對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歷而影響他們素質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長的實際情況,許多高校重視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活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參觀歷史博物館等,使之成為生動活潑地進行德育的又一重要途徑和形式。

(3)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

“”時期,心理學曾被作為“偽科學”受到批判,把學生中出現的心理方面的問題“上綱上線”為政治問題、思想問題、作風問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撥亂反正和清理“左”的思想,隨著心理學科自身的發展以及心理學科理論在教育領域的不斷運用,心理咨詢作為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在1980年代開始興起。1990年代以后出臺的教育文件中不斷地強調對高校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全國各高校廣泛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把心理咨詢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來開展。

(4)高校網絡德育的啟動

2000年,同志作出了“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的指示,成為高校開展網絡德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大多數高校建立起德育工作網站,設計思想道德建設專題主頁,整合校內網絡信息資源,把網絡德育納入高校網絡建設體系中。同時,許多高校紛紛推出高校網絡論壇(BBS)以加強網絡德育,如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BBS)、北京大學“未名”(BBS)等。

(5)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加強

1995年原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的《關干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說:“提高文化素質是德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拓寬了德育的內涵,有利于加強德育。”顯然,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與高校德育,無論是在目標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一致的。許多高校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使學生具備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文化藝術的有關基礎知識和基本修養,德育的目標也在文化素質教育中得到體現和實施。

四、改革開放30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

改革和德育隊伍建設的孟要進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而德育隊伍的建設又直接關系到高校德育的質量及效果。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共中央、各級教育部門以及高校的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德育隊伍建設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1.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重要進展

“”結束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基本沿用“”前的模式,課程也基本沿用“老三門”(即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只是在內容上作了一些修訂。這些課程雖然對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社會變化很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老三門”已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有較豐富的知識、較強的思維能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來自國內外、社會各方面的文化價值觀念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必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根據黨的十二大關于加強共產主義教育的精神,1982年10月教育部發出《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通知》,我國高等院校逐步開設了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從而改變了高等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長期“零敲散打”、“有實無名”的局面。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的通知》。據此,原國家教委于1987年10月《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規定在已有課程基礎上增設形勢與政策、法律基礎兩門必修課,另外各校還可有選擇地開設大學生思想修養、人生哲理、職業道德等課程。

1998年4月,中央批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設置新方案,即“98方案”,設置“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規定要把學習鄧小平理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中心內容,使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精神,中宜部、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這些文件對每一門必修課的學分和基本內容作了原則規定,也對教材編寫、教學研究、教師培訓和學科建設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標志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2.德育隊伍建設的鞏固和加強

過去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上政治理論課和參加政治運動來進行,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工干部和輔導員多數為退伍軍人和留校本科生,他們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缺乏正規的專業訓練以及系統的德育方面的理論修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高校加強和鞏固了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為主的德育隊伍建設,在穩定隊伍、擴充力最、優化結構和提高隊伍人員素質等方面作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1987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作出了明確規定,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人員,是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應列入教師編制,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決定》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應有地位,受到了高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熱烈擁護,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從1989年開始,原國家教委陸續選派200余名優秀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以訪問學者身份到國外進修或作短期考察,增進對國外情況的了解,吸收和接見國外的有益經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素質不斷優化,工作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自身的建設。德育工作者在德育研究和實踐中迅速成長,工作實效不斷提高。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德育隊伍建設和發展的趨勢是:“從小德育隊伍向大德育隊伍轉變”,“從‘管理型’向管理者和學者相結合的‘復合型’轉變”,“從‘單肩挑’向‘雙肩挑’轉變。”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要求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必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也必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回顧和總結高校德育在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革,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德育在高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