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綜述

時間:2022-03-24 02:56:00

導語: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綜述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青少年

論文摘要:把網絡道德教育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系統之中是社會發展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務。本文從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的現狀、網絡時代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變化、當前青少年網絡德育工作的對策和新模式等方面開展了一些探索。

互聯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普及,使人類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得到了極大改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也應看到,計算機犯罪等問題也衍生開來,對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青少年網絡犯罪行為時有發生。這些迫切需要我們盡快采取措施加強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的現狀

由于網上世界的虛擬性,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現象時有發生,比較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網絡犯罪的滋生。在網絡世界中,傳統道德的約束力、法律的權威性均被弱化,網絡侵權行為在大量重演。在現實生活中遵紀守法的大學生一旦成為網民就有可能目無法紀,傳統道德中的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對大學生的約束,在網上世界中形同虛設。

二是黃色信息的傳播。信息內容一般來說帶有地域性,而因特網的信息傳播是全球性的,色情信息在有些國家是合法的,這就使得一些黃色信息隨著因特網在世界范圍內無障礙地傳播開來。據有關專家調查,網絡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侮天約有2萬張色情照片進人互聯網。

三是西方文化的侵略。因特網信息的開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在網上交匯,特別是西方國家借助于網上優勢,傾銷西方文化,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權觀念。這就加劇了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間道德、文化的沖突。一些國家還通過因特網惡意的反動信息,攻擊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

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反映在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上,又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產權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下載、復制文件輕而易舉。一些開發商任意復制他人的源碼,作為自己的產品進行銷售。這種侵犯知識產權的惡劣行徑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極易錯誤地引導法律意識淡泊的青少年走上任意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道路。二是信息網絡安全問題。未經授權闖入網絡的黑客,從開始的惡作劇到有意識的犯罪,為青少年樹立了錯誤的偶像,使一些青少年錯誤地把能夠闖人加密的網絡當作自己計算機技術高低的試金石,甚至把侵犯網絡安全作為自己計算機技術的練習方式。三是個人隱私問題。在網絡信息時代,個人隱私權受到信息技術系統采集、檢索、處理和重組等信息能力大大增強的挑戰,“艷照門”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艷照門”這類反例所引發的意料之外的轟動效應,對于好奇心強烈、盼望走捷徑迅速出名的青少年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四是信息產品開發商對社會的責任感問題。有的開發商把渲染暴力和色情等垃圾信息編入程序,造成這類信息的泛濫,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誤導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

針對目前青少年的網絡道德問題,學校、社會、家庭,甚至政府都給予了極大關注,并積極采取了相應措施。分析目前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難發現,還存在著這樣幾個誤區:一是認為信息和網絡是罪魁禍首。二是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只為應景而為。三是認為網絡道德教育是單向教育。

二、網絡時代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變化

網絡技術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不少新的變化:

1.道德教育內容的選擇性增強。選擇是人類特有的功能和生活方式。在現實世界中,道德選擇是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意識而作的自我選擇,是人們實現自己道德理想的根本途徑。信息時代的道德選擇與傳統道德選擇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更具有主體性,這是由網絡時代信息的高容量、高速度、開放性和互通性等特點決定的。青少年正處在探索人生價值、如何實現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階段,在傳統道德教育模式下,我們習慣于希望青少年具有或者應該具有什么樣的道德品質,但在網絡時代,青少年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瀏覽他們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尋找符合他們所需的榜樣和偶像來表達自己對道德的理解。

2.道德表現的內隱性增大。人具有自控性,可以有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思想,因此,人的道德意識活動并不一定表現于外。網絡時代的到來,使青少年的言行舉止、閱讀探討、人際交往等道德表現的外顯形式更多地隱藏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使青少年的道德認知、道德觀念等基本情況不易為人掌握。

3.道德行為的管理難度加大。網絡的廣泛應用,方便了交流,但同時也使惡意的不良信息更易流傳。如果青少年通過網絡技術,在網上實施諸如傳播病毒、惡意破壞網絡、竊用他人的信息以及訪問不良網站等違法行為或者其他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將很難對其進行管理和控制。同時,網絡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對青少年的一些不道德行為缺少控制的依據,也增大了管理難度。

4.道德個性的發展趨向日益虛擬。網絡的普及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青少年有了更大的主動性,能在課堂以外接受到更多的的知識和教育。但同時也會對青少年的個性健康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一方面,信息海洋的無邊無際襯托出個人的渺小,使個人會產生無助、無奈,甚至產生焦慮和自卑的心理趨向;另一方面,青少年因很容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獲得在現實中難以得到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而沉迷于網絡,難以自拔,影響其正常的現實社會交往和社會化進程,進而只愿意在網絡上虛擬完美的人生,消極對待充滿缺陷的現實世界。

5.道德教育的網絡資源不足。世界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且不均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網絡上傳播的信息量存在巨大差距。當前網絡的主導國家是美國,基礎語言也是英語,網絡上運行的信息所隱含的往往是西方的意識形態和道德觀念。相比之下,中文信息量目前還不到1%,中國傳統和現代的道德教育資源在網絡上所占比例極其有限。

三、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從心理學上講,個體對道德教育內容的接受與排斥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如果只是簡單的重復,就會使人感到厭煩,繼而產生不良的應激心理,教育效果肯定不理想。網絡時代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新變化,更為道德教育增添了難度。針對這種情況,行之有效的網絡道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是要積極推進德育創新。德育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束縛人、約束人,而是以青少年的發展為根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德育應該致力于創造力、意志力、親和力、判斷力和獨立人格的培養。在以創新為標志的網絡時代,網絡德育要在開發學生創造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應大有可為。網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構筑精神支柱,發掘創造潛能。青少年是德育主體,不是灌輸客體。網絡德育不僅是社會的道德要求,而且是青少年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需要。

二是要尊重青少年的思維獨立性。當代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識上趨于早熟,具有極強的自尊心、獨立感、自信心和好勝心,不愿意別人小看或輕視他們,不容易接受教師和德育工作者的指令。但他們會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個性化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如果不能理解青少年這種“個性化的選擇、加工和處理”,而是一廂情愿地強迫、急功近利的灌輸,只會造成德育對象的逆反心理

三是要追求德育的自然化和情景化。教育家盧梭說過,千萬不要千巴巴地同年輕人講什么理論,如果你想使他們懂得你所講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他的心,才能為他們所了解。也就是說,網絡德育要潛移默化于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中,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昭示教育的內涵,減少刻意的、人為的痕跡,這種創設情景和氛圍以促使個體產生內在的需要和心靈的共鳴,從而達到主動實現德育的目的。

四是要努力實現網絡道德教育的互動化和民主化。德育工作者應放下“為師”的架子,在網絡德育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和研究。網絡在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現代化信息平臺的同時,也為教師和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平等和民主地進行德育工作的良好手段。網絡上的論壇與聊天室的匿名性,淡化了受教育的色彩,化解了抵觸情緒,使德育工作者更易為人接受。因此,只要德育工作的內容正確、形式生動、易于理解,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是要注重網絡德育的現實性和針對性。網絡德育工作要體現時代特色,摸清青少年的思想癥結,對癥下藥。單純說教的德育工作已不能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要求。當代青少年關注的不僅是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更多的是希望德育工作者能夠幫助他們解答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使他們能夠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德育工作者只有深人到青少年的生活中去言傳身教,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威力所在,才能由被動適應要求變為主動接受教育,從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網絡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網絡道德教育是一項新課題,它涉及的面較廣,需要社會、家庭、高校、大眾傳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構造新的教育模式。

整合社會、家庭、學校的各方教育力量,為青少年營造健康的綠色網絡空間。只有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大力普友網絡知識,強化網絡應用能力,多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活動,倡導青少年遵守網絡規范,發揚網絡道德,才能營造文明、安全的網絡環境。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本著“主動出擊、積極應對、把握導向”原則,以日常教育為基礎,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加強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疏導,學會在網絡世界中趨利避害,爭作網絡文明的先鋒。

加快網絡信息控制技術研究,凈化網絡信息是網絡道德建設的技術保證。凈化網絡信息,必須對網絡信息進行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從技術上解決網絡管理難題。網絡信息的控制通過對信息的過濾、選擇來凈化信息,從技術上保證青少年免受網絡上非法內容的侵害,為網絡道德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證。

建立網絡行為監督機制,保證網絡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定的切實執行。把道德監督和法律約束機制引人電子空間,健全有關電子信息網絡的法律規定,對違規者進行必要的處罰;有關機構有權、有責任且能夠對網絡責任主體的網上行為進行檢查;建立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可追尋的一一對應關系,最終形成網絡行為監督的客觀條件。

網絡道德教育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建設也需要一個過程。如何使當代青少年成為網絡世界中的合格網民,已成為德育工作的新課題。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鼠標下的道德”亦將是一個跨學科的課題,需要各方面專家從技術、心理、倫理、教育、法律等諸多方面來加以探討。當今德育工作者要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指導方針,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出適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網絡道德規范,教育青少年自尊、自律、自愛,上文明網,文明上網,為凈化網絡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