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特殊學生不良心理疏導
時間:2022-06-29 08:43:00
導語:芻議特殊學生不良心理疏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特殊學生群體不良心理的教育和管理。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疏導方式,力爭客觀全面展現學生教育的新研究路徑和方法,為高職教育帶來新的思考,也為各院校在特殊學生教育領域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生特殊學生群體心理疏導
高職生的心理發展是一種職業教育的產物,又是接受職業教育的條件。而職業教育作為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條件,制約著高職生心理發展的趨向和速度。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培養的大批高職學生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各類生產線上的高知識水平勞動主力,如果心理發展不正常,肯定導致嚴重的后果。如何有針對性有區別地進行教育疏導,實現高職院校特殊學生的心理教育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一個重點熱點問題。
1特殊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青少年期是個體從不幼稚走向幼稚的過渡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個體,生理幼稚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其心理發展的特點特別是智力發展、情感和意志表現、個性及言語表示上,都有其獨特的發展特征。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指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心理發展的各個年齡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一般的典型的實質的心理特征。既不同于前一個發展階段,又不同于后一個發展階段。特殊學生群體中很多人會發生各種心理問題,呈現不同的心理特征:思想偏激、性格過分內向、狹隘失望、脆弱自卑、困惑茫然、逆反、嫉妒、閉鎖等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困擾并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生長,成為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一大障礙。
1.1特殊家庭及環境形成偏激、逆反的心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社會家庭意識與激進家庭觀念發生了極大的碰撞,離婚率升高,出國人員劇增,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種社會家庭狀況的改變的直接結果之一,帶來了相當數量的校園特殊學生。或者是單親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家庭和睦、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心靈上存在某些缺陷。這些學生的家長時常在孩子面前爭吵,表露了家長自身的缺點或不良習氣,使得學生不能得到正確的家庭教育,而且不愿接受家長的教育。其現實表示多集中為經常違犯紀律,頂撞老師,對學習、工作抱有抵觸情緒。這些同學并不是有心理問題,而是因為他行為習慣上有強烈的逆反心理特點。往往通過多種途徑表達自己的滿意情緒,言行偏激,凡事無所謂,往往效果較差,進入職業院校的機率極高。
1.2特殊經歷形成的自卑、孤僻的心理
青少年中有部分學生在生長的過程中曾受到教師不公正待遇、或沉溺于網絡游戲荒廢學業、或家境貧寒被人瞧不起、或情感受到嚴重挫折留下心理創傷,容易發生失望的心理,進而懷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能力,發生自卑感,社會性情感表示冷漠。就其實質而言,高職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嚴重挫折之后,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害的一種習慣性的退縮反應。不少情感冷漠的高職生對他人懷有介意或敵意,對人對事的態度冷淡,漠不關心,有時近乎“冷酷無情”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給人一種“看破紅塵”感覺。有人說高職生情感世界中的凍土層”很厚,因為在中學階段老師關愛的陽光”照耀到時間不只短而且熱量少。國外心理研究者指出:現代社會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處于“三無”狀態,即無動于衷,謂之無情;缺乏活力,謂之無力;漠不關心,謂之無心。這在高職生中表示更為突出。由于自卑心理作怪,可能從此心灰意懶,一蹶不振。一些過去曾遭受打擊留下心理創傷的學生,一旦在現實生活或學習中觸及到這個"傷疤"也會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應,尤其是強烈的自卑感。這往往使他自主性受到傷害,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不與人接觸,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鍛煉,結果就越孤僻。較容易發生兩個極端:一是學習刻苦,不關心集體,以為只要自身努力就會改變家庭的現狀,往往不能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育,容易發生“疑心”一是消極對待學習和生活,經常遲到曠課,自暴自棄。由于中學階段學業成果的不理想,不少高職生的人格尊嚴被異化。社會上不論什么人都是低眼看高職生,成了世人眼中“不上進”頑劣,老師眼中“不可教”孺子,家長眼中“沒希望”一代,親友眼中“不學好”典型,現實社會中“多余人”代表。可以說,與高校生相比,高職生的人格尊嚴問題比較突健康生長,成為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一大障礙。
1.3特殊體質形成的怪異行為心理
這個群體中還有極少數生理殘缺的學生、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的學生生理完整的學生,容易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已經殘廢了對社會無用了不思進取,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最害怕周圍的人提起自己的缺陷,性格孤僻,容易走極端。患有心理疾患的學生,因為以前受過一些撫慰導致行為異常,往往有一些奇怪的語言和行為,讓人覺得像是精神有問題,甚至成為同學們開心果,視為取笑的對象,自我維護意識格外強烈,像一只刺猬,不容許任何人接近,對周遭充溢敵視,心理不平衡等。有精神病的學生發病多源于有家族精神病史,加之某件事的安慰,容易做出有異于常人的舉動,發生一些令人奇怪的行為,比如神態怪異、喜怒無常、間歇性舉止狂躁,對寢室同學突然大發脾氣,甚至有侵犯他人的暴力行為。這是需要我時刻堅持警惕的特殊群體。
1.4特定年齡形成多重矛盾抵觸的特殊心理
當代高職生正處在青年初中期,一個“狂風惡浪”疾風怒濤”人生過渡時期,也是高職生人生“第二次誕生”和真正實現“心理性斷乳”人格再構時期,一個充滿矛盾的青年群體。由于當代高職生人生經歷基本上是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必要的社會生活經驗和實踐鍛煉,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兩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心理發展很不平衡,往往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與沖突。現在生活的時代,又是一個夢想與磨礪并存、挑戰與機遇并存、希望與絕望并存、快樂與痛苦并存、幸福與艱難并存的多元化選擇的時代。加上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差別,激進價值權威衰落與現代多元價值的影響,當今高職生生活在一個多重矛盾抵觸相互交織的復雜時期。當代高職生可以說,這是人生煩惱最多、矛盾和抵觸最激烈的時期。局部高職生不能理智地自主應對和妥善解決這些矛盾抵觸,使得一般性的心理問題“日積月累”呈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經常表示為厭學、逃學、迷戀網絡游戲、破壞公物等,如此時教師采取了過激的言辭、表情和行為,則會使得師生矛盾激化,師生關系惡化,矛盾就會演變成抵觸對抗性的師生抵觸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傷害師生的身心,從而影響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
2特殊學生群體的心理疏導
如何對特殊學生群體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掌握和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從而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感,同時體察和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或學生輔導員要與學生在感情上、思想上多交流,從學生生活關心上入手,協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做到生活上關心、學習上傳授知識、思想上重視心理疏導。
2.1用親情及積極的教育方式感化家境特別學生
中國幸福學認為,親情就是親人之間存在那種感情,需要相互精心呵護,懂得相互寬容與理解。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平時要多與他接觸,解他內心世界,對他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協助他正確認識、理解家長,同時也要積極地做好家長的工作,使他多關心自己的兒女,以便最大水平上彌補學生心靈的缺陷。輔導員老師在開展工作時,對他還需區別對待,對性情孤僻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心,多與他交流溝通,注意觀察他情緒變化,協助他從失落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對于那些思想活躍、容易感情激動的學生,輔導員老師要能及時幫助他穩定情緒,調整心態,使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生活充溢信心。
2.2用寬容的心公平、公正對待有著特殊經歷的學生
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政治思想作風、人生態度、行為規范對學生有極大影響,因此輔導員應公平、公正地對待這類學生,并號召同學熱情地給予他關心和幫助,不只從生活上幫助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扶心、扶成才”專門扶助活動。比如多進行社會交往能力鍛煉,參與心理情景劇演出、各種文娛及體育活動等,活動中學會用集體交往的規則調節自己的言行,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于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系,使他既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又增強了集體觀念,努力激發他奮發向上的熱情。
2.3用愛心關注特殊體質的學生
由于這類學生臨時缺乏理解和關愛,對于他要很有技巧地使他感受到關懷,卻又不能讓他感覺這是同情和施舍,掌握度數是非常重要的稍有不慎,往往會適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同時引導他達觀”地看待人生,對不順心的事要想得開,就象人們常說的那樣,要“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尤其在逆境中,困難較多的情況下,更要有樂觀主義的精神。
2.4用真心對待具有矛盾抵觸心理的學生
對這類學生除了及時地批評和處分外,更重要的用真誠的心來對待他教師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規范、調控好自己的言行,務必使言行符合自己的角色特征,要具備現代的學生觀、良好的人格修養和較高的教育技巧,多與學生交流、談心,允許他辯白,鼓勵他遇到感情、就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挫折,進行理性分析,找出原因,把有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生長空間,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總而言之,特殊學生群體是高職院校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必需引起高度的重視,同時也是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必需緊緊圍繞特殊群體的特點,根據其特殊性,有針對性有區別地進行心理疏導,積極地采取相應的措施,才干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從根本上解決特殊學生群體問題,為社會建設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合格人才。
- 上一篇:地下水衛生保護方案
- 下一篇:大學期未班級小結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