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失依兒童家庭寄養相關問題研究

時間:2022-07-09 05:55:00

導語:詮釋失依兒童家庭寄養相關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失依兒童家庭寄養相關問題研究

摘要:在實地調研濟南市唐王鎮紙坊村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工作的基礎上,論述了濟南市家庭寄養工作的基本狀況、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推進濟南市家庭寄養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寄養;失依兒童;被寄養兒童;寄養家長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搜集資料,其中問卷調查法采用結構是問卷。問卷調查由筆者在唐王鎮紙坊村寄養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的配合和幫助下完成的,于2009年4月對濟南市唐王鎮紙坊村的31戶寄養家庭進行了調查,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調查的具體過程和方法為,筆者將問卷交給家庭寄養互助組的組長,由組長發放給個寄養家庭,待問卷回答完畢后由各組長轉交給筆者,當天回收。本問卷共發放3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1份。另外筆者同時對這31戶寄養家庭進行了深度訪問,獲得了大量生動、有趣的第一手定性資料。

一、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一)被訪寄養家庭的人口構成

如表1所示,在這31戶寄養家庭中,三口之家和四口之家各有13戶,占總數83.8%。另有5戶人口均在5人以上,占總數的16.2%。從家庭人口的年齡構成上看,家庭主要成員以30-50歲的中年人為主。他們都有良好的身體狀況。家中耕地在平均每人半畝左右,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蔬菜為主。耕作方式均為現代化機械生產,效率較高。家庭用于農業生產的時間很少,其收入占到經濟來源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寄養兒童的父親在外地打工,有一部分在企業單位工作。他們的工資收入也是構成家庭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部分。

所示:31戶寄養家庭中,月收入在1001-1500元的家庭最多,占到總數的38.7%,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不超過2500元的家庭數為7戶,占到總數的22.6%,月收入在501-1000元及1501-2000元的家庭分別為6戶,各占總數的19.4%。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寄養家庭屬于當地比較富裕的家庭。被訪的這些家庭基本上沒有經濟方面的困難,生活比較富足,這為撫養寄養兒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二)寄養家庭中妻子和丈夫的基本情況

調查顯示,95.6%的寄養家庭表示,妻子是被寄養兒童的主要照顧者,選擇丈夫為主要照顧者的僅占9.8%。

寄養家庭丈夫的年齡大部分在46-50之間,其年齡分布如表6所示。其中56歲以上的僅為1人,占到31戶深度訪談對象的3.2%,26-35歲的寄養丈夫為零。寄養家庭中妻子的年齡大部分也集中在46-50歲這個區間,這與寄養家庭中丈夫的年齡結構基本吻合。46-50歲年齡段占所有寄養父母的48.4%。而年齡在35歲以下的妻子數量同樣為零,如表6所示。

寄養家庭中丈夫的文化程度大多為初中,占總數的71.0%;其次是小學和高中程度,各占總數的12.9%,中專文化成度的僅占3.2%。如表7所示,寄養丈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太有利于寄養工作的開展。

寄養家庭中寄養妻子的文化程度同樣以初中為主,占到總數的64.5%。值得注意的是寄養妻子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丈夫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總數的29.0%,相當于寄養丈夫的近2.5倍,如表7所示。由于寄養家庭中大部分都是妻子照看寄養兒童,這對于家庭寄養工作是有利的。

二、被寄養兒童的基本情況

筆者對濟南市唐王鎮紙坊村的31個家庭進行了深度訪談,從訪談中得出,每個家庭寄養兩個兒童,其中96.8%的寄養兒童存在殘疾,并且大部分都為腦癱兒。在這些兒童中輕度殘疾的有5個家庭的寄養兒童,占到深度訪談家庭的16.1%;中度殘疾的寄養兒童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被訪談家庭的35.5%;其次是重度殘疾兒童,占到了被調查家庭的25.8%;極重度的也有5戶家庭的寄養兒童。在被訪談家庭中,寄養兒童除了存在治理殘疾以外,還存在著視力、肢體、言語、癲癇以及其他一些障礙。存在言語殘疾的兒童最多,在31戶被寄養家庭中占到了24戶,其次是肢體殘疾,占到了被訪談家庭的67.7%。通過這個調查數據可以得出,相當一部分被寄養兒童同時存在著多種殘疾,這些障礙基本上都是由于腦癱造成的,這也給整個寄養過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寄養兒童完全不能自理的寄養家庭為11個,占到了被訪談寄養家庭的35.5%。一個家庭中兩個寄養兒童一個能部分自理一個完全不能自理的也為11個家庭,僅有4個家庭的寄養兒童能夠生活基本自理,占到31戶被訪談寄養家庭的12.9%。

綜上所述,濟南市唐王鎮紙坊村的寄養兒童大部分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身體和治理的殘疾,寄養家長能夠以身作則,把寄養兒童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去疼愛和照顧,盡管家庭寄養任重而道遠,但是通過對寄養家庭的專訪可以清楚的看到希望所在。

三、研究結果

(一)寄養家庭接受寄養兒童的動機

1、同情和可憐這些孩子

從筆者的調查中得知,因同情和可憐這些孩子而接受這些失依兒童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所有被訪問家庭的67.7%。許多被訪者提到,這些孩子不僅身體上有缺陷,而且還被父母拋棄,覺得他們很可憐。出于惻隱之心,他們參與到撫養這些孩子的工作中來。

還有相當一部分寄養家庭處于空巢期,自己的孩子已經成年開始工作,身邊沒有了小孩,這些家庭出于需要一種生活的樂趣,感覺小孩子很可愛,于是接受了這部分孤殘兒童,這部分家庭占到了寄養家庭的64.5%。他們中的很多人,對孩子特別有愛心,覺得這些孩子非常可愛,而且還能夠給他們的家庭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正是出于這樣的一種愛心,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家庭寄養這件事情中來。

2、為國家、社會分憂解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還有一部分寄養家長思想覺悟比較的高,不僅站到寄養這些孩子的層面上,他們還想到了為國家分憂解難。有被訪者認為,照顧這些有缺陷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是一項奉獻社會、為國家分憂解難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使他們覺得自己還能夠為國家、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在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的影響下,他們參與到寄養工作中來。這一部分家長占所有寄養家長的54.8%。

3、出于好奇心

還有一部分家長表示,看了別人家養孩子,自己出于好奇心也就想養。這部分家長占到了被訪者的16.1%,比例比較低。

4、獲得經濟收入

在被訪家庭中,有一些家庭收入確實比較低,由于濟南市寄養一個孩子政府每月補貼500元,而農村在衣食住行方面比較的便宜,吃的東西大多是自己家產的,寄養兒童的生活費剩余便成為家庭的一項收入。出于這種動機的寄養家長僅僅占到了被訪者的9.7%。

(二)寄養家長面對的各種困難與問題

被寄養兒童,大部分都是一些腦癱兒童,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更依賴他人的照顧和幫助。這就使得照顧被寄養兒童的過程充滿了困難和障礙,如被寄養兒童因殘疾而不能吃飯、大小便、無法站立行走,突然生病等等。這些困難對于寄養家長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為了迎接這些挑戰,寄養家長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這就需要寄養家長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同時需要一定的寄養經驗。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必須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地教這些孩子。調查發現,很多時候被寄養兒童的進步是很微妙的,但是寄養家長必須要有耐心。

(三)寄養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及要求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部分寄養兒童都是腦癱兒,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這就給寄養家長帶來很大的困難,他們既要照顧好被寄養兒童的日常起居,又要對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急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愛心;既要有細致耐心的態度,又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因此,在寄養過程中,寄養家長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應付這些問題,家長們需要一定的社會支持和幫助。

1、社會支持系統的必要性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寄養過程中家長們要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僅僅靠寄養家長是不夠的,還需要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因此,寄養社會支持系統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過調查還發現,由于被寄養兒童的上述類似的缺陷和癥狀,以及寄養家長缺乏一定的康復技術和經驗,導致家長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幫助他們進行康復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寄養服務機構或專家所提供的指導就十分必要了。

除了難以割舍與被寄養兒童之間的深厚感情這一直接原因之外,一些寄養家長還擔心被寄養兒童被送到別的地方后,沒有人會真正關心,愛護這些孩子,怕孩子受到委屈和傷害。64.5%的家長認可這一項。

寄養過程中遇到了如此多的困難和問題,家長們有足夠的能力來應付嗎?筆者從對寄養家長的調查顯示,大約34.5%的家長認為有能力應付。而在回答“是否愿意參加相應的康復學習和培訓”這一問題時,61.3%的家長選擇了“絕對愿意”,另有38.7%的則選擇了“愿意,但是有些顧慮”;而且,有51.6%的家長對學好康復知識和技巧很有信心,這說明了寄養家長對社會支持的認可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由于寄養家長普遍缺少專業性的康復知識和技能,所以他們還是非常需要社會支持的。

2、社會支持系統的結構及其類型

寄養家庭的各項支持主要由家庭寄養中心來提供。家庭寄養中心主要負責提供撫養被寄養兒童的知識和技能,幫助被寄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器材,支持被寄養兒童日常生活的費用。

調查顯示,寄養家庭目前從家庭寄養中心這一正式組織中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主要為工具性支持。即“上門提供技術指導”(80.6%)、“組織技術培訓”(25.8%)。

除了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外,家庭寄養中心還會隨時監督被寄養兒童的養育情況,及時發現寄養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專業評估。接受這一服務的家庭占到了所以被訪家庭的48.4%。然而,家庭寄養中心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比例相比較低,僅占到寄養家庭的9.7%,可見,家庭家養中心在對寄養家長進行心理輔導上還是比較缺乏的。

四、家庭寄養的效果評估

(一)更有效的促進了寄養兒童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協調發展

1、生理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從筆者的調查中得知,進入寄養家庭的被寄養兒童大部分都是腦癱兒,身體狀況非常的差,有的孩子到了十幾歲還不能說話,有的甚至于不會走路,生理狀況普遍比較的糟糕。根據被訪的寄養家長得敘述,大部分被寄養兒童剛被送來時,在肢體、語言、咀嚼吞咽、大小便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不少的孩子在剛進入寄養家庭的前兩個月患過病,有些住院好多天。

2、心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筆者從調查中發現,所有進入寄養家庭的失依兒童,有相當一部分是腦癱兒,童和腦部發育不全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比較低下,會說話的也寥寥無幾,有的十幾歲了連“啊”一聲都不會。更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孩子剛進入一個新環境,特別容易急躁,心理上非常的脆弱,一句話不好就有可能傷害到這些孩子。

進入寄養家庭之后,孩子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們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疼愛。在這種溫暖的家庭氛圍中,一部分孩子的心理狀況,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有些孩子已經開始上學。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康復的很慢,來的時候什么樣子現在還是什么樣子,唯獨不同的就是比以前胖了,長高了。

3、社會適應能力有了顯著的增強

筆者在訪談中得知,一些孩子之前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的社會交往,性格很內向,不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大人出門也不像正常孩子那樣喜歡跟著出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庭寄養,這部分孩子比以前活潑開朗了許多,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總之,在寄養家長的努力下,孩子進入寄養家庭在之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這些變化有身體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家庭寄養工作任重而道遠,還需要全社會給予大力的支持。

(二)寄養家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添了不少樂趣

家庭寄養是發生在寄養兒童與寄養家庭之間的一項工作,寄養兒童取得了如此大的進步,這都離不開家養家庭的努力。因此,家庭寄養給寄養家庭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總之,家庭寄養這項工作給寄養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并且以積極的影響為主,主要體現在家庭氣氛的和諧,家長生活變得更充實,家長自我認同感和成就感的增強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