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踐活動的問題和對策

時間:2022-04-05 08:44:14

導語:德育實踐活動的問題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實踐活動的問題和對策

摘要:德育實踐活動,促進道德品質的形成,利于道德目的的實現。因此必須認識當前德育實踐活動的成功基點,厘清問題,采取對策,促其走向完善。

關鍵詞:德育實踐活動;傳承性;開放性;時代性;社會性;民主性

作為德育研究永恒而又常新的德育實踐活動,可以促進道德品質的形成,利于道德目的的實現。從近處著眼,有益于落實我國“十三五”規劃中“五大發展”理念與“六個堅持”發展原則,促進未來五年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長遠來看,有益于提高國家軟實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我們必須認識當前德育實踐活動的成功基點,厘清問題,采取對策,促其走向完善。

1當前德育實踐活動的成功基點

1.1注重傳承性

悠久的歷史、浩瀚的體現中華民族性格氣節、表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源泉。不僅如此,各地還從不可再生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新的資源,并促其走向現代化。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常常具體形象化為家鄉文化,為此不少學校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風格和地方氣派的德育實踐活動,講好地方故事,發出地方聲音,凸顯一校一品,用民族傳統、文化家園,培養學生民族尊嚴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譬如,將地方上古往今來的文化名人、層出不窮的文化作品,變成德育實踐活動的活水,使先賢不朽的生命、遠大的理想、頑強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在新生一代鮮活的生命發展中延續。

1.2注重開放性

當前,德育實踐活動順應開放潮流,不僅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中國公民,讓中國公民以“文明擔綱者”的身份向世界詮釋中國的國家形象,而且更有氣勢展現“世界公民”的姿態。學校利用中外游學、交流等活動常態化的大好機會,請進來,走出去,加強溝通互學,讓彰顯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也讓世界優秀文化融入自己的德育實踐活動,通過交流、碰撞、融合,讓學生充實、提升、完善,從而具有四海胸懷、全球視野、世界目光,正確處理好成長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為建設和諧世界盡責出力。

1.3注重時代性

德育工作者對“互聯網+”摒棄“傲慢與偏見”,代之以開放、開明的心態,他們不再說“官話”,代之以“人話”,甚至用起了流行的網絡用語,使學生覺得親切親近;他們變成了網絡論壇、網絡qq群、各類微博、虛擬社區、主題網站等的“版主”“博主”,引領學生在網絡“知識寶庫”中遨游,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和消費方式,傳達正面信息和弘揚主流文化。學校利用“互聯網+”實現德育實踐活動與學生喜用的通訊工具的最佳契合,通過創設合乎學生胃口的活動,精心設計諸如網上投票、網絡祭掃、網絡捐贈、網絡公益、微電影等活動,使學生得到德性的滋養,實現學生對德育實踐活動由被動參與到自覺踐行的革命性變革。

1.4注重社會性

道德實踐活動采取切實可行的踐行措施,除了在校園內體驗,更是走出學校,走向實實在在的社會,融于日復一日的生活,從而拆除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高墻”,學生不僅會讀課堂內的一本本“小書”,而且也會讀社會這本“大書”,使學校原有的轟轟烈烈的五天德育效應與兩個休息天的家庭、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由消解到共融。例如將“學雷鋒活動”與“贈人玫瑰留有余香”的志愿者活動結合起來,使志愿者服務活動制度化和常態化,努力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志愿者服務制度,形成人人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的局面,提高未來公民素質,創新社會治理,凈化社會風氣,推動新形勢下的精神文明建設。

1.5注重民主性

德育實踐活動運用民主協商的相關機制,即教師主體確定德育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學生主體確定德育實踐活動的效果評價,而在德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則師生互為主體,教育中的規范性與學生主體性得到和諧統一。在民主、平等、真誠的基礎上,師生雙方充分表達觀點,交流溝通,特別是老師善于傾聽學生內心的渴望和要求,了解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讓學生覺得德育實踐活動有用;了解學生對哪些活動樂意聽、喜歡看、“人人想參與,人人可參與”,讓學生覺得德育實踐活動有趣;了解學生想自己做主的心理驅動,將舞臺還給他們,將機會留給他們,將成長留給他們。學生則學會既接受支持自己、和自己相同的意見,又悅納反對自己、和自己不同的聲音。

2當前德育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2.1“拿來主義”“形式主義”盛行

在德育實踐活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往往出現以下兩種問題:一是“拿來主義”。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好像“撿到籃里都是菜”。二是“形式主義”。書院的重現、漢服的仿效等似乎成了最時髦的帶有傳統味道的德育實踐活動。

2.2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在德育實踐活動面向世界開放的同時出現了以下兩種傾向:一是全盤肯定,照抄照搬。不顧中國國情,開口言必國外的“主義”“理論”“范疇”,甚至現成搬用具體方案。二是全盤否定。有些人號稱“新新人類”,認為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而有些人又像九斤老太,認為外國的一切都是害蟲毒草。

2.3放任自流,缺乏創新

在德育實踐活動緊跟時代,面對“互聯網+”的同時帶來了以下兩大問題:一是放任自流。放任學生對網絡世界的一切盲從跟風,妄議輕信。二是創新乏力。“互聯網+”似乎成了唯一的傳播方式。

2.4學校唱獨角戲

走向社會,開展知行合一的德育實踐活動,不自覺地出現了學校唱獨角戲的問題。有人以為,學校應該是唯一的凈土,學校理應是美德的唯一堅守陣地。

2.5“你是民,我是主”的偏狹心理、情緒化的訴求

在民主協商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兩種不健康的心理:一是“你是民,我是主”的偏狹心理。有些人只想到自己的民主權利應該得到伸張。二是情緒化的訴求[1]。用感情替智來思考和要求。

3解決當前德育實踐活動問題的對策建議

3.1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4年2月,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認真總結,批判繼承。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真正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外,不應忘記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并且促使其實現現代轉化。例如學校進行背誦古詩、誦讀經典等活動時,要經常問問學生,“你們懂了嗎?”“你們信了嗎?”“你們用了嗎?”以防流于表面,影響收效。

3.2批判吸收外來文化合理因子和有益因素

2015年9月28日參加紐約聯合國總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3]關于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的論述,為學校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培養世界公民素質指明了方向。外來文化要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必須將其中國化,“洋為中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樣才能開花結果。外來文化既非洪水猛獸,也非完美無缺。對外來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因子和有益因素。

3.3讓法律和道德為“互聯網+”保駕護航

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制軌道上健康運行。同時,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4]要讓學生科學分析、理性看待網絡世界,提高鑒別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政府、社會和學校要加強監管與引導,用先進的思想文化、正面聲音占據網絡陣地,對問題不隱瞞、不回避,在“黃金四小時”作出反應,把握主動。在創新“互聯網+”傳播的同時,要給傳統傳播平臺留有一席之地,要提高學生的網絡自制能力,防止因“互聯網+”不完善而使存在的問題滲透到德育實踐活動中。

3.4形成自下而上的實踐服務的宏觀環境

2013年參觀考察山東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時指出:“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5]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但學校德育最終是幫助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所以要形成自下而上的實踐服務的宏觀環境,讓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家庭關注和學校推行形成合力,真正發揮道德實踐活動的養成作用。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但學生不是志愿服務的唯一主角,要形成全社會全員參與的良好風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發揚志愿服務先進人物的引領、示范、影響作用,釋放巨大的乘數效益,使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蔚然成風。

3.5塑造具有現代公民人格的理性師生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6]中共中央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這些文件精神是行事的原則,道德實踐活動也不例外。人人依法享有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同時應盡義務保證不侵犯別人的合法權益。特別是老師不能高高在上,用權威、說教來壓制學生的正當要求,不能為了所謂的德育實踐活動的效率讓學生絕對服從;當然學生也不能認為自己個人的所有愿望都是合理而且必須滿足,不能偏執到僅僅只想個人利益訴求的實現,全然不顧個人必須承擔集體責任。民主協商的所有參與者要學會從全局出發,換位思考,互相尊重,理性包容,求同存異,按照大家期望的最大公約數來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作者:劉芝澄 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南校區

參考文獻:

[1]王宗榮,崔興毅.高校治理中協商民主的功能探析[N].光明日報,2015-10-31.光明日報,2015-10-31.

[2].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EB/OL].

[3].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

[4].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EB/OL].

[5]慎海雄.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力量[N].新華每日電訊1版,2013-12-09.

[6].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