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社團生活德育路徑分析

時間:2022-11-23 10:49:07

導語:學生社團生活德育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社團生活德育路徑分析

[摘要]生活德育對于學校德育的影響是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當前的困境在于缺少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學生社團高揚人本主義理念、直通生活世界、注重交往體驗、指向道德生活、富有生活氣質,飽含生活德育的意蘊。在學生社團的場域下,通過傳播生活經驗、進入生活情境、回應生活沖突、參與生活事件,學生反復經歷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過程,真正實現了從“道德知識人”向“道德行為人”的轉變。學生社團無疑是一條有效的生活德育路徑。

[關鍵詞]學生社團;生活德育;實踐路徑

傳統的知性德育以知識為邏輯,強調道德知識的灌輸和道德規范的傳授,培養的是具有“關于道德觀念”的“道德知識人”,而非擁有“道德觀念”的“德性人”。[1]這一嚴重脫離生活的道德教育取向已然遭到眾多有識之士的深刻反省和強烈批判。而“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也因此日漸彰顯并在實踐中得以確立。德育源于生活而又必須回歸生活,生活之于德育,絕不只是糾正“德育脫離生活”的手段,而是德育的根本,具有本體的意義。[2]生活德育理論的提出,既是對傳統無“人”德育的批判和矯正,也是對當前德育工作的理性回歸和美好期許。

一、生活德育的內涵特質

何謂“生活德育”?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迄今仍是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其主要觀點有,“生活德育就是學生通過生活情境喚醒道德學習的動機,進而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3]?!吧畹掠侵冈谶^程中貼近學生生活,傳授給學生與生活相關的道德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的一種道德教育方式。[4]“生活德育就是要讓學生在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親自去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德性,學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之外的另外一個世界里去培養人的道德。”[5]“生活德育是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真實有效的道德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盵6]上述這些觀點大多是從德育實踐的角度出發,對生活德育做出了一種描述性或規定性的理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概念。由于沒有遵循邏輯學上給概念下定義的基本規則(“屬+種差”定義法),生活德育的概念界定至今仍處于外延不明、內涵不清的模糊狀態。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活德育的理解與實踐,致使其分歧不斷而難以達成共識,但并不妨礙人們對生活德育核心意涵和基本特質的準確把握?!暗掠c生活世界的統一以人為中介,生活德育以人的發展為旨趣,生活德育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是人本德育的新形態?!盵7]作為一種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生活德育以其鮮明的人本主義取向、突出的主體精神追求、切實的生活實踐理念、生動的情境體驗主張完成了對傳統德育的批判改造和全新德育模式的創生重建,有效扭轉了德育的政治化、知識化、邊緣化傾向,引導德育回歸“基于生活、通過生活、指向生活、重建生活”的康莊大道,揭示了德育的獨特價值,捍衛了德育的特殊地位,對當下的學校德育乃至課改工作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學生社團的生活德育意蘊

生活德育的理念如何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落實?這是當前困擾廣大德育工作者的一道難題。從生活德育的實踐現狀來看,“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的設想,既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又呈現出德育內容簡單化、德育過程形式化和德育價值模糊化等新問題”[8]。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沒有找到科學的切入口和有效的著力點。近年來,學生社團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小學校園,對于活躍學習氛圍、改善教學生態、優化課程設置、豐富校園文化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和廣泛的影響,其獨特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教育價值更是引發眾多有識之士的實踐興趣和探索熱情。學生社團脫胎于社會性團體組織,扎根于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飽含生動多元的社會元素,是社會生活的精致縮影和形象映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學生社團無疑是具有豐富而深厚的生活教育——特別是生活德育意蘊的。1.學生社團高揚人本理念。“以人為本”是當下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主流理念和指導原則。它科學地概括了“人”這一生命主體的價值以及人的歷史主體地位,主張一切活動都要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9]學生社團是“由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為實現成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10]。透過這一定義,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社團內在的“人本主義”教育信念和行動邏輯。學生是社團的主人,是絕對的主宰,這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絕對尊崇;興趣是社團的基石,是唯一的依據,這是對學生自然天性的主動順應;自愿是社團的前提,是必要的條件,這是對學生個性自由的細心呵護;自主是社團的關鍵,是核心的要素,這是對學生主體能動的高度信任。一句話,社團堅信“人天賦學習潛能,能夠自覺地朝著自己的目標探索未知世界,教育應當順應這種天性,并為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實現而服務”[11]。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社團就是對人本理念的完美詮釋和生動踐行。這與生活德育堅持“以生活為情境,以學生為紐帶,以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為旨歸”的主張是高度一致、不謀而合的。2.學生社團直通生活世界?!吧钍澜纭敝诮逃呢S富價值和學生的獨特意義早已不證自明,而“回歸生活世界”業已成為當下教育人的普遍共識。教育是與學生在具體豐滿的生活情境中不斷進行實踐的活動,不能對其進行概括。因為“概括化傾向會阻礙我們發展繼續關注人類體驗的獨特性的理解力……教育的意義必須到教育的實際生活中去尋找”[12]。生活與教育的水乳交融,決定了生活不僅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然而遺憾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工具理性、功利思維和實用主義甚囂塵上,學校教育與生活世界日漸分離,開始自筑藩籬,畫地為牢,逐漸成為生活中的“孤島”。學生社團的出現,打開了學校教育通向生活世界的通道。通過這一通道,生活的清流開始源源不斷地涌入孤寂的校園,而學校教育也得以擺脫重重羈絆,走向更為廣闊和自由的生活天地。生活世界與校園教育的交互激蕩,還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在“人的生成性”這一基點上,學校教育逐漸從以往單向的知識“授—受”的模式轉換為基于真實情境的交往活動。3.學生社團注重交往體驗。學生社團既是生活世界的客觀存在,也是社會生活在學校的自然映射。在一定意義上,學生社團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真實的社會生活。杜威曾經指出:“社會生活不僅和交往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往(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性?!盵13]因此,注重交往體驗自然就成為學生社團與生俱來的本然屬性。學生社團擁有無比豐富的生活情境,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五彩斑斕,體驗到社會的競爭與合作、互助與體諒、誠信與自律;學生社團為成員提供了眾多的“角色承擔機會”(科爾伯格語),學生可以通過多種社會角色去親身體驗道德生活,使各種道德意識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從而有效實現學生個體的道德社會化;學生社團活動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特征,易于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心靈的共振,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學生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乃至自我實現的需要。4.學生社團指向道德生活。道德源于生活,生活需要道德,生活對于道德而言具有本體意義。就其本質而言,道德的產生乃是源自于人類自身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由此就決定了人類的生活必須是一種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是講求倫理的生活,是崇尚審美的生活,是讓人身心愉悅的生活,是使人向上向善的生活。學生社團脫胎于社會現實生活,是一種經過“簡化”“條理化”“凈化”和“平衡”的生活,因此也成為一種具有道德意義的生活。學生社團尊崇規則與自由和諧統一,充滿了生活的實踐理性;學生社團主張個性解放,強調自由意志的生活表達;學生社團倡導合作共享,彰顯和諧共生的生活理念;學生社團注重自我完善,體現人本主義的生活追求。一句話,學生社團建基于“現實生活”,揭示著“可能的生活”,而最終指向于“道德生活”。5.學生社團富有生活氣質教育需要回歸生活世界,真實生活和健康生活是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根本目標。[14]對科學理性和學科知識的過度尊崇,已經使傳統的學校生活不再豐富和真實,成為一個“人為設計的”、經過“處理”或“過濾”的生活世界,這樣的“生活世界”顯然是無法引領學生抵達“真實生活”和“健康生活”的人生境域的。學生社團則不然,它富有生活氣質,完好地秉持了“生活世界”的基本要素,充滿了真實的、自然的、原初的生活氣息。學生社團是人類生活世界的縮影,各種生活現象都有可能在這里發生;學生社團作為一個群體性組織,充斥著生活世界里的各種利益和情感的糾葛;學生社團的活動場域與生活世界完全重合,與自然環境無限貼近與社會環境緊密關聯;學生社團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促進人的意義生成,使人回歸生命世界,成為生活的主體。

三、學生社團的生活德育實踐

學生社團豐富的生活德育意蘊為德育實踐提供了巨大的行動可能和充足的操作空間,在學生社團的場域下,通過傳播生活經驗、進入生活情境、回應生活沖突、參與生活事件,學生反復經歷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過程,真正實現了從“道德知識人”向“道德行為人”的轉變。1.依靠社團傳播生活經驗,提升道德認知。道德認知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及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認識……作為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它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起著指導、調節和控制作用”[15]。兒童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回歸生活世界并與環境積極地相互作用,從而不斷地獲取生活經驗而實現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在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以及個人選擇的休閑生活中自主、自然、日常活動的結果”[16],包括自然生存經驗和社會交往經驗,自然生存經驗主要關涉生活知識和技能,社會交往經驗則更多地指向道德認知。在學生社團場域下,個體的生活經驗是一個重要的學習資源,兒童通過對話、交流、分享傳播著彼此的生活經驗,在碰撞、激蕩、互融與共建中形成新的理解并達成共識。學生社團對于兒童生活經驗的意義,不僅在于經驗的有效傳播與擴散,更重要的是它為兒童提供了一個飽含生活意蘊的意義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內,成員的道德共識是維系組織運轉的重要保證,是推動團隊發展的核心力量。這種道德共識的形成有賴于個體道德認知的轉變與提升,通過持續獲取同伴積極向上、豐富多樣的道德經驗,社團成員不斷地將“我的”道德認知轉變成“我們的”道德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著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再向自律道德的自然提升,從而為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完善社會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借助社團進入生活情境,豐富道德體驗。道德體驗是個體對一定的社會存在和道德認識的主觀態度[17],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18]。道德體驗的形成必須依賴于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只有回歸現實生活世界,才能為學生創設一種真實可感、觸動心弦的道德體驗境域,引導學生在潛滋默養中獲得德性的完善與生長。學生社團直通生活世界,直面生活現場,且其本身就是一個完備的“微型社會”。經由社團,學生可以沖破校園的束縛,走進自然,融入社會,在切身體驗中感受自然的清新和諧、壯美崇高,社會的五彩斑斕、苦辣酸甜。在跟大自然近距離的接觸中,學生充分感知著生活的美好與良善,心中的道德感被一回回喚醒,啟迪著他們回歸心靈的質樸與純真;在與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學生反復經歷著競爭與合作、分享與體諒,自身的道德觀被一次次洗禮,引導著他們對自身的行為展開內省與重建。毫無疑問,這些在生活情境中生成的道德體驗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其他任何體驗所無可比擬的。學生社團創設了重要的角色體驗機會,使得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看待生活問題,以多種身份去體驗生活真味;學生社團營造了真切的情感體驗背景,滿足了學生安全和歸屬的需要,引發心靈的共振與情感的遷移,進而推動個體的道德情感由利己需求向利他需求的悄然轉向和逐步升華;學生社團提供了多樣的生活體驗方式,諸如群體交往中的自我教育體驗、公益活動中評價激勵體驗、社團組織中的榜樣感召體驗等。這些體驗彌足珍貴,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自覺,強化學生的道德責任,提升學生的道德幸福,積聚學生的道德力量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這一系列的道德體驗過程中,學生通過接受各種社會性刺激,不斷內化自己的角色規范并外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最終實現個體道德的社會化,成為思想道德的主體。3.利用社團回應生活沖突,磨礪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個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覺地調節行為,克服內外困難,實現道德目的的心理過程。[19]道德意志是個體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決定著個體能否將自己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有效外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并最終形成穩定、一貫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學生的道德修煉過程中,應想方設法讓學生置身于真實、多樣的道德困境之中,引導他們在問題的解決中自覺磨礪自己的道德意志。道德困境誕生于真實可感的生活實踐,源于個體道德踐履中所遭遇的種種矛盾和沖突。在與困境的相遇和突圍中,個體道德意志逐漸成長為一種強大的、自覺的精神力量,推動著個體從外在他律向內在自律的轉化,同時也在根本上完成了個體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與建構。學生社團與生活世界的無縫對接,使學生與生活沖突的相遇成為可能,也讓學生對生活沖突的有效回應成為可能。在社團這個群體中,成員們互相監督,彼此激勵,攜手協作,共同分享,個體的能動性和群體的影響力在克服困難與挫折的行動中得到充分的釋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個人與團隊、道德與生活、高尚與低俗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體會,這會促使他們以更為寬廣的心胸、更為敏銳的目光和更加堅定的行動去踐履道德目標,決不會因為時勢的改變、世俗的成見和利益的誘惑而輕易放棄或改變自己的道德信念與人生目標。一句話,學生社團能有效化解學生的生活沖突,強化學生道德意志,是一種簡便易行而又卓有成效的德育新資源。4.通過社團參與生活事件,強化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亦稱倫理行為,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泛指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各種舉動和行為,包括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20]對于學校而言,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遠離“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不道德行為,養成“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道德行為。然而,道德行為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經過實踐的反復磨煉和不斷強化,直至成為一種固定化、自動化了的道德行為習慣,方能使個體的道德行為達至“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這既是個體道德修煉過程中由“感悟”向“踐行”的重要轉向,也是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目標的關鍵環節。道德行為的強化訓練無法憑空進行,必須置身于真實的生活事件之中才能真正發生,而學生社團恰恰為這一切提供了可能。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活存在方式,學生社團在為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內部和外部生活事件的同時,還營造了一個充滿磁力的“具身德育場”。置身于這一場域之內,學生很容易被強大的道德引力卷入生活事件之中,從而展開其富有意義的道德行為的踐行。在踐行中,學生將已有的道德經驗付諸生活事件,積極回應各種道德問題,由此獲得新的道德體驗,形成新的道德理解,促成新的道德行為。如此循環反復,螺旋上升,學生的道德行為逐漸內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習慣。由于這種強化訓練并非枯燥的操作和機械的重復,而是在各種具體生活情境下的生動應用,故而有效避免了封閉、僵化和教條,促進了習得、遷移和創新,真正實現了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總之,生活之于德育的價值早已是不證自明,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亦已深入人心。在回歸生活世界的路徑探索中,學生社團以其先進的人本主義理念、豐富的生活德育意蘊以及靈動的道德教育實踐為德育回歸生活世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形成了一條有效的生活德育路徑,從而使德育回歸生活世界在實踐意義上真正成為一種可能。

作者:鄒曉明 單位:如皋市教育局 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