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思考
時間:2022-05-07 04:21:00
導語: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研究性學習已經在我國的一些中小學校開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得到了教育理論界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同,認為這是我國當前教學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但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廣大第一線的學校和教師也遇到了很多讓人困惑的問題,如:為什么要開展研究性學習?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目前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銜接,達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中如何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對這些疑難之處,如不及時從理論的高度予以消除、澄清,將會嚴重地阻礙研究性學習這一新型學習理念的深入發展和向更大范圍的推廣。
一、“研究性學習”理念之本質
“研究性學習”這一嶄新的學習理念,是作為改革在我國沿習多年的應試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來的。
這一新型學習理念的提出,其實質是在倡導一次學習觀念之大轉變(大革命),即:由傳統的注重于學習者外在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轉變為注重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內在思維和情感的自我體驗(思路歷程);由傳統的教師在學校課堂環境掌控的被動、單向、固定學習,轉變為學生在社會和網絡相結合的環境中掌控的主動、發散、交互學習。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教師將由學習過程中顯性的決策者、主角,轉變為學習過程中隱性的參與者、配角,其教學功能將逐漸得到淡化(退居幕后,進行學習環境的建設和完善),而學習者將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和決策者。
二、“研究性學習”與當代其他學習理念的比較
在當代和當前的教育界,為了突破在傳統教學中只注重現成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開拓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缺陷,人們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新型學習理念,如“發現學習”、“主體性學習”、“創新(創造)學習”等等。
1、與“發現學習”比較:范圍更寬,層次更高
當年,布魯納是從傳統的“接受學習”的對立面出發而提出“發現學習”這一新型學習理念的。正因為他否定了在傳統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學習”,致使其先進的“發現學習”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也招致了失敗的命運。
奧蘇伯爾認為:無論是“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抑或其他什么學習理念,只要是“有意義的學習”就是科學、高效的學習;區別一種學習理念是否科學、有效的標準在于,其學習活動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是否“有意義”,即學習活動是否能引起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同化、順應)。
“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正是著眼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引起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同時并又不否認“接受學習”在學習者認知結構“重新建構”中的意義,認為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這就比“發現學習”理念的覆蓋的范圍更寬、站立的層次更高。
2、與“主體性學習”比較:包含了“主體性學習”的內容
“主體性學習”是我國當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習者主體地位的被忽視而提出來的。但因這一學習理念因其與我國當前學校教學環境的不可調和性,故而只能是紙上談兵,而無實在的意義。
而“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在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從根本上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就包含了“主體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所要說明的內容。
3、與“創新(創造)性學習”比較:更具實在性和操作性
“創新(創造)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是我國當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結合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創新(創造)型人才”這一命題提出來的。
當然,培養大量“創新(創造)型人才”應是教育所要承擔的根本任務之一,但卻不是教育所要承擔的唯一任務。當代教育所要承擔的最根本任務應是:使整個社會的所有人都能將自己的智慧優勢發揮出來,用以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就要求培養:1、具有社會認同感,即愿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出力;2、具有為社會發展與進步效力的智慧能力;3、其智慧能力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密切相關,即社會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個方面的,各個層次的人才,而絕不僅僅是所謂“創新(創造)型人才”。從人才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缺陷;如為其與生俱來的天賦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天才”,即“創新(創造)型人才”,否則則成為碌碌無為的“庸才”,甚至“蠢才”。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習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通過不斷的吸收于自己的認知結構有建構意義的知識和技能,而使其認知結構不斷發展、成熟并活躍(更具活力——即創造性、創新性)的過程。在中小學階段,因學習者認知結構主要處于發展階段而不夠成熟,雖然其活躍性從其學習過程來看十分強烈,但卻是非常幼稚的,其創造性和創新性從學習結果來看都是極其微弱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對中小學而言,“創新(創造)”與“學習”是不十分和諧的,而因“創新(創造)性學習”的提出,其實在性意義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難以把握。
反觀“研究性學習”,1、著眼于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研究體驗,2、著眼于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發展與建構,3、著眼于開發學習者的天賦和智慧潛力。因而在教學理論上更為合理,故而更具實際教學意義和實際操作性。
三、“研究性學習”之實施要義
提出“研究性學習”這一先進的學習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們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實施這一學習理念。
1、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使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學習觀、學術觀,乃至人生觀。
2、達成“研究性學習”的途徑:是通過自我內省式學習——即不是外在的、強加的、被動的、要我學的;而是內在的、自覺的、主動的、我要學的,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內驅力。
3、“研究性學習”的起點:在于學習者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我們周圍這個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
4、“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習者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種相關資料,用自己的心靈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從而得出相關的令自己信服的結論。
5、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即:漫游環境:不經意發現問題→深入環境:收集資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結論→返回環境:驗證結論、發現不足、彌補缺陷。即采用“問題解決式”學習方式。
6、成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是高效學習環境的營造,其核心即各種學習資源在學習者學習環境中的科學(符合學習理論、學習心理理論、學科結構理論等)配置。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基礎——高效學習環境的建設
所謂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高效學習環境的建設,應包括“現實生活環境(現實環境)”和“網絡學習環境(虛擬環境)”兩部分。
(一)現實生活環境(現實環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現實生活環境,即學習者日常賴以生活、工作、學習的生存環境。學習者只有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才可能產生、發現各種需要解決或感興趣的問題,也只有在這樣的現實生活環境中才可能對自己需要解決或感興趣的問題著手進行解決。這一現實生活環境,包括:
1、課堂:學習者從教師的教學中和課本中的教學內容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生活: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
3、社會:學習者從身邊的各種社會現象中發現新問題。
4、課外:學習者從課外讀書或其他活動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5、自我:學習者對自我在身體、健康,以及成長中的各種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中有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網絡學習環境(虛擬環境)——研究問題,尋求解決。
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網絡學習環境,即通過網絡給學習者營造一個深入學習、協作研究、成果的理想場所。
1、網絡學習環境建設的重點、難點、核心和關鍵在于網絡學習資源的建設。這又包括學習資料資源(媒體資源)和遠程協作學習資源(人際資源)兩大部分。
2、學習資料資源的建設,即網站學習資料庫的建設。
3、遠程(基于局域網或廣域網)協作學習資源,包括:某一課題的共同興趣者,某一課題的合作研究者。這里沒有指導者和教師(沒有權威),有的僅僅是平等的商討(研究)伙伴;沒有唯一正確的結論,有的僅僅是略為高明的思路;沒有“教”——不必聽別人的;只有“學”——可以借鑒別人的思路、方法和結論來拓展、印證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結論,從而超越別人的思路、方法和結論。
五、當前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應防止的偏差和誤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關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大事,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科學而審慎,否則就會貽害子孫,延緩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當今社會和教育環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執一端或矯枉過正,“研究性學習”也概莫能外。
1、強調“研究性學習”而忽視傳統的“雙基訓練”。
十分強調“雙基訓練”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是我國目前學校教學的長處和短處,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和技能功底扎實,但其認知結構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
而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正是為了彌補“雙基訓練”的短處,即增強其認知活力。但卻不能就此否定在學習者學習活動中“雙基訓練”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強“雙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經驗總結,是凝聚了無數教育家的心血的結論。用現代學習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學習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通過不斷的吸收于自己的認知結構有建構意義的知識和技能而使其認知結構不斷發展、成熟并活躍的過程。而“雙基”不正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用以對自身進行有意義構建的知識和技能嗎?離開了“雙基”,學習者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豈不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和空中樓閣了嗎?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為:在一如既往地扎實進行“雙基訓練”的基礎上,廣泛地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才是我們應采取的科學態度。
2、強調“研究性學習”而忽視傳統的“接受學習”。
開展“研究性學習”不能機械地理解為無論對什么學習內容都要進行深入剖析、仔細研究一番不可。只有當學習者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問題時,或自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進行“研究性學習”才有心理學和教學論的意義,只有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才會受到學習者的歡迎,從而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也只有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習者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者的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否則,只能算是隔靴搔癢,畫蛇添足了。
因此,學習者在大部分時間里,所應該接受的還是傳統的“接受學習”。而正是因為有了“研究性學習”對“接受學習”不斷的活力補充,傳統的“接受學習”才更富有心理學的意義,即成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在傳統的“接受學習”中搞好扎實的“雙基訓練”的基礎上,給學習者營造一個完善的“研究性學習”環境和空間,這正是我們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和有志于開拓教育市場的企業,以及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導“研究性學習”之健康發展的科學理論——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
以上是用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對“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所作的一個簡要理論剖析。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是本人歷時多年潛心研究“人類個體智慧發展與學習規律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理論成果。
負載這一研究成果的現代教育理論專著《學習活動的模型——人類個體智慧發展與學習規律的研究》(十余萬字)從2000年9月起已在北師大《教育技術通訊》網站的“論文展示”欄之“2000年論文”中展示。歡迎其他教育網站或教育頻道聯系展示,特別希望能有教育專業雜志正式連載和出版社聯系正式出版!(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