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創造性能教嗎

時間:2022-03-18 02:01:00

導語:教育教學論文:創造性能教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教學論文:創造性能教嗎

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創新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要素,我們要提倡的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因為創造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最好體現。那么,創造性能不能“教”呢?

一、創造性不能“教”

縱觀我國的現實狀況,“到底創造性能不能教?”在相當多的中國教育工作者中,很少有人想過是否要打上問號,而他們所要問的問題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舉三個例子:(1)1995年12月8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提出“訓練創造性思維”之后,我國有較多有關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書籍問世。(2)黃全愈先生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提到了一個素材:美國一所小學的美術教師琳達·葉格1994年到云南昆明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術交流,不少中國教師請教她:“在美國學校里,是怎樣教孩子創造性的?”這位美國老師感到很困惑:創造性怎么能教呢?!(3)在我國越來越重視創新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近些年一些省市在申報職稱的條件中,增加了一個條件:必須參加地方組織的“創造性思維訓練”考試。這就是說,在許多中國教育者的認識中,創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創造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這種訓練出來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通過考試來作出評價。

《現代漢語詞典》給“教”這個概念下的定義基本是準確的,即教就是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問題是創造性能不能看作是一種技能?如果是一種技能,創造性就應該能教!實際上,把創造性看作是一種技能,恰恰是許多中國教育工作者認為創造性可以教的根本原因。

技能是指“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創造性是不是一種技能?我們以繪畫為例來作分析。中國孩子大多四五歲被送到繪畫班學習,要不了多久,孩子的繪畫技巧就會很快提高,老師畫什么,孩子也基本上能惟妙惟肖地畫下來,外國專家一看,對中國孩子畫畫老練成熟、技巧高超大為驚嘆。上面講到的琳達老師在昆明進行教學交流時,因為看到中國孩子們的畫技非常高,有一次,她出了一個題目為“快樂的節日”讓中國孩子去畫。結果發現很多孩子都在模仿墻上的一幅畫在畫圣誕樹,于是,她把墻上的圣誕樹覆蓋起來,要求孩子們自己創作一幅畫來表現“快樂的節日”這個主題。令她吃驚的是那群畫技超群的孩子竟抓耳撓腮、冥思苦想,就是無從下筆。在中國,對孩子繪畫,大人多是用“像不像”來評價,這種模式的訓練,久而久之,孩子就只會“拷貝”,“模仿”別人的東西,由于沒有心的參與,孩子的繪畫過程僅僅是一個由眼晴到手的過程,即眼里只有畫,心里沒有畫,這樣在他心中就很難創造出一幅畫來。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自己心中“創造”出一幅自己的畫來,就只能重復別人,否則就無所適從。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技能是可以由老師傳授的,就像中國老師教孩子繪畫一樣,但創造性是無法被教出來的。

二、創造性只能培養

黃全愈先生認為,創造性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筆者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創造性又如何培養呢?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1、給孩子一塊肥沃的土壤

創造力不同于智力,它包含了許多非智力因素,而人的許多非智力因素是只能培養而不能教的,好比種子一樣,需要的是良好的生長環境。所以,中小學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目前,我國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采取的是“初級教育打基礎,高級教育做學問”兩個階段互相脫離的戰略,其結果是導致碩士研究生畢業搞科研都存在很大的困難。于是,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現在的問題是高級階段的研究沒做好,要加強的是高級階段的研究工作的創造性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同意創造性不能教,只能培養的觀點的話,既然要培養,就要從小開始,一個人的創造力不但要有內在成長的連續性,還要有外在的培養環境的持續性。

2、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今天,那些上不完的興趣特長班、做不完的作業、應付不過來的考試,使孩子們看起來是如此壓抑,他們幾乎沒有多少東西是自發的,學校給人的感覺是那樣缺乏歡樂,孩子們被期望的就是變得不像孩子。一位美國幼兒的老師參觀了中國的一所優秀幼兒園后不無感慨地說:“過分嚴密的管理,看起來更像一座軍營,而不是一所學前學校。孩子們的活動太被動、太克制、太馴服,過分強調紀律次序和行為規范,以致不惜摧毀孩子們的創造性為代價。”而我們中國老師卻認為,嚴格的管理、紀律秩序和控制是學前學校的教學法和孩子社會化的精髓所在,并引以自豪。

事實上,創造性的培養對于自由空間的開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長期把“教育”等同于“知識訓練”,孩子在高考指揮棒的揮舞下,“知識訓練”的負擔太重,為了獲得高分,死記硬背大量的東西、做大量的題目,這些都使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哪有自由空間呢?又怎么談得上創造性的培養呢?

3、給孩子一份恰當的評價

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把“聽話”、“守規矩”和“文靜”作為兒童的美德,而把“好提問或好提不同意見”、“好動”和“頑皮”作為評價壞兒童的標準。在這種意識的強化和熏陶下,兒童都被修剪成一棵棵“冬青樹”,看上去整整齊齊、文文靜靜。試想,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創造性又怎么能夠被培養出來呢?

同樣,我們今天的高考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現了一個誤區,即把學生“偏科”看得太可怕了,把學生的“全科”看得太可愛了。把素質教育下的高考改革理解為:學生的知識越全面,素質就越高。其實,雖然一個人的素質與他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但是,一個人素質的高低絕不等于知識的多寡,除了知識以外,一個人的素質更多的體現于他的人格獨立性和創造能力等等。“偏科”并不可怕,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能夠表現出對某一門學科的偏愛和側重,表明他較早地意識到自己的特長所在并著重在這方面發展,這是他日后能夠有所作為的重要條件,關鍵是我們的高考改革不要將這部分學生排斥在大學門外,我們的社會評價學生的標準應該更為合理。

4、給學生一個啟發的課堂

所謂啟發的課堂,就是創造性教學:它是將創造性的教學思想運用于教學活動中,把創造性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相結合的一種嘗試。這種教學方法,就教師本身來講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方式。其目的是啟發學生的創造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如上海實驗小學推出的創造性教學模式,它根據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活動的比例,分為五個子模式:講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導——自學式;提問——討論式;引導——探究式。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探索。

美國學者廷伯萊克(Timberlake)曾提供15種建議,作為實施創造性教學的參考,很有指導意義。比如:允許學生發生錯誤;對課堂發生的搗蛋事件,教師處理的態度應有耐心和彈性;鼓勵學生提出不平凡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作品;保護學生免遭嘲笑等等。

有人認為,我們現在的教育也是培養人,在基礎理論知識方面還有許多優勢,不少學校還能舉出很多本校畢業生成名成家的例子,因此對于推進素質教育、創新素質的培養認為沒有必要。學校能為國家培養出人才,成績應該肯定,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缺陷、不足。以升學考試為目標,以高分和升學率為載體,長此以往,怎么談得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呢?還談什么創造性呢?

總之,創造性的培養寓于一種創新觀念,根植于創新的文化環境,立足于實施創造性教學,而這一切都依賴于我國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不進行教育體制的根本改革,不創造一種順乎兒童天性、崇尚自然、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所謂“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將永遠是一句美麗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