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分數給老師排名次的弊病
時間:2022-03-18 02:02:00
導語:以學生分數給老師排名次的弊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們常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但許多的人并沒有看到“分分分也是老師的命根”這一不正常現象。老師為什么這么在乎學生分數呢?那是因為對學校來說,學生分數與老師工資、職稱、榮譽直接掛鉤,是考核老師的最主要參數;對老師自身來說,事業上是否有成就主要就體現在所教學科的學生分數的高低上。于是,有進取心的教師也只有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學生得高分,才能在各種評審中得到肯定,才能體現出自己工作的能力。從表面上看,這種“唯分數論”對教師的考評似乎很科學很客觀,把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是透過這個表面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單純以學生分數給老師排名次的弊病是諸多的,他導致的后果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嚴重影響師生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特長。
現在學校的競爭,說到底仍是升學率的競爭。升學率高能給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績”增光,也能掙出好學校的面子來。于是教育主管部門給學校施加的任務是升學率,學校給老師施加的任務是考取X個,而老師給學生的任務是考X分,教師不得不把這種壓力轉嫁給學生,因而導致了老師“為分數而教”,對學生采取“管、卡、壓”,不惜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來提高成績,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同樣,每次考完試,不論試題質量如何,一律用學生的成績給老師逐一排名,開會時發給各位老師的成績表,或在會上公布老師的名次,都是以學生成績作為主要依據,給老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產生了種種心理障礙或疾病。
為了分數,學生的思維稍一偏離“正軌”,老師便憂心忡忡地厲聲呵斥,強行用成人的習慣思維去“匡正”;為了分數,學生的回答稍有誤,教師就急不可耐地將“標準答案”和盤托出;為了分數,教師不敢讓學生有不同于書本的獨立見解和不合規矩的想象;為了分數,教師在教學中成了知識的傳聲筒,失去了自身的創造力。在這種教育下,學生將會因怕犯錯誤而回避錯誤,變得謹小慎微,懶于動手,疏于思考,往往碰上實際問題就暈頭轉向了。長此以往,學生沒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喪失了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更不要奢談創造力和創造精神了。
二、忽視了學生的品德教育。
一名老師的本職工作,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即引導學生如何做人。“教書”與“育人”應相互結合起來。而現實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往往忽視“育人”。
“教書”一味地要成績要升學率,如:有的老師在任命課代表或班干部時主要看成績,有的班主任平時抓班級管理時也總是在提高成績上大做文章,從而放松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個別老師在“好”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時,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他們對“雙差生”不但不熱情教導和耐心輔導,反而,極盡譏諷之能事。有些“雙差生”便因受不了老師的冷言而輟學。老師的這種行為,既違背師德,又不符合有教無類的原則,還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如此一來,增加了學生品德教育的阻力。
當前我國學校德育正處于薄弱環節,一方面由于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重智力輕德育,一方面德育教育局限于表面文章,沒有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沒有考慮到學生作為全面發展的個體最根本、最基本的需要,這樣的德育教育在效果上當然是低效的。
三、師生關系變得日益緊張尷尬。
在工作中,大多數老師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成績搞上去這個重心上,在一些教師心目中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做題的機器。特別是教學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老師為了盡快出成績,只有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給自己和學生施加壓力,加大訓練力度。學生只好長時間地在學校學習,本該屬于他們玩耍和休息的時間被剝奪了,他們怎么會不厭學呢?這種視分數提高為最高成就的急功近利行為和思想,必然會造成學生在盲從和被動中產生厭學和逆反心理,最終導致師生關系對立。
四、嚴重影響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和團結。
為了提高自己所教學科教學質量,使自己的名次不排在其他老師的后面,許多教師不得不挖空心思提高學生分數,一旦通過正常努力達不到,教師之間就容易形成不正當競爭的風氣,特別是同學科老師之間,明里不比,暗里較勁。老師與老師之間勾心斗角,互相戒備。帶班想帶好班,教書想教好學生,為評優、晉級等榮譽的得失,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去爭取,老師之間的關系能不緊張嗎?有的老師害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在交流中弄拙藏巧,敝帚自珍;有的老師在別人教學成績不如自己時,對人友好寬容,一旦別人超過自己則心理失衡,說話夾槍帶棒,嚴重影響老師與老師之間的教學交流和團結。
五、誘發老師為評優作假,成為評優之“憂”。
以學生的分數給老師們排名次,雖能促進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是將名次與老師切身利益掛鉤,有的教師就置師德、師風于不顧,以作假來提高自己的成績。有的學校為了使自己的名次不排在其他學校的后面,初一、初二時每班有六七十個學生,到了初三老師想方設法讓差生留級或轉學,最后每班只剩下四五十人,這就是造成學生失學的主要原因;或把一個年級成績好的集中在一個班,成為“重點”班,跟其他學校競爭名次。為了學校的名譽,有的老師鼓勵學生撒謊,還美其名曰“善意的謊言”,這樣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教師作假、學校造假固然是跟教師本人、學校領導的思想素質有關,然而這種現象的普遍性不應引起我們的深思嗎?什么是培育這種不良現象的溫床呢?
對大多數學校而言,評優和評職稱都是稀缺資源,榮譽的背后是各種物質利益。面對僧多粥少,人人爭奪的局面,評優和評職稱弄不好就成為老師“憂”的源頭,失去了評優和評職稱的積極意義。如按分數排優,看似公平,實則忽略了老師、學生的差異性,造成不公平競爭;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固然可以受獎,但那些所教學生分數不高但確實對學生進行了全面教育的該不該受獎?業績突出者該獎,那么進步很大的老師該不該受鼓勵?轉化一個基礎較差的班級,老師付出的心力并不比帶“好”班考高分的老師少,此類老師要不要評優?……
如果評優評出的不是在教育上勤勤懇懇工作的教師,而只給那些善于在學生分數上作文章的教師,這就成為評優之“憂”了。
綜上所述,以學生的分數給老師排名次的弊病還確實不少,請學校、教育部門和社會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