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之路

時間:2022-03-18 02:12:00

導語: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之路

西部貧困地區的“兩基”狀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已成為制約全國教育發展的瓶頸,為此,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公開申明狠抓農村教育,特別是西部教育的決心,啟動了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筆者認為要確保“兩基”攻堅取得理想效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走創新的道路。

一、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的道路是由西部地區的客觀情況決定的

西部地區的“兩基”建設與全國是同時起步的,但為什么東中部地區教育發展迅速,而西部地區卻無大的改觀呢?這是由多種客觀原因引起的: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鄧小平的“特色”理論為指導,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接著又發展中部地區,最后才開發西部地區,使得西部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教育也無一例外地與東中部拉開了差距。其次,西部地區地理環境特殊、社會歷史條件復雜、經濟發展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難以改變等等,導致教育的發展長期停滯不前。再次,教育投入不足,投資方法不恰當,致使西部地區教育設施陳舊、師資力量薄弱,進而使教育質量無法提高。

針對以上情況,近年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力度,但效果還是不明顯。據有關資料報道,至2002年底,全國2860個縣中,還有431個縣未實現“兩基”,而其中372個縣是西部十二省的,占未實現“兩基”縣數的86.3%。從一些指標看,全國東部九省(市)已全部實現“兩基”,中部十省實現“兩基”的人口覆蓋率也達到94.7%,而西部實現“兩基”的人口覆蓋率僅為77%,有的地區差距更大。這一事實說明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不能走東中部的道路,因為這里缺少的不僅僅是教育經費,還缺少很多重要的東西。這也就決定了今后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的道路。除了投入資金怎么用,還有好多問題需要考慮。

二、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的道路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要求

西部開發是西部社會全面開發的過程,不僅是經濟的開發,也是文化的開發和人才的開發的過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碰到的最大困難除了資金以外,就是人才。特別是各種高素質的專門人才最為缺乏。當然西部缺“才”不缺“人”,缺“財”不缺“力”。如何將現有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成為西部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西部開發處于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處于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之下,人才的競爭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標志。二十一世紀,高素質人才短缺是全球性現象,而發達國家和地區將以其雄厚的資本實力網羅人才資源。所以,為西部地區培養本土化的特色人才是西部大開發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從基礎教育抓起,如果錯過了基礎教育這個重要階段,我們的拔尖創新數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也可能大大降低。而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薄弱,學校教育與西部農村農業、牧業的發展不相適應,已成為西部發展的瓶頸。西部“兩基”攻堅要取得質的革新和量的突破,關鍵取決于能否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創新之路。

三、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必須走創新的道路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西部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局,西部教育因此成為重中之重。尤其是西部“兩基”人口覆蓋率遠遠低于全國水平,已經阻礙了西部社會發展的步伐。就此中央政府將工作的重心轉向“三農”問題的同時,下定決心啟動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準備投入100億元在西部建設4600所寄宿制學校,解決150萬新增中小學生就學。西部地區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貧困山區和牧區,寄宿制是解決西部孩子上學難的新舉措,也是解決教師數量不足的新途徑。但是這種辦學模式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整體素質,這就要求各地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創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

四、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創新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轉變基礎教育的投資觀念。

基礎教育以往基本依賴于政府投資,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對于上級撥款也不能合理分配和使用,甚至挪用教育專款,使得基礎教育經費不足。同時,基礎教育與社會其他部門的聯系不緊密,社會對基礎教育的投入觀念蕩然無存。所以要首先加強各級政府領導人的作風建設,真正做到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要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發揚求真務實之風。對此,陳至立委員在談到怎樣用好100億元西部教育投資時說:“不要出現教育廳長因此倒下的事”可謂警策之方。其次要變“等、靠、要”的思想為積極進取的行動。這就要求做好以下幾點:

1、轉變農民觀念,形成發展教育的社會心理環境。領導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心里裝著老百姓,頭腦中想著老百姓,即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樣才可以為100億元教育投資開出“直通車”,讓老百姓從中受益,從而看到教育的希望,進而激發和引導農民們自覺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拓寬辦學渠道、改革辦學體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緩解西部基礎教育資金不足的壓力。西部地區教育資金不足是西部地區“兩基”的最大障礙,僅靠政府的撥款是遠遠滿足不了目前發展的需要的。有關數據已表明,西部基礎教育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政府的撥款只能是杯水車薪,緩解燃眉之急,最終還得靠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地區自身的興旺發達。所以要加快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的速度,必須改變以往單一的政府投資體制,鼓勵和倡導社會力量依法自主辦學,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提高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國家應該通過各種優惠的稅費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建立各種教育基金,來支持西部教育的發展。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為主、社會參與的辦學體制。

3、改變過去重經濟投資、輕智力支持的觀念。西部地區教育質量低下,已成為“兩基”攻堅的另一大障礙。我們需要改變只重經濟投入,不重技術指導的觀念,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智力支持。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和援助工作,進一步加強遠程教育在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中的建設。集網絡教育和多媒體技術于一體的現代遠程教育,是西部落后地區了解外面世界、獲取最新信息的窗口。加大技術的投入力度是西部世界知識經濟接軌的必由之路。

第二、轉變狹隘的人才觀念,樹立大人才觀。

西部大開發,需要大批有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以及各種具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我們必須建立大人才觀,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并非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算人才。受傳統人才觀念的影響,西部地區基礎教育也一度受到“升學壓力”的考驗,導致西部地區中小學生整體素質低、教學質量差的局面。

1、改變教師的人才觀——改變教學方法。教師的人才觀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西部地區“兩基”攻堅點,基本上是農村,教育的對象大部分是農家子弟,所以要求教師教學方法有所創新,除了注意基礎知識的教學外,同時開設各種勞動技術課、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科技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從小養成鉆研科學技術的習慣。

2、提高教師的素質——改變教師培訓方式。西部地區教師整體素質低是有目共睹的,設法提高現有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實現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的有效途徑。提高教師素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在職培訓。針對各地的實際情況,請有關專家到各個學校講學;或者按專業組織教師到先進學校聽課、評課。另外,還要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的培訓,加強管理能力。這些費用應該由政府或單位支付,這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還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西部“兩基”攻堅要建立以寄宿制為主的新的辦學模式,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管理能力,為學生營造“家”的氣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3、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地方財政吃緊,教師隊伍建設一直都是個難題。很多學校都由民辦教師承擔教學,而民辦教師的綜合素質又難以保證,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所以,各個攻堅縣必須想辦法調整地方教師的工資發放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農村民辦教師素質問題,由獲得大中專學歷的畢業生來鄉村任教,替換不合格的民辦教師。同時,可以建立能上能下的教師隊伍管理制度,實行校長競選制,學生、教師、村民共同參與選舉,民主推選對教育真正負責的校長。教師也要競爭上崗,由學生和班主任來選聘任,聘不到的則自動下崗,學校再向社會公開招聘。

第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1、對于政府而言,必須加大西部社會的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強科技的宣傳和指導,在農村教育中引進信息及通訊技術。西部農村地區雖然長期處于封閉隔離狀態,但是,現代信息與通訊技術能夠以一種過去難以想象的方式拓展農村教育的時空,使科技知識更廣泛地向農村開放。中央政府啟動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便是掃除文盲、引導農民科技興農的有效途徑。地方政府有必要把“兩基”攻堅計劃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遠程教育,讓偏遠的山區更好地接觸現代文明。

2、對于學校而言,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把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農業技術知識的引導結合起來。一方面設法建立校園網,讓農村孩子盡早地接觸到計算機,學會從網上學習知識。另一方面,西部地區農村人口比重大,初中畢業后,只有一小部分人升入高中學習,而大部分學生都要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建設。所以,有必要在中小學教育中開設一些科技課,以及科學實踐課。這不僅可以提高那些文化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他們學到農業科學知識,畢業后就不至于成為科盲、農盲。還可以改變家長那種“讀與不讀一個樣”的想法,從而增加他們主動送子女上學的信心,甚至進一步認識到投入教育的重要性。這樣就可以掃除“兩基”攻堅的社會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