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
時間:2022-10-29 01:21:00
導語: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中產生的主觀體驗,是人與生俱來的。人的情感與社會環境、歷史發展密不可分,它反映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重視情感在人的成長與發展中的作用,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情感需要通過教育來培養,情感不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應該成為教育的對象。
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為科學教育之入口和開發科技創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徑,成為道德教育之藝術化形態和孕育美好道德行為的必由之路。可以說,情感是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化學教師的我們更應結合課堂教學,通過不斷的滲透教學,將情感教育進行到底。本人對化學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現代教育觀念提倡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尊重學生發展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與此同時更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學生獨有的文化,將學生看作有尊嚴、動態成長的獨立個體。
那如何體現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呢?蓋杰和伯納在“教學心理學”中指出:“對教師來講,表揚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動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揚按隨著某種行為的頻率增加”。因此在與學生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常常從積極的方面去入手,對學生取得點滴進步,給予熱情鼓勵,給予及時肯定表揚,換取了學生心理上親近,感情上融洽。給學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學生的錯誤看作是一種糾正原有假設或者結論的信息,做到善待學生的錯誤,善待學生。
任何對學生的諷刺,挖苦,歧視,冷落,都會挫傷他們自尊心,窒息剛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對立,所以我在教學中始終堅持這一點: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而且在平常的一些小細節都可以不斷地得到體現和強化,例如剛開學,我就把所任教的班級全部學生的名字都記住,并且為每人準備了一本厚厚的練習本,這本練習本是我們課后溝通的橋梁。我讓他們把堂上的練習、小測驗、作業、典型題型都歸納到這本本子上,然后定期批改批注。這本練習上記載著每位學生們的作業、測驗都充分反映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還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園地,每期我都會根據每位學生不同時期的表現提出不同的要求,用這種方法跟他們進行交流。定期也會召開科代表會議,讓科代表收集不同時期的教學意見作為及時的反饋,不斷地調整教學環節,以求到達更好的效果。
學生初學化學興趣都很大,但隨著知識深化,興趣漸減。要學生對化學學習保持興趣,而且要使暫時興趣發展為穩定興趣,永遠保持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適度的情感,莫過于先對教師從心理上產生敬佩,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為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使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戰勝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真誠地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讓學生從心理上接納你,在行動上接近你,從思想上樂于接受你的教誨。尤其是對待進生更要給予溫暖,給予理解,互相尊重,多加幫助。
二、多種教法,激發熱情
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情景的創設、氛圍的創立。要使教學達成良好的效果,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創設一種環境,使師生在這種環境中進行對話、溝通、交流、促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也就是說教師只有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內容和班級特定的對象,創設各種教學情景,形成一種師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學相長的課堂心理氣氛,對學生充滿信任、期望與尊重,才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主體經驗和自我意識,從而以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參與學習。一定的教學情景融入了教師的情感則可以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
教師要通過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動機來促使學生對學習的投入,增加他們的有效學習時間。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針對化學該科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充分注意運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化學實驗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學生一般都很喜歡上實驗課,但相比起來化學原理基本概念和化學計算就顯得枯燥無味了。為了使學生學得樂在其中,在常規教學中采用新穎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奮感和愉快感,而且在這種氣氛下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其個體的主體性。
例如,可以采用同齡人的教學法,每單元結束或者學期復習就可以用此方法,使枯燥無味的復習變得生動活潑。首先教師要事先把題目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分好學習小組,布置學生作好課前準備,每個小組把自己的復習專題搞好,用多媒體或者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展示出來,并且輪到哪一個小組的復習專題,那么小組的成員就要負責那堂復習課的復習內容的展示、解說,然后其他小組參與評分。這樣下來的教學效果是一般常規復習反復做題、講題無法做到的,因為每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學生都特別關注認真準備,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提取信息、處理信息,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熟悉程度。因為學生們必須對知識經過自己的再次整理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和完整的體系,對于學生自身知識系統內部的欠缺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才能在當小老師的過程中把適當的結果展現于人前。多提供機會讓學生當小老師,在此過程中,會有很多精彩的發現。現在的學生能力差是我們不少教師的看法,其實我們只要舍得多給機會他們,我們就會發現學生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做得不錯。
除此以外還可以用游戲的方法,初三學的很多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識,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這些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在課上分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全對的為勝,采取小組獎勵方法,這時候就考查了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用競爭的游戲方法使學生的應變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習興趣濃厚,更重要的是學生也能在愉悅中牢固地掌握知識。
為了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就需要多動腦筋因材施教,多與學生交流溝通,理解他們、發現他們,盡量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一旦學生的心理價值取向正確地形成后,對學習化學自然會從被動變成主動,學習成績就自然會提高。
三、給予機會,感受成功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一個班級中,積極挖掘學生的學習資源,把學生的差異看作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盡可能通過學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獲取知識。學生有差異,那么教師在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也應該體現著這些不同層次的鋪墊,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機會,多點探究空間,多點實現自我的滿足。
心理學家認為:人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的心理上會引起不同的情緒。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適應學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教師在組織教學測驗、考試或者設置教學環節時,要精心設計,不要讓學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學得索然無味的,覺得自己怎樣努力也學不好,要讓學生從考試、學習的階段性結果中知道他們已學到了知識,有所收獲和提高,這樣學生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誘發出對化學學習的內部情感動力。教學中教師除了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應該多創造讓他們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從而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
比如,在第三單元講到愛護水資源,這個主題學生從小就耳熟能詳,在處理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特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資料的收集準備,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準備的課件、短片、漫畫、手抄報等,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環節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將“自我”擺進了教學的內容,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展現了自我,給心靈以觸動,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更堅定了他們的心理價值取向。
現在初三的化學課本有很多實驗都是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其實“探究性學習”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強調的是學生的“學”是以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切入點的,注重學生的情感的發展,引導學生的思維形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的成“人”教育上,又起到了幫助學生形成獨立人格的重要作用,在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珍惜學生所取得的一點一滴進步,于是在一些活動探究實驗中,我們都盡量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成功。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既能獲取知識和技能,又能錘煉思維,同時張揚個性,感受成功。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讓學生個性發展、主動發展、積極發展、全面發展、全體發展、終身發展。忽視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活動和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的情感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不管是對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對他們都要充滿發自內心的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將有利于學生與教師自身的提高。
- 上一篇:消除教育不公研究思考
- 下一篇:分組學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