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xiāng)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4 10:33:00
導語:城鄉(xiāng)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場歷史上影響廣泛深刻、全方位、大動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運動。各國學校音樂教育順應這一教育改革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樂學科內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紛紛開始進行系統的、整體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認識音樂課程的價值與性質、研制新課程標準、設計新教學體系和實驗新教學方法等。
近年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也不斷嘗試改革與創(chuàng)新,制定了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初步建立起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管理、咨詢、教研機構,改變了過去一直無專門機構和專人管理音樂教育的狀態(tài);制定了一系列指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法規(guī)和文件,改變了音樂教育無法可依的渙散局面;中小學音樂課程開課率穩(wěn)步上升,改變了音樂教育長期存在著大面積空白的狀況;引進吸收了多種國外著名音樂教學法,如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洛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另外,在音樂教材建設、教學器材配備以及音樂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果。可以說,當前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史上的黃金發(fā)展期和歷史機遇期。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筆者由于從事高師音樂教育的工作,曾就音樂新課程的推行對海南省及深圳市的中小學骨干音樂教師進行了培訓。在此期間,經過實地聽課、看課及與各地中小學老師溝通了解,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仍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展的問題。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大量的投入為城市音樂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農村音樂教育尤其是農村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則嚴重滯后,城鄉(xiāng)音樂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此,筆者結合實際現象,將《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城市與農村、漢族與少數民族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進行比較分析,為有針對性、有效地把新課改的先進理念、方法等貫徹到實際教學工作中提供實踐依據。
師資現狀的比較
城市教師隊伍現狀。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學,多配備有專門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師作為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受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和參加培訓,完成教學素養(yǎng)的自我提升,以適應社會的前進和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師的學歷層次較高、綜合能力強,在能較好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多數還能勝任課外音樂特長輔導。此外,城市中還有一批音樂教研人員、音樂教育專家、熱衷于音樂的各行業(yè)音樂愛好者來支持國民音樂教育事業(yè),并發(fā)揮了帶頭、引導、示范等骨干作用。他們對音樂教育資源的整合、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音樂新課改要求教師們認真解讀《音樂課程標準》。參照標準,教師們在教學設計上下工夫,認真研讀新教材;及時在課堂上調整教師角色的轉換,讓課堂氣氛活起來;并能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做到了理念和知識的更新。正如音樂教育界專家所言: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fā)生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教師的課堂生活將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
農村教師隊伍現狀。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基礎教育仍相當薄弱。以海南為例,2003年我們對海南省3320所小學、535所中學當中的109所中小學進行了抽樣調研。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292名中學教師當中,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僅有37人,占被調查教師總人數的12.7%,連專科文憑都未獲得的教師有42人,占所調查教師總人數的14.4%;能勝任或基本勝任所從事的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約占60%。海南省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與深圳等在基礎音樂教育較為先進的城市相比,要落后至少10年。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占我國總人口65%的農村音樂教育幾乎未發(fā)生任何影響。筆者曾被從農村走出來學習的一線音樂教師多次問過一句同樣的話:“老師,我們那兒沒有多媒體、學生又買不起新教材怎么辦?”是啊,該怎么辦?像海南一些貧困縣鄉(xiāng),長期以來無專職的音樂教師,有些地方連語文課都無法保證用普通話正常授課,都是夾雜著海南話的“雙語”授課,更甭說音樂課了,我們又怎么能要求其推行新課程標準呢?這種因缺少專職音樂教師而無法確保正常上課、保證教學質量的現象在其他省市也存在。我國80%左右的學校在農村,75%左右的學生在農村。農村音樂教育又是我國國民音樂教育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新課程在農村學校的推廣和實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使用教材的比較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新的音樂教材的編寫必須遵循六大原則:教育性原則、學生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與舊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選曲目加入了部分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專業(yè)創(chuàng)作的經典作品、優(yōu)秀新作品,中外作品比例適當,有利于欣賞、歌唱、演奏、創(chuàng)造性等內容的綜合運用;音響教材包括歌曲示范演唱、歌曲伴奏、欣賞曲、實踐范例及供教師選用的一定數量的備用樂曲;教師參考用書包括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有關參考書目等。編寫內容既利于發(fā)揮教學的規(guī)范性,又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學生教科書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文字簡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讀性。教師參考資料除了用文字表達的教師用書外,還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軟件,開發(fā)制作音樂課件(如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教材的編寫,使音樂教學更具直觀性、參與性、豐富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城市教材使用情況。眾多城市的中小學均使用了新版的音樂教材,且多數學校采用的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教材,只是有些學校使用線譜版、有些學校使用簡譜版;還有些城市的學校使用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本省自編教材(如廣東省大部分城市的多數學校);另有少數學校仍沿用人民音樂出版社的舊版教材。
農村教材使用情況。在我國廣大農村,部分條件相對較好、能正常開課的學校使用的仍是舊版教材,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不愿意換。他們已經熟悉并掌握了原來教材的使用,自身的技能及知識結構使他們研讀新的教材很吃力,且音樂課件在農村因教學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應用,因此教師們情愿使用舊教材。至于相當一部分經濟落后縣鄉(xiāng)的中小學,長期以來是“教師手中一本書,學生桌前光禿禿”,即學生根本沒有教材,只有老師手里有本教材。他們每堂課只帶著耳朵、嘴巴來,每學期跟著老師學幾首生澀的歌曲,課堂也不涉及音樂知識的講解,隨意性很大。教師簡單、程式化的教學使原本最應有趣的音樂課變得枯燥無趣。
少數民族教材使用情況。在我國的少數民族當中,多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中蒙古族、朝鮮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傣族等的文字較常用,彝、納西、苗、景頗、傈僳、拉祜、佤等族的文字已少用。其中蒙古族、朝鮮族(延邊自治州教材較富民族特色)、藏族等都有用本民族文字編寫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他們使用的仍是過去編寫的音樂教材,沒有受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影響。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邊遠少數民族農村的中小學雖無教材,但當地一些民間歌唱藝人走進課堂,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孩子們唱著本民族世世代代相傳的古老民歌,這也正是我們亟須挖掘的民間音樂瑰寶。如北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南方少數民族藏族(部分經濟較落后縣鄉(xiāng))、侗族等。如今,隨著音樂教育的改革,一些熱心我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業(yè)內人士在少數民族當地建立了“音樂傳習所”,立足于挖掘民間音樂、民間歌手,傳承民族民間音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教學設施的比較
城市教學設施狀況。城市的中小學當中,教學設施完善、各種樂器配備豐富,如鋼琴、手風琴、電子琴、各種打擊樂器等,有樂隊的學校更配備了齊全的西洋管弦樂器、民族管弦樂器等;很多學校都有固定的音樂教室,教室配有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師能依據新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對象,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授課,使教學更為直觀、形象,教學過程更為立體化。
農村教學設施狀況。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只有個別學校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有的師生都未見過多媒體教室。城市學校常見的各種形式的排練,如合唱、舞蹈、器樂等,在這里均無固定的場所、樂器及必備的教學設施。大部分教學是隨班上課,有些學校連基本的教學掛圖都沒有,更無緣投影儀、電腦等先進設備了。
結語
通過對城鄉(xiāng)之間師資結構、教材使用、教學設備等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各地區(qū)、各學校在教學設備、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面表現出的嚴重不平衡。新課改背景下城市的變與農村的不變讓我們在改革中不斷反思,筆者在此提出幾點拙見:解放觀念,重新審視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同時相應提高其工資待遇;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解決長期經費短缺現狀。筆者認為這幾點做到了,我們的新課程標準就能得到切實推行了。
- 上一篇:談學習文化組織問題探討
- 下一篇:地方美術學基礎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