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校群體教育作用
時間:2022-03-11 10:19:00
導語:論學校群體教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將同輩群體這一概念放入教育社會心理學領域,以學校教育為研究背景,即把學校和課堂視為一個“微型社會”,從同輩群體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和同輩群體亞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這兩個方面,分析在“微型社會”中,青少年同輩群體的特點對于學校教育的作用;指出教師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要主動地調動同輩群體發揮積極的作用,引導其在健康、正確的軌道上發展。
關鍵詞:同輩群體;教育;學生;青少年
教育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出現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它作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把社會心理學滲透到教育中,其研究重視教育心理學中的社會因素。研究者把學校和課堂看作是一個“微型社會”,用社會學原理分析、解釋、預測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點,從而能更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從社會學角度看,同輩群體是一個由地位、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大體相同或相近的人組成的關系親密的非正式群體。在眾多同輩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每個個體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彼此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這樣的非正式群體普遍地存在于班級、學校等正式群體中;并且當班級、學校這些正式群體成員之間存在構成同輩群體的條件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其為同輩群體。由于青少年同輩群體在其存在的特定環境中對學校教育,包括智育和德育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們研究以學校、課堂作為微型社會中的同輩群體對學校教育。
一、學生同輩群體的建立及其特點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價值標準、社會規范的專門機構,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學習時期的社會化稱作預期社會化,是指個體在學校里進行的社會化,學習將要承擔的社會角色,為進入社會做各種準備。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論述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個體社會化的影響。同輩群體是一個獨特的、極其重要的社會化因素,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同輩群體的影響日趨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遠遠超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學生同輩群體的建立往往體現為如下特點:
1、青春期身心發展:同一個年級、班級中的學生處于同一個年齡段,智力和心理機制水平大體相當。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會發生急劇的變化,他們自我意識增強,有了“成人感”,要求獨立行事和擺脫成年人的控制和支配;他們情感日益豐富,渴求友誼和理解,但發展了的自我意識迫使他們羞于向家長傾心交談。這些致使他們處于各種矛盾與沖突之中,是心理上的“斷乳”和動蕩時期,但是他們在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在與同齡人的接觸交談中,卻能獲得認同感與內心的滿足,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同輩群體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活動天地和適合他們心理適應及發展的小環境。
2、性格、觀點相似:性格相似的學生之間,由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彌補,因而容易建立起較為牢固的友誼。他們可以互相傾吐不愿向成年人暴露的思想、看法、情感,有共同的語言。如果自己的觀點被同伴接受或認可,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使得相互間的相處變的愉快滿意,同輩群體中友誼的橋梁也因此建立起來。
3、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學生的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從事職業、經濟條件等)對學生同輩群體的建立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往往會選擇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同輩組成互動圈。這是因為在兒童入學以前,主要是與家人交往,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起點,不同的家庭類型對他們的教養方式也不同。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能夠互相認同,比較容易形成互動。
4、距離效應:鄰近座位的同學交流頻繁,比較容易建立友誼。作為班級微型社會中的座位的排列,為最初互不相識的學生成員提供了特定的互動空間,學生相互間有了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機會,容易使相互間的距離拉近,而與同伴結下深厚的友誼,建立同輩群體。無論這一空間的確定是隨機的還是事先既定的,借助于它,學生成員之間的互相接納、互相滲透開始成為可能。即使座位排列在一段時間后重新加以調整,增加了選擇的成分,學生的互動還可能受原先座位的影響,遵循先前的互動模式。
同輩群體中的友情是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人際關系。在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學生們可以意識到團體精神和同伴式的互幫互助,這不僅僅有助于他們脫離成人的管束而自立,而且會使他們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同輩群體中所采用的規范和標準比父母師長的規定對他們有更大的作用,他們更需要得到同齡人的承認和贊許,而能得到同齡人的尊重和愛戴對他們自尊心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教師作為學校生活的主要組織者,應該認識到同輩群體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而廣泛地存在于青少年學生群體中,并在學校、課堂這個微型社會中,對學生的社會化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教師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要主動地調動同輩群體發揮積極的作用,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而要避免由于教學、教育方法上的失誤而抑制了學生同輩群體的正常良性發展。
二、同輩群體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很多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研究集體對同輩群體成員的學習成績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課堂里經常出現同輩群體之間的對抗和沖突時,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下降;而如果在同輩群體中,成員情感是互相支持、互相關心的,成員間便互相具有吸引力,學生成績便普遍上升。一位專門研究同輩群體的心理學家史穆克對課堂同輩群體的集體動力學做過分析研究,他根據學生的自尊、態度和學業成績的變量關系所取得的大量數據總結指出,學生的學業成績跟他們的自尊和自重存在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在一個學習集體里,同輩人之間友好的或是敵視的態度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從友好的、互相關懷的同輩人那里得到支持的學生比被同輩人排斥的學生在學習上更能夠發揮潛力。
在學習集體中,學生之間的友誼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由于經常接近,常使學生結成朋友。在課堂里,學生坐在一起,由于接近開始交往,后來,他們感到在班上的地位和安全都沒有任何威脅時,便有了進一步的來往。以后,他們發現在態度、價值觀和興趣上有了共同之處,便增強了友誼并自愿在課外一起活動。同學間的互相滿意的反應又加強了每個學生的自我價值觀,并促使他們互相尊重,珍視友誼。
以上分析不難得出: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自尊、自重與尊重他人,并且注意言行不應挫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有些教師堅持認為他們的工作只是“教學”,毫不關心跟學生之間的關系如何,絲毫沒有認識到關注學生同輩群體對集體中的學生學習效果的意義。學生正確的自我評價和對人的尊重在同輩群體中產生的影響越深,則他們的學業成績便越好。這有些馬太效應的意味在其中。由此可見,有意或無意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做法,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如果一個學生從同輩人那里得到的是沮喪的、消極的反饋,而他每天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在一個心理上受到很大威脅和十分不愉快的集體里生活,那么,焦慮和不安往往會削弱他的自尊、自重和自信心,會大大減弱他為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所做的努力,甚至放棄學習。沒有同輩群體的支持,不僅會使他在學習上掉隊,道德品質也會向不良方向發展。如果教師能夠認識到青少年同輩群體的這些特點,并能很好的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會有很大幫助。三、同輩群體亞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隨著對同輩群體力量的依賴以及與同輩群體的利害關系的發展,學生遵從集體壓力的傾向日趨明顯。這種遵從可能表現在諸如音樂興趣、風尚和愛好等一些惹人注目的行為方面,甚至青少年從事某件事的理由就是“其他人也都這么干的”。他們的種種見解、信念、喜愛與厭惡一般都由集體決定。
同輩群體以他們共有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建立自己獨特的亞文化群。由于同輩群體是由年齡相近、志趣相投、關系融洽、地位平等的人組成的非正式群體,它能滿足青少年的游戲、友誼、安全、自尊、認同等多方面的需要,因而同輩群體成了青少年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形成的重要影響源。青少年熱衷于參加同輩群體活動,并忠于同輩群體。可以說,他們從對父母的忠誠轉移到對同輩群體準則的忠誠,這遠非是由一種盲目的遵從變為另一種盲目的遵從。由于同輩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念與準則來源,并提供了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來行事的體驗,因此同輩群體在降低父母的價值并促使青少年不再依賴父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在頻繁的同輩群體交往中相互刺激,情緒相互感染和強化,被群體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往往在群體內迅速、廣泛地流傳開來。青少年個體在群體中按同輩群體共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去思想和行動,以爭取同輩群體的認同,這樣往往形成青少年同輩群體亞文化。
由于同輩群體是在志趣相投和其它條件相似或相輔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青少年同輩群體亞文化性質上有好有壞。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個體的心理較為正常、合理。例如,一些好學上進的中學生結合成的同輩群體其成員話題大多是學習、成績、報考什么樣的大學。這種價值上的認同既促進他們在學習上的競爭,又可相互啟發,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反,一些染有不良習氣的同輩群體,奉行人生一世吃喝玩樂信念。沾有惡習的青少年盡管會受到家長、老師等的指責,但由于在這些群體中獲得了精神支柱,并相互感染,結果越陷越深。某些教師和家長不正確地對待青少年同輩群體交往,采取簡單粗暴地取締或干涉手段,引起青少年的“逆反”,達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給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青少年同輩群體的亞文化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文化,有自己所欣賞、模仿和崇拜的英雄或偶像,有自己特殊的旨趣、衣著、儀表和語言,以及特有的行為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青少年亞文化總是處處強調自己與成年人文化的差別,因而時裝、發型、語言、音樂都有可能成為青少年自我認同的一種標志。青少年亞文化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與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不一致,或矛盾和沖突時,如果處理或引導不當,就有可能出現反社會化現象。
目前我國正處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在社會轉型期產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念,但主流社會文化可能尚未對它們作出相應的反應和調整,這些價值觀念沖擊著校園,這勢必會削弱學校等正規教育機構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建設方面的作用,從而也使青少年亞文化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要正視青少年亞文化的存在和影響,對其予以引導并施加影響。學校教育可以通過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利用電視、電影、書刊、教科書等渠道廣泛宣傳社會主流文化,并擴大其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同時學校、教師要正視并尊重青少年的愿望和要求,結合他們的特點予以指點,使青少年同輩群體亞文化在健康、正確的軌道上發展。
參考文獻:
[1]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7.
[2]馬維娜.學生互動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結構[J].上海教育科研,1999.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0.
[5]張世富.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9.
[6]詹姆斯·H·麥克米倫主編,何立嬰譯.學生學習的社會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 上一篇:修改病句教案
- 下一篇:體育舞蹈課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