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文滲透論文

時間:2022-03-12 08:56:00

導語:英語教學中文滲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中文滲透論文

(1)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知識的學習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文化差異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學生在理解、掌握效率及學習興趣方面都會有很好的提高作用。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

學生學習英語,不是為了單純學習語言形式,而是為了獲得在外語環境里較好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要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詞匯和必要的語音知識外,還必須熟悉并理解該語言承栽的文化內涵和背景要求。也就是說,讓學生帶著一種“文化觀”進入英語知識的學習,它無疑會開闊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文化體驗,構筑學生豐富的心靈園地,從而對自己的本土文化進行全面的反思。教學中,我體會到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我們應從下面幾點注意增加英語文化知識的滲透。

一、背景知識

每種語言都有廣泛的文化作為背景,不同的語言反映著各自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形成過程以及文化價值體系。例如紳士風度、女士優先、雞尾酒會、雅皮士、圣誕節,這些小小的字眼都體現了西方某種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由于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一些簡單的句子也常常使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使得對文章的理解不透徹、不全面。分析其中原因,我們發現學生對涉及的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課本中提及的某些專有名詞或英語國家的流行節日做簡單的介紹。例如:“美元”有一個表達方法是greenbacks,直譯為“綠背”。如果不講解它的背景來源,學生一定會非常疑惑。原來,美國最早的紙幣是由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批準發行的,稱為大陸幣。1863年財政部被授權開始發行鈔票,背面印成綠色,被稱為綠背,一直沿用至今。再有,我們講解‘感恩節’的習俗時,可以簡單介紹美國的歷史,并讓該節日的深刻含意形成一定的反應,啟發學生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二、習語與典故

在外語學習中,常有些令人費解的詞或句子影響我們對內容的正確理解,而與英語國家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名人軼事、風土人情有著密切聯系的典故往往是干擾理解的主要因素。我們以兩個希臘神話故事為例來說明。

英語詞匯中源于希臘神話的習語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根據希臘神話故事中的某些特定情節,取用其情節中出現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短語固定而成。其特殊意義是由特定的故事情節賦予的。二是基于某些詞匯的神話背景,將這些詞語與英語中的其它詞語組合而成固定的短語,這些短語表達與相關神話背景相關的語義。例如,

anappleofdiscord爭斗之源;不和之因;禍根

“anappleofdiscord”直譯為“糾紛的蘋果”,出自荷馬史詩Iliad中的希臘神話故事。傳說希臘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愛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兒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舉行婚禮,大擺宴席。他們邀請了奧林匹斯上(Olympus)的諸神參加喜筵,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惟獨沒有邀請掌管爭執的女神厄里斯(Eris)。這位女神惱羞成怒,決定在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請自來,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個金蘋果,上面鐫刻著“屬于最美者”幾個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Aphrodite),都自以為最美,應得金蘋果,獲得“最美者”稱號。她們爭執不下,鬧到眾神之父宙斯(Zeus)那里,但宙斯礙于難言之隱,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們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評判。三位女神為了獲得金蘋果,都各自私許帕里斯以某種好處:赫拉許給他以廣袤國土和掌握富饒財寶的權利,雅典娜許以文武全才和勝利的榮譽,阿芙羅狄蒂則許他成為世界上最美艷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在富貴、榮譽和美女之間選擇了后者,便把金蘋果判給愛與美之神。為此,赫拉和雅典娜懷恨帕里斯,連帶也憎恨整個特洛伊人。后來阿芙羅狄蒂為了履行諾言,幫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國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絕世美女海倫(Helen),從而引起了歷時10年的特洛伊戰爭。不和女神厄里斯丟下的那個蘋果,不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間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為了人間2個民族之間戰爭的起因。因此,在英語中產生了anappleofdiscord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anysubjectofdisagreementandcontention;therootofthetrouble;dispute等意義。這個成語最初為公元2世紀時的古羅馬歷史學家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JuninusJustinus)所使用,后來廣泛的流傳到歐洲許多語言中去,成為了一個國際性成語。如:

ThisproblemseemstobeanappleofdiscordbetweentheRussiaandtheUSA.這個問題似乎成了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不合之源。

再如:.Greekgift(s)陰謀害人的禮物;黃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gift(s)直譯是“希臘人的禮物”,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以及古羅馬杰出詩人維吉爾(PubliusVirgilius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詩《伊尼特》(Aeneis)中關于特洛伊城陷落經過的敘述。據《奧德賽》卷8記述:許多特洛伊人對如何處置希臘人留下的大木馬展開了辯論,“他們有三種主張:有的主張用無情的銅矛刺透中空的木馬;有的主張把它仍到巖石上;有的主張讓它留在那里作為京觀,來使天神喜悅”。結果是后一說占優勢,把那匹木馬拖進城里來,終于遭到了亡國之災。

維吉爾的史詩《伊尼特》,寫的是特洛伊被希臘攻陷后,王子伊尼斯從混亂中攜家屬出走,經由西西里、迦太基到達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況。史詩第2卷便是伊尼斯關于特洛伊城陷落經過的敘述,其中情節除了模擬荷馬史詩的描述外,還做了更詳細的補充。當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馬拖進城的時候,祭司拉奧孔(Laocoon)勸說不要接受希臘人留下的東西。他說:“我怕希臘人,即使他們來送禮”這句話后來成了一句拉丁諺語:“TimeoDanaos,etdonaferenteso."(原文的達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臘各部族人)譯成英語就是: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其簡化形式就是GreekGifts.可惜特洛伊人不聽拉奧孔的警告,把木馬作為戰利品拖進城里。木馬里藏著希臘的精銳部隊,給特洛伊人帶來了屠殺和滅亡。由此,Greekgift成為一個成語,表示agiftwithsomesinisterpurposesoftheenemy;onegivenwithintenttoharm;agiftsentinordertomurder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義,這個成語相當與英語的諺語:Whenthefoxpreaches,takecareofyourgeese;也與漢語“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十分類似

e.g.:Heisalwaysbuyingyouexpensiveclothes,I''''mafraidtheyareGreekgiftsforyou.他總是給你買貴重的衣服,我懷疑他沒安好心。

此外,美國人喜歡球類運動,尤其棒球、籃球河足球。因此,我們會常常在美國人的日常用語中發現很多含有隱喻意義的球類運動單詞或詞組。例如:ontheball:alert,competent,orefficient:警惕的,有能力的或有效率的。E.g.MissWhiteisateacherwhoisreallyontheball.懷特小姐真是個能干的老師。再如:dropbackandpunt:giveupthepresentstrategyandtrysomethingelse.‘punt’是指橄欖球運動中踢懸空球,這個詞語意思是‘放棄當前的策略另謀其他之計’。Toscorepoints則喻指給人形成一個良好的印象;tothrowacurve中的curve本來是棒球運動中的曲線球,喻指‘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在學習中如果學生掌握了類似的典故或詞組的真正含意,將使交流更加順暢、成功。否則,不僅會引起誤解,而且會鬧出笑話。

三、習俗差異

禮儀、風俗習慣的中西差異是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學習外語,必須學習目的語國家人士生活禮節、習慣。從稱呼到見面禮、從起坐到餐桌擺放、從禁忌語到暗喻俚諺等等,都是學生應了解的。如:美國人在正式場合,握手致意,非正式場合見面,禮節比較隨意,往往以點頭、微笑為禮,或者只是向對方“嗨”上一聲。若非親朋好友,一般不會主動與對方親吻、擁抱;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于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英國人見面常常以天氣為談話的開端等。

四、俚語的對比

對比法是跨文化交際語言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過對比中英兩種語言與文化異同才能加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感。我們以常見的動物習語為例,“狗”在兩種文化中是跟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之一,中英兩種語言中與之有關的詞語也是俯拾皆是。大部分情況下,“狗”在英語語言中是中性詞,甚至很多時候還是褒義詞,如“bigdog(大人物)”,“topdog(當權派,頭兒)”,“luckydog(幸運兒)”,“agaydog(一個快樂的人)”等。這些用法在英語中都不含任何貶損之嫌,然而盡管中國人大多也都認為“狗”是人類的忠實朋友,在漢語里含“狗”字的修辭用語卻仍不乏貶義之意,如“狗急跳墻”、“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狼心狗肺”、“雞鳴狗盜”、“喪家之犬”、“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等諸多常用語;再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喜鵲”是“喜慶”的象征,如“喜鵲叫,好事到”。民間傳說故事中,“喜鵲”是成人之美的瑞鳥,提及“喜鵲”,人們往往想到牛郎、織女的“喜鵲相會”,所以把為他人做媒稱“搭鵲橋”。而在英美文化中,一只喳喳叫的“magpie(喜鵲)”用來比喻那些喋喋不休、碎嘴、饒舌、愛嘮叨的“話匣子”。

這些例證說明,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的差異使得同一動物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褒貶意義截然不同,傳統文化差異使一些動物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我們要教給學生在對兩種語言進行翻譯時,一定要從它們的文化內涵中去分析、理解,這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尷尬和誤會。

五、文學導入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英語文學作品,如《圣經故事》、《希臘羅馬神話》、《美國風情錄》、英美經典小說如《哈姆雷特》、《簡·愛》、《傲慢與偏見》……等讓學生課后閱讀。讓學生多接觸英文原版的一些資料,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書籍、報刊、雜志,使學生深入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教育、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識。

另外,我們也可以采用課外查閱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每學一篇新課文之前,老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關于課文背景的問題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相關參考資料,為課堂討論作準備。在課堂上教師可給學生10分鐘左右時間討論布置過的問題。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歸納總結。采取這種方法,不僅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增加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為理解課文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最后還可組織課外專題活動,聘請外教講解有關西方文化習俗。還應該給學生多組織些關于文化差異方面的講座,多進行一些討論讓學生比較母語與所學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也就是外語教學中語言技巧和知識固然必不可少,但也不能脫離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的講解外,還應有意識的、適量地進行文化導入,向學生展現英語國家獨特的社會風貌,揭示與之相關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在對該異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對其語言現象的理解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