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考制度改革論文
時間:2022-03-18 12:20:00
導語:教育高考制度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空話,過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識結構的“先天不足”,是唯以從真正意義上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為此,提出采取“高考高中會考”的模式,實行國家層面上的高考和省市(或各中學)會考相結合的招生錄取模式。高考考試科目只設二門:語文和數學,實行全國統一試卷,統一時間考試。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考;制度;改革
一、引言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它最早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和理性與專業協調發展的高級人才,從情感和理性兩個方面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獲得作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質。通識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和如何學習。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就是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主要內涵。
幾十年來,高考為我國高校科學有效地選拔人才,引導中學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權力、出身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對教育公平的于擾,體現了客觀性和公正性,保證了個人憑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不可否認,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培養模式使得中小學無奈地推行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導致選拔人才上出現不少問題。
通觀近年來我國的高考改革,不論是在考試組織上的國家統考分省命題改革,還是在考試內容上的“3X”科目設置方案,以及在考試時間上的春季、秋季兩次考試,甚至全國53所高校享受5%“招生自主權”,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效果均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所有這些措施都沒有涉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沒有能夠有效扭轉中小學深陷應試教育的可悲局面。高考制度是難以從真正意義上推行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實施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
2006年,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開始高考改革,進行自主招生,通過“面試”選拔了近600名學生。作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各種觀點薈萃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人對面試招生的公平性表示質疑。比如,面試考官的認識與價值取向本來就有主觀差異,對人才的識別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見仁見智。有的人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也許會給考官以“木訥”的印象,但實際是有真才實學的。面試在一些需要溝通能力的專業或行業如藝術、管理等比較重要,然而對于一些不太需要溝通能力的專業或行業如技術、研究等就相對不那么重要,存在制度“失靈”的情況。相反,不少人認為,如果在考試內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筆試完全可以考查出應試者的素質。筆者認為,這兩所高校跨出的步子太大,是對在中國國情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簡單化處理。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異極大,建立統一、公正、合理的高考制度對推動我國教育公平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國家的整體發展尤為重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當今中國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制度改革是涉及當今中國千家萬戶的大事。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主張上,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人片面強調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執意廢除高考,由各個高校自主招生。然而,從十多年高考改革的脈絡可以看出,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只是在考試科目設置等方面做點改進,一直沒有輕易廢除高考的說法。廢除高考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即便是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過去,人情關系因素也還是存在著。如果在當今學風浮躁、關系盛行這樣的大環境下,放開政策、自主招生,那會使得高校招生的狀況更加糟糕。因此,如何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推進高考制度改革,保證高考制度公平與效率改革的相對可控性,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只有在這個框架下的改革策略才是可取的,這也是對國家、對人民負責任的做法。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可操作性上進行改革。推進高考制度改革,既不能操之過急,草率行事,又不能因循守舊,無所作為。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為什么必須改革高考制度
通識教育通常指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需要而進行綜合性的、普適性的使人獲得全面發展的教育。它要求學校教育不能片面強調科技知識或者人文知識的重要性,而是在兩者融合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教育,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人文教育薄弱、專業設置過窄、教育功利性過強等問題,導致學生思想底蘊不深、創新能力不強、知識面不廣、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等問題的產生。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顯然不能滿足時展的要求。不僅如此,當今中國的高等教育依然忽視人文精神,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工具理性化”傾向。關注一些可直接帶來利益和好處的東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明顯。熱衷于追求功利和實用而忽略人文素養的專業教育使得大學生缺乏人文素養和人生價值目標,片面強調專業化導致了知識的狹窄化。
進入新世紀,盡管我國一些高校積極推進通識教育,但足,通識教育依然步履維艱,困難重重。比如,目前的大學本科階段仍然注重專業教育,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高校提供的通識教育卻差強人意;高校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注不夠,在學生批判意識和個性的培養等方面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究其原因,無不與我國高中階段過早的文理分科、未能有效地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有關,而所有這些的原因又歸結于現行的高考制度。
1.現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空話,過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識結構的“先天不足”,是難以從真正意義上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現行的高考制度已成了扭曲整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使得中小學無奈地推行應試教育,把高中教育,甚至初中、小學教育也導入了應試教育的歧途,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應試教育的引導下,中小學生緊張忙碌地應付學校的各種考試、升級、取證,泯滅了探求奧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熱情,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試想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有個性和創造力嗎?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中的教學實際中,為了適應高考考試的需要,大部分學校從高二起就將學生按文、理科分班。從知識結構方面講,過早的文理分科使得高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全面,這不僅不利于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而且還為高中畢業生以后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帶來了問題。現行的“3X”高考科目設置依然未能改變高中階段文理分科的局面,相反使學生更容易偏科。“3X”并沒有很好地實現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也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3X”與以往高考選拔相比,沒有顯露明顯優勢。鑒此,高考考試科目的設置不能沿襲以往一貫文理分設的老路,機械地通過各種考試科目的組合設計而力圖反映不同群體考生的不同知識結構,盲目追求高校不同學科專業對知識結構的差異性要求。這會使得考試科目設置過多,依然改變不了高考對高中課程設置的指揮棒作用,因此精簡壓縮考試科目仍然是高考制度改革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只有精簡壓縮考試科目才能避免高中階段文理分科,減低基礎教育、中學教育對高考的“依賴”,真正使得高考指揮棒“失靈”。
現行的高考制度只講“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學生只懂得通過反復的識記和演練考得好分數,使得高校選拔的人才只會“考試”,即所謂高分低能,造成人才知識結構的“先天不足”,而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以及人格的缺失比單純的知識缺失更可怕。高考以卷面考試成績為主的選拔方式存在“一考定終身”的問題,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有多方面的考核內容,考試成績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高分數的考生往往并不一定是高素質的學生:高考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全面發展的人才,但卻成為準以認真正意義上推行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現在國內有不少大學熱衷于通識教育,殊不知我國高中階段已經文理分科后選拔的人才怎么能有“通識”呢?如果通過高考選拔的人才本身就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大學通識教育也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實施。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是著眼于整個社會,培養健全完整的公民,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通識教育理念必須貫穿到基礎教育和中學教育,這實際上就是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其實,無論從中國古代的“六藝”,還是西方的“七藝”,及至文人稚士提倡的“琴棋書畫”,都可以看到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理念的影子,都是旨在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以達到文武并重、知能兼求、陶冶情操、促進人格養成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階段仍然是打基礎,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給予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教育,促進知識融合,讓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使人獲得全面發展,同時兼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陶冶學生情操,促進人格養成。
2.觀行的高考制度難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不能夠發揮高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現行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只能根據劃定的分數線按照成績的高低“被動地”錄取學生,毫無選擇的余地,國家管得太多太死: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高等學校是辦學的主體,高等學校應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而招生的自主權是最基本的一項;對于高等學校來說,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什么樣的學生,然后再根據既定的規則和標準由學校自己來選拔,過多的限制必然會使得高校喪失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夠有大的作為。因此,應通過高考制度改革。充分給予高校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權,發揮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使高校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主體。
高考改革本質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統化的制度改革。所以,必須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認識,而不是簡單地站在體制角度去認識。體制的背后是制度,僅僅在體制上做文章,高考改革沒有出路。要注重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統性和銜接性,推動高校選拔人才和擴大辦學自主權,促進高校通識教育。所謂系統性就是改革要徹底,制度設計不留漏洞和死角,能想到的問題在改革之前就想到。所謂銜接性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與高中階段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相銜接,使高考制度真正成為溝通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和紐帶。既要避免改革動作過大對中學教育造成的沖擊,使其對高中階段教育、基礎教育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實現高中畢業生的平穩過渡,同時還要兼顧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因此,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站在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全局的高度,去認識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經過精心設計、縝密論證的基礎上出臺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三、高考科目設置與考試內容改革
(一)目前的高考科目設置
目前高考實行的“3X”科目設置可追朔到1991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中會考基礎上實行高考科目改革,提出“31”四個科目組的方案,并在湖南、云南和海南三省試行。“31”中的“3”是語文、數學、外語,“1”是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的任意一科。1993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試行了“32”的高考科目設置方案,一直實行到2001年。“2”指物理與化學或歷史與地理。1994年原國家教委開始在部分省市推廣試行“32”方案。1995年以后,全國除上海外都實行此方案。1999年廣東省率先進行了“3X”高考科目沒置改革,2000年推廣到五省,2001年擴大到13個省,2002年全國務省市都實行了“3X”方案。2003年秋季高考,全國各省市同時實行著幾種不同模式的“3十X”方案。
從10多年的高考科目設置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實行的“3x”方案脫離不了原來考試科目設置的藩籬,依然存在文理分科的情況,仍在考試科目的組合上做文章,而且每個省市考試科目設置都不完全一樣。“x”的組合有很多種,很復雜。顯然,“3X”方案只有當考生選擇“X”科目完全相同時成績才有可比性。高考制度設計的核心是考試內容與形式,具體地講是考試科目設置、考試內容與形式和招生錄取的方式。所以,必須把高考科目設置與考試內容的改革作為高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考試科目設置是大方向,而考試內容則顯得較為具體,必須在有限的考試科目數內,讓考試科目設置基本或主要反映考生的知識能力結構,而通過考試內容的改革,強化能力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解決相關能力的考核。
(二)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充滿人情與資歷的社會,托關系、找路子的事情實在太多,尤其是像高等教育作為稀缺資源,競爭又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真正靠高校自主招生,即便有了各個高校承諾的所謂“自律”,徹底廢除高考、完全放開也不現實。不但老百姓擔心缺乏公平,而且在全國范圍內光搞“面試”成本就很大,更何況面試的公平性本來就值得懷疑。由此可見,全國范圍內的高考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依然是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有鑒于此,筆者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仍然是一種“折中”之方案,即采取“高考高中會考”的模式,實行國家層面上的高考和各省市(或各中學)會考相結合的招生錄取模式。主要觀點是:一是高考考試科目只設二門,即語文和數學,實行全國統一試卷,統一時間考試,可分存秋兩次;允許多次參加考試,可以最好成績申請入學,成績兩年內有效。二是以省劃線,分省招生。二科成績達到一定要求者,即達到分省的本科線、專科線兩條線。三是各高校可不再設置其他考試科目,由各高校自主選拔。高校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以及結合中學的表現等。
1.高考考試科目只設語文和數學。高考考試科目為什么只設語文和數學?
(1)避免文理分科,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為高校實施通識教育鋪平道路。文理分科必然造成高中生的知識結構缺陷,甚至偏科。現行的“3X”單純按照科目的組合必然打上文理分科的烙印,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高考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取消英語(理由后述)以及“X”,把它們放到高中階段的會考中解決,不但能夠避免文理分科,防止偏科,引導基礎教育、中學教育轉向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起到中學教育重視這些科目教學的作用,扭轉現在的應試教育的被動局面,而且還能夠為以后的大學通識教育鋪平道路。
(2)語文和數學是最最基本的科目,語文強調會“寫”,數學強調會“算”。在門數眾多的高中課程中是否存在基礎性核心課程?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無論對于文科學生還是理科學生而言,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別的基本能力:語言能力與數理能力,語文與數學因其較高的負荷量而成為眾學科中的核心學科。語文和數學是最最基本的科目,對絕大多數人來講,語文和數學都屬于工具性質的科目。語文雖然作為一門語言,但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如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文化等等。沒有一定閱讀量,是很難學好語文的。學語文用于交流,能讀懂別人的文章,能熟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語文說到底就是要會“寫”,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清晰地寫出來。實際當中,不少學生有了想法、有了實驗結果就是不會寫,寫不出來,缺的就是寫作的基本功,特別是一些學術論文更是需要一些寫作規范、技巧和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同樣的素材或題材、一樣的實驗結果,有的人寫的文章條理清楚,令人信服,而有的人卻缺乏嚴密的論述,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數學知識已廣泛地滲透到各個學科專業領域,自然科學不必說,經濟管理等社會科學已越來越多地用到數學知識,就連文史哲這些文科味最重的經典文科也越來越需要數學工具。數學是具有嚴密邏輯推理的知識體系,是一種思維訓練。數學知識源于人類解決生產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把他們進行抽象精煉后又指導生產實踐。數學的系統性和嚴密性決定了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深刻的內在聯系,很多學科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將復雜的現實問題抽象化,通過建立各種-~-I~的數學模型,進而通過數學推導、演算來求其解。因此,數學強調“算”。這里的“算”不單單是簡單的計算或運算,還包含了對復雜的實際問題通過數學手段進行求解的能力。
(3)不考英語。英語同語文一樣,本質上是語言,也是工具性的科目,這是必須明確的。我們可以拿《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和英語的考綱內容作簡單對比。除了英語有聽力,語文和英語在考試內容及能力要求上主要體現在閱讀和寫作:閱讀就是要讀懂文章的主旨要義、作者的觀點、意圖和態度并能做出適當推理;寫作就是要求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作為語言,本質的東西是通的,沒必要重復設置兩門語言作為考試科目,此外,外語語種不同,考分同樣缺乏可比性,這也是不考外語的理由之一。
仔細想來,從小學到研究生,英語居然要學20多年!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對一門外國語的教育如此重視!英語教育投入過多已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會嚴重制約一個民族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英語教育投入過高,導致人力、智力、財力的極大浪費,教育界應該好好測評一下英語教育的投入與科技創新產出之間的投入產出比。事實上,沒必要這么多人、花這么大的精力去學外語。在我國,真正需要的是一大批專職翻譯,他們能夠迅速翻譯國際上最新的科技發明,使得更多的國民省下精通英語的時間去搞創新或干實事上。
總之,在實行語文、數學二門科目入學水平考試制度時,作為選拔性考試,必須從重視知識立意、強調知識點及覆蓋面向注重能力考查轉變;考試題目不應是通過集中強化訓練所能解答的,也不是死記硬背能夠回答了的;重點考查和檢測學生語文、數學的基本功以及熟練運用語文、數學知識的能力。只要是命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目的確定了,有那么多的語文、數學專家自然會知道該怎么去出題目了。
2.語文和數學之外的其他所有高中科目,放在高中階段的會考考查。關于高中會考成績的參照性,以往對浙江、江蘇、北京等省市的研究表明,學生的會考成績與高考成績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正相關。這充分說明,會考與高考雖具有不同的性質,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學生的學力水平,會考成績完全可以作為平時學業成績的一部分,與高考分數一起,作為高校錄取的有力參照。
會考可以是高中自己命題,以減少招生命題考試的工作量和考生的負擔。考慮到會考成績的可比性,會考可在分省范圍內進行,即分省命題。會考的成績是高校錄取學生的重要參考。要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確保會考成績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會考究竟采取哪種形式為好,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在此不再展開論述。
高校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再結合中學的表現等。考生用他認為最滿意的一次考試成績,向多所學校提出申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可根據學生提供的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結合中學的表現以及學校自行組織考試等綜合表現決定是否錄取。考生可以同時拿到不同學校的錄取通知,學校也可以提供學生不同的機會選擇,最終讓學生和學校進行合理的雙向選擇。
3.我國高等教育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地區差距明顯,目前以省為單位確定分數線即以省劃線,分省招生的辦法不失為好的辦法。以省劃線要分清層次,錄取線可直接分為本科線、專科(含高職)線兩個層次。取消大多數省市人為地區分重點錄取線和一般錄取線(第一批錄取線和第二批錄取線)的做法,即打破重點、非重點的界線,由考生自己選擇個人理想的第一志愿。在分配給每個省的招生名額時,應根據每個省考生數量的多少來決定每個省的招生數量。根據當年全國的招生數量和考生數量來確定一個錄取率,再按照全國錄取率和各地考生數來確定每個省的招生數,即“按相同比例錄取”的方法。這樣,考生在每個省機會都是平等的,既照顧了公平,又照顧了不平衡。這樣做對國家的整體發展非常有利。
四、結論
高考指揮棒使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空話,造成人才知識結構的“先天不足”,是難以從真正意義上推行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實施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筆者提出了“高考高中會考”的模式,即實行國家層面上的高考和各省市(或各中學)會考相結合的招生錄取模式。高考考試科目只設二門:語文和數學,實行全國統一試卷,統一時間考試:以省劃線。分省招生。高校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以及結合中學的表現等,作為全國性的選拔考試,“高考高中會考”的模式將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起來,這既能由國家統一考核學生的基本素質,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大學通識教育。又有利于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給予高校在選拔和培養人才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高校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主體,還能使考生根據各自的愛好和特長有多次報考與多種選擇的機會。
- 上一篇:教育政策制定過程探討
- 下一篇:教育政策執行過程研究論文